更新時間:2025-09-11 16:04:27作者:佚名
王賢青/文
最近,一些經濟學者聚在一起閑談,談話中觸及了一個問題:經濟學是否依然是熱門學科?對此,眾人觀點相左,幾乎形成兩大陣營。一方堅持認為經濟學至今仍是熱門學科,并且已經超越了發展、宏觀、微觀等傳統分支,進而催生出政治、環境、衛生、教育、管理等多個新領域,種類繁多,其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并未減弱。反方持不同看法,主張經濟學不再屬于熱門學科,并指出兩個現象,其一,年輕人報考大學時的首選專業出現調整,不再傾向于經濟和金融領域,而是選擇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學等硬核科技什么是經濟學,至少這種轉變的趨勢非常顯著,其二,從各類會議到社會討論,經濟學家似乎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影響力。
這場宴席上的爭辯未能決出高下,此事背后另藏玄機:經濟學究竟能發揮何種作用?是否應當勸勉更多年輕學子選擇經濟學專業?當前,新式科技不斷出現什么是經濟學,功能愈發強大,經濟學家無論是進行授課,抑或是撰寫研究報告,其言論的真偽已難以分辨,倘若技術持續演進,經濟學家是否也會步入被社會冷落的境地,至少整體社會對經濟學者的需求將大幅減少?寒窗苦讀多年,難道就有可能白費功夫?
經濟學其實有無用、小用和大用這幾種情況,這類話題一直被廣泛討論,并不少見。最近,姚洋老師出版了一本名為《經濟學的意義》的新書,其中開篇就探討了這個問題。在當前技術飛速發展和信息傳播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學究竟是什么,又具有什么樣的作用,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這件事值得深入探討,因為當前我們或許比任何時候都更應清楚了解并明確自身定位,否則可能培養出一種容易被機器輕易取代的專業技能,這對個人發展及整個社會而言都是一種資源浪費。
經濟學的無用
在闡釋經濟學本質之前,姚洋教授首先探討的是“經濟學并非什么”,這實際上揭示了該學科的局限性,他闡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經濟學不能直接指導如何盈利。經濟學家無論是經營企業,還是進行財富投資,失敗的概率都很大,有些經濟學者的投資能力甚至不如普通民眾。所以,不要期望學完經濟學就能成為股市天才、投資專家。算一算全國每年有多少經濟專業的學生,最終有多少人從事基金經理或者首席經濟學家、分析師的工作?就算有人擔任了這些職位,他們的工作表現是否特別突出?
經濟學無法提供預知未來的能力,經濟學家給出的預測不必過分迷信。我們經常聽到經濟學家對來年GDP、匯率走勢等指標進行預測,但實際上,如果對那些熱衷預測的經濟學家的預言一一進行記錄和核實,其準確性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有些人的預測水平甚至比隨機猜測強不了多少。
經濟學的小用
經濟學當中,存在許多看似無益的方面,例如這門學科無法直接指引人尋得理想職位,也無法立刻提升個人工作成效。其實,關于何種學問具有價值、何種學問缺乏價值,這一問題并非經濟學獨有,其他眾多領域同樣面臨。倘若進一步探究,實質上涉及兩個更為根本性的議題:如何明確界定何為有用、何為無用,又該如何衡量其價值的高低。
周其仁教授的著作《真實世界的經濟學》里,有一篇題為《學生質量考核的難題》的文章,也探討了這個問題。文章指出,確定“普通學科”的實際價值十分復雜,特別是當你把它等同于獲取財富,那么許多學科可能都會顯得無意義。譬如,你現在的薪酬水平和過去背誦《木蘭辭》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聯呢?跟兒時演練的“雞兔同籠”算術關聯幾何?和你在中學階段耗費大量光陰鉆研的地理、歷史、物理、化學、政治又有多大牽連?無從衡量。周先生表示:他無法想象當年高聲吟誦的“金戈鐵馬入夢來”,對于如今在大學任職領取薪酬,究竟產生了多少價值與作用。
因此,從學術解釋的角度,經濟學科同獲取財富的直接關聯性并不強,這種看法與前面章節中提出的經濟學缺乏價值論點十分吻合。但是經濟學真的毫無用處嗎?這顯然是錯誤的,它對于我們日常活動與生存狀態至少具有間接受益,甚至可以說具備根本性意義,幾乎能夠和語文、數學等學科并列看待。設想一下,對于不識字的群體,或許在大城市中尋找公共廁所都會遇到障礙。若不掌握外語,與外國人溝通將遇到阻礙。同理,若未研習經濟學起步網校,面對CPI、GDP及貨幣政策里的M2、MLF這類經濟術語,許多人或許會感到如同聽不懂外語一般困惑。
經濟學的重要之處,不只是理解經濟相關的資訊,更是一種分析思路和認知框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自1996年起設立了經濟學雙學位計劃,面向已入讀北大物理、化學等不同學科的學生,提供兼修經濟學的機會。許多人在離開學校后繼續在原先領域工作,不過他們都非常感謝曾經選修經濟學課程的經歷,畢竟日常與職業發展都涉及資源分配的選擇,而經濟學培養的思考方式能有效輔助這些決定。
這至少可以歸為經濟學的小用。
經濟學的大用
經濟學的重要價值,人們似乎更為人所知,相比之下,其作用不大或作用小的方面了解較少。無論是個人研究經濟史,還是聆聽各類經濟學院的招生介紹,通常都是先介紹其重大作用。特別是“經濟學”這三個字的翻譯,本身就非常契合中文對重大作用的解釋:經濟學,就是治理國家、幫助民眾的學問。和古人所向往的自我完善、家庭和睦、國家治理、天下太平的目標如出一轍,跟現在人們熟知的物質條件決定社會意識形態也有相似點。經濟學的確可以稱作物質條件的基礎。凱恩斯曾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實際工作者,自認為不受任何理性引導,卻總是被眾多已故經濟學家的理論所左右。林毅夫教授時常轉述盧卡斯的觀點:一旦人們著手探究經濟發展議題,便很難再關注其他事務了。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哪些方面借鑒了西方傳統經濟學的原理?哪些方面體現了中國經濟學自身的突破?這些突破性成果對于其他后發國家是否具有推廣價值?尤為關鍵的是,中國正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時期,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需要構建什么樣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由此可見,經濟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姚洋教授在《經濟學的意義》一書中,著重論述了我國經濟學體系的建立過程,以及中國經濟學能夠為全球帶來的價值,他期望有更多杰出人才投身這項崇高事業,不應只關注短期利益。
當然,用途廣泛歸用途廣泛,人們必須認識到的狀況是:經濟學在兩百多年的演進過程中,分工已經極為精密,正如開篇所講,這門學科如今不僅涵蓋了發展經濟學,還包括計量經濟學、環境經濟學、金融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國際貿易、政治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諸多分支。不僅如此,各個細分學科領域都堆滿了大量文獻,要在既有研究上做出有分量的突破非常困難,要發表足夠數量的論文滿足任職要求也十分不易,再想成為開創性的人物,或者成為國家層面的杰出人才,那更是難上加難。
林毅夫教授在回應眾多年輕學子關于是否應當攻讀經濟學,抑或如何確定個人奮斗路徑的問題時,其闡述的準則令許多人獲益匪淺。他指出,應在個人鐘愛的事物中,選取自己最為出色的領域,因為那樣做起來會感覺輕松自如、效率倍增。所鐘愛的事物,本身就足以帶來愉悅感,從而激發持續鉆研的動力,不斷付諸實踐,再加上自身具備優勢,未來必定能夠取得顯著成就。假如暫時不清楚自己偏愛什么,可以先從自己最擅長的方面開始,由于你最擅長的事務,容易形成相對優勢,由此能夠感受到滿足和成功,久而久之或許就會產生興趣。
所以,經濟學究竟價值幾何,并非關鍵所在。關鍵在于每個人首先要明白自己偏愛什么,具備哪些才能。而要弄清這些,就必須多去聆聽,多去觀察,多去實踐。《經濟學的意義》這類學術普及書籍非常值得推崇,期待各個領域都能出版由權威學者親自編寫的入門讀物,這將是大勢所趨,有助于許多人更清晰地進行個人發展藍圖設計,整體而言這便是資源的最優配置,這也是經濟學精妙的體現。
該書是針對《經濟學的意義》的一篇書評,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該書本身則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兼院長姚洋撰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