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0 11:11:22作者:佚名
清明節在古代亦稱三月節,擁有超過兩千五百年悠久歷史,位列二十四節氣之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其中清明與冬至具有此種雙重身份,而清明的影響力則更為顯著且傳播范圍更廣。
二十四節氣能夠客觀體現一年當中氣溫、降水、動植物生長等各個方面的變化情況,因此古人依靠它來規劃農業生產。公歷四月五日左右是清明,屬于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是中國眾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于2006年被收錄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中。清明節來臨之后,天氣逐漸變暖,正是進行春耕春種的黃金時期,因此有了“清明前后,適合播種瓜豆”和“植樹造林,務必趕在清明之前”的農諺流傳下來。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相隔不遠,而寒食節是民間禁止生火、掃墓的節日,慢慢地,寒食節就和清明節合并了,寒食節也就成了清明節的另一個名稱清明資料,并且形成了清明時節不生火、只吃冷食的風俗。
【清明節】成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時節,2013年正式定為法定假日,2013年4月4日,首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發端于春秋戰國時期,屬于漢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落在每年陽歷四五月間。節后雨量漸豐,大地呈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個時期萬物經歷更替,無論是自然界的草木,還是與自然和諧相融的人體,都在此刻脫去冬日的沉悶,迎接春天的到來,完成從陰到陽的轉換過程。
歷史上曾認為清明前一日是寒食節,這種說法源自春秋時代晉文公追念介子推“割股救主”的典故清明資料,后來寒食節與清明逐漸合并。唐代人們通常在寒食節這一天祭掃墓地,到了宋代之后,掃墓的日期改在了清明。根據傳說,寒食節的發源地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介休市,介休這個名字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割股救主”卻不求回報,最終被大火圍困于綿山而亡,因此綿山也被稱作介山。
自古流傳大禹成功治理洪水,百姓便以“清明”一詞慶祝水患消弭,世間恢復安寧。每逢這個時節,春意漸濃,百花盛開,生機勃勃,天空澄澈,大地明凈,正是外出游玩賞景的絕佳時機。春季郊游的習俗早在唐代便已形成,一代代延續下來,成為普遍的風尚。外出踏青不僅能夠領略自然風光中的湖光山色、春日景致,還能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為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清明時節有祭掃墓地的習俗,實際上祭掃墓地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節的傳統活動,寒食節據說源于晉文公追思介之推的故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時下詔,規定寒食節要祭拜墳墓。由于寒食節緊鄰清明,漸漸地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清明祭掃。到了明清時期,清明祭掃變得非常普遍。在古代祭掃時,孩子們常常會放風箏。有些風箏配備竹笛,遇風時會發出聲響,其音質類似箏樂,傳聞風箏的命名便源于此。
清明節存在諸多已消失的習俗,例如古代廣泛進行的系柳枝、射柳枝、蕩秋千等活動,有記載稱,遼朝時期對清明節極為重視,無論朝廷官員還是普通民眾都以蕩秋千為娛樂,女性紛紛參與,踏青的景象也非常熱鬧。
新中國成立后起步網校,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25個民族過清明節】
中國存在二十五支民族慶祝清明節,即便各地風俗存在差異,但緬懷先人、外出游玩是核心活動。漢族文化對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二十四支少數民族產生作用,這些民族同樣擁有清明節傳統。部分少數民族的清明節慶祝儀式,比漢族更為盛大、更具特色。
清明節用花
菊花的發展歷程是這樣的,在秦漢時期,人們特別看重菊花的藥效和營養價值,因此釀造了菊酒,泡制了菊茶,還制作了菊花糕和菊花肉,這些食品在當時非常出名,備受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菊花逐漸被廣泛種植,慢慢轉變成了主要的觀賞植物。
每年清明節期間,大街小巷普遍有焚燒紙錢的現象,升起的灰燼隨著氣流四處飄蕩,對自然生態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許多民眾選擇在街道兩側進行此類活動,一旦接觸到可燃物品便極易導致火情發生,建議采用鮮花祭奠的方式,既能夠保護環境,又可以寄托對逝者的哀思。
清明節悼念之金魚花(鯨魚花、袋鼠花)的悲哀
清明節悼念之悲傷、哀悼的花卉:柳枝,也就是柳樹的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