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1 16:04:28作者:佚名
隨看隨想
這篇文章摘自《學會提問》第十一版的補充內容,研究在運用批判性思維時容易遇到的困難。文章提出了一個疑問:既然批判性思維這么有用,為什么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呢?這背后存在一些思維上的阻礙,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議題:我們往往抵觸精準的問題,思考過程過于草率,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多思維上的習慣和成見會妨礙我們進行理性的思考。這篇文章指出了我們思想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難,然而要解決這些困難,或許必須在日常活動和學術探索里進行更豐富的思考訓練。(楊贏)
如果批判性思維效果這么顯著,為何在鄰里朋友的言談中鮮少發現呢?這其中的部分緣由在于,除非有人傳授給你恰當的途徑,否則你不可能精通法語,同樣,你也無法習得批判性思維。
然而即便你已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并且打算借助它來培養一個更具深度的自我什么是批判性思考,在后續運用你已熟悉的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你仍然會遭遇諸多阻礙貝語網校,這好比駕車行駛在路上時碰到的減速帶。之所以稱它們為“減速帶”,是因為只要車輛降低行駛速度,就能順利通過,而且這些設施無論是否被察覺,都固定設置在道路上,即便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仍然會對車速產生阻礙作用。
然而,認識潛在困難是處理它們的初始環節。所以,本部分著重指出,要成為一個審慎的思考者,在過程中哪些環節需要讓你減緩腳步。
正確提問帶給人的不快
反思性交流是一種互動過程。融入群體之中,我們應當主動提出恰當的疑問,從而明晰他人的觀點。必須意識到,并非所有人都會欣然接受自己的觀點受到審視。
處于被質疑的境地,不斷受到尖銳的發問,會讓人仿佛置身于法庭上接受審訊。問題的數量持續增加,提問對象或許會逐漸感到不悅,甚至覺得自身面臨壓力,最終可能勃然大怒,或者拒絕再進行對話。他或許不擅長闡述支撐其觀點的多種依據,亦或難以說明堅持這些依據的原因。即便你視提出這些疑問為對你與深思熟慮者而言不可或缺的一環,提問對象未必認同這種看法。
許多人不喜歡別人反復探究他們的想法,因此提問時必須考慮可能產生的后果。如果批判性思維者不夠謹慎,可能會無意中得罪他人,影響與朋友的關系。為了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必須了解談話對象,運用批判性思維時要講究方法。
思考過快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索。我們的大腦幾乎總在持續地分析周圍環境傳遞的信息。無論我們選擇早晨外出要穿哪件上衣,還是選擇該信奉哪個宗教,我們都在持續不斷地進行思考。
第一章曾提及“快思考”,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大腦還具備另一種功能,這種功能被卡尼曼稱作“慢思考”。這種后一種思維模式什么是批判性思考,亦即“系統2思維”,正是本書探討的核心。
慢思考指的是借助大腦理解并審慎分析他人言論的過程,若需以二字概括本書核心,便是遇事決斷須得從容,重大抉擇務必緩行
我們的“直覺式思考”,往往依據眼前有限的信息,不經周全考慮就迅速下結論。倘若不對自己的選擇進行從容、系統的審視,那么出錯的幾率將顯著提升。
然而,我們不必因此灰心。“系統2思維”能夠反駁“系統1思維”所下的結論。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系統2思維”不借助“系統1思維”來做出判斷。雖然依靠“系統1思維”很方便,能夠節省許多力氣,讓我們不必對自身情況做很多審視和考量。可要是依賴“系統1思維”,我們就要用正確和明智去換取快速。我們要培養的習慣,就是問一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像現在這樣想?
刻板印象
我們開始了解任何事物時,內心都存有既定的看法或傾向性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固定觀念,就會認定某個個體僅因歸屬于某個群體,就必然具備某些顯著特質。
刻板印象會取代“慢思考”。下面,我們舉幾個小例子:
·臉上長毛的男人都很睿智。
·胖子活得都很快樂。
·日本人都很勤勞。
·年輕人辦事比較草率。
·女人最適合做秘書工作。
·領取社會福利的人都比較懶惰。
這六個案例都在偽裝地揭示某些人群的關鍵特質。假如我們輕信這些成見,就會喪失獨立思考所依賴的開放心態和包容態度,進而難以以開放方式接觸這些人及其觀念。而且,每當遇到任何涉及這些群體的矛盾或分歧,我們內心便會立刻形成偏見。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總會搶先占據主導地位,壓過理性的分析判斷。
這種固定看法之所以常被提及,是因為當現實情況符合它們時,能夠顯著減少時間成本。倘若所有政治家確實都既熱衷權力又貪圖私利,那么在參與政治辯論時,只要持有這種固定看法,必定能在閱讀和聆聽時節省許多精力。
但是,固定看法常常會出偏差,它也很少能夠確保公正。任何人都有值得我們敬重的價值,他們所陳述的觀點都值得我們認真審視。固定看法之所以會阻礙理性思考,是因為它們總是試圖避開實事求是評估的復雜環節。要成為善于獨立思考的人,我們必須展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包容的態度,然而固定觀念會阻礙我們的進程,使我們無法深入探究他人的言論,這種思維定式常常過早地限制我們的思路,結果讓我們錯失了有意義的見解。
這些思維習慣會背叛我們
我們的心智潛力極為廣闊,然而某些固有的思維模式卻會束縛并誤導我們。這些思維誤區時常操縱我們的判斷,除非我們加以控制,迫使它們服從安排。對于這些思維模式所引出的判斷,只要我們善用審辨能力,就絕不會輕易采信。本章僅探討其中極少數內容,即便如此,只要我們能深刻認識并著力克服這些思維傾向,今后諸多判斷的可靠性將獲得顯著提升。
源自尼爾·布朗與斯圖爾特·基利合著的《學會提問》,吳禮敬擔當譯者,該書由機械工業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發行
《中國教師報》2021年06月16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