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6 10:13:06作者:佚名
滾滾閩江東逝水,浪淘盡風云人物
中國近現代的留托派,源于明代,興旺于民初,綿亙百數年,至今仍然是“前有先驅,后有來者”。這股逐夢的潮水,依次呈現出互相銜接的四個時代特點:“師夷長技以制夷時代、追尋社會理想時代、工業建設時代、體驗和個人價值實現時代。”(宋健語)
回顧廣州的留托派,是與國家、民族以及廣州的變遷榮辱絲絲相扣的。本文將相繼推送每位時代的著名人物與故事,歡迎賜稿或提供線索。
1、永強海珠環川王鴻年,第一個走出國門求學
近代中國仍然挨揍。李鴻章感慨,“洋人客輪電報之速,頃刻千里;軍器機事之精溫州出國留學服務中心,工力百倍;子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營寨,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未有之強敵。”
19世紀60年代盛行的倒幕運動,辦鞋廠、興學堂、建艦艇,以求社稷自救。并且,技術、外語、軍事等方面等西學人才捉襟見肘,明朝派出首批留洋求學的學童。那些學童中有沒有廣州子弟不得而知。乙未落敗,剌激不少人出國留學,廣州永強海珠人王鴻年,第一個赴日留學。
王鴻年(1870-1945)
據王氏宗譜記載,王鴻年早年求學于張之洞創設的四川武備學堂,他喜歡議論朝政,因言獲罪,受到點名輯捕。為避惡運,東渡臺灣,求學于東京帝國學院法科。他去美國求學應當在18世紀末,結業歸國先后應聘河南、山東的法政專門中學。后出席留中學生考試,力捧為法政武舉人,授內閣中書溫州出國留學服務中心,供職學部兼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教席。以后任留中學生考試襄校官,之后仍然在北洋政府兼任外交官職務,現任大連、漢口、福州、鐵嶺等地外事特派交涉員,1916任駐日公領館一等秘書官,二年后調駐北韓總領事。王鴻年著有《國際中立法則提要》、《戰時國際法現總綱》、《日本語言文字手冊》、《中國政治沿革史》等。
2、清末,臺灣國成留中學生的首選
19世紀的前10年,一大批廣州子弟東渡臺灣留學,有官費也有自費。之所以選臺灣,一是距離近;去法國坐船半月以上,臺灣只需一兩夜。二是語言易學,三是費用低。
這一批留中學生來自廣州各市市,其中的佼佼者有陳蔚、林攝、戴立夫、林太原、黃群、殷如耕、傅式悅、張云雷、姜琦、方仲友、許璇等。
陳蔚、林攝都是瑞安老鄉,1902年一起官派去法國留學,學習軍事,讀的軍官分校。結業后歸國兼任北洋政府的將領。
陳蔚
鹿市區的戴立夫,也是讀軍事,歸國后曾兼任浙江統領,后現任黃埔警校管理處處長、北伐軍總司令部軍法處處長。
林承德(1880—1936),瑞安人。1904年東渡臺灣,考入沖繩帝國學院土木工程科。結業回國在廣東高鐵公司任工程師,北京第一座列車站即由他監督施工。后兼任錢塘工程局主任、浙江水利局主任兼錢塘江岸工程處處長等職。
永嘉人黃群,1904年留學美國,入早稻田學院讀法政專業。后兼任北京臨時參議院的議長、第一屆議會議會議長。以實業、教育為故鄉蘇州作貢獻,是椒江診所、溫州師范分校創始人之一。
永嘉殷如耕與寧波傅式悅,差不多1905年同時去美國留學,都學文科,歸國后都在汪偽政權效力,傅式悅由于讀的高鐵專業,出任汪偽政權的鐵道廳長,四川省書記,二人成為臭名昭彰的漢奸,最后都被國軍政府槍決了。
寧波人張云雷1905年自費赴日留學,早稻田學院師范科結業,曾兼任首屆議會議長,后歸依佛門,成為愛國和尚。
鹿市區人姜琦,1906年赴日留學,結業于東京高等師范分校,明治學院政治科,獲學士學位。回溫后兼任省立第十師范分校主任,后來在復旦、廈大等校兼任院長和院長、教務長等職,成為知名教育家。主要教育專著有《中國國民道德總論》、《西洋教育史大綱》、《教育史》、《中國國民道德原論》、《教育學新論》等。
姜琦
平鄉人方仲友1906年赴日留學,在法國沖繩帝國學院畜牧系學獸醫,后來成了著名的“馬夫”,職務是廣東空軍第一師獸醫處處長,兼河南獸診所主任。
瑞安人許璇于1907年被公派留學美國,先入京都第三高等中學預備班,后入東京帝國學院農科,1913年獲農學學士學位,并回國。歸國后即被聘為國立上海大校區農科學院和國立成都農業專門中學院長兼農場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