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1 11:08:52作者:佚名
曾經學英語記單詞時,碰到過一個詞,它的中文意思被解釋為“鱷梨”。這真是個“英文看不懂,中文也搞不明白”的詞。但它的英文發音和中文發音都很有特點,因此一下子就記住了。暗自猜測,那應該是一種樣子兇惡的梨。
移居美國后,逛超市時,遇見一種個頭略小于雞蛋、通體呈深綠色、表皮布滿疙瘩的水果,標簽上標注著空白。腦中忽然浮現出當年記單詞的情景,于是買了一個——據記得花了一塊七十九美分,在十幾年前,這個價格既不低廉,也不算昂貴。
回到家里,認真地把外皮去掉了,外皮雖然略帶堅韌,不過果肉細膩而順滑,去除時感覺很舒服,但是放進嘴里一咬,幾乎要吐出來了,既沒有酸味也沒有甜味,不脆也不多汁,完全不是我在心里想象中“梨”的樣子,反而有點像是冷硬的動物脂肪。
后來我才明白,多數人并非像我那樣享用牛油果,一般把它當作食材原料,搗成泥狀,再與其他成分混合制作成各種醬料、甜點、飲品等貝語網校,又或者切成塊狀搭配蔬菜食用,作為沙拉的一部分。也許只有那些原產地居民,由于動物性食物匱乏,才會把牛油果當作主食,才會像我這樣吃它吧。
其后,網上諸多討論它的文章,常稱其為“牛油果”,倘若“鱷梨”這個名稱描繪了它的表象,那么“牛油果”這個稱謂則彰顯了它的內在,更強調了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從食品科學角度分析,牛油果果肉主要是由大量油脂與水分,在纖維組織和微量蛋白質的共同作用下構成的一種固態物質,其性質與奶油和黃油相似。每100克牛油果果肉內,水分含量通常達到七十多克,剩余部分中油脂含量約為十幾克,此外還含有幾克膳食纖維和一兩克蛋白質。高脂肪和高纖維是食品中比較少見的營養成分牛油果是什么水果,無論是天然食品還是加工食品,這類成分都相對稀少。
牛油果里頭,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跟動物油比起來,對心臟血管更有好處,所以它沒被歸進“不健康的食物”那一類。另外,它纖維的含量很高,又含有不少多酚類物質,通常也被看作是“有益身體的食物”。到了中國之后,甚至還衍生出好些“對身體有好處”的說法來。曾經有過一些零星初步的探索,提及大量食用牛油果能夠有助于減少膽固醇和血脂——它的不飽和脂質、纖維以及多酚氧化物,確實也都有助于這個目的。但是,即便不討論這些研究的依據是否可靠,單是考慮到它在中國的價位,大多數人或許也只能偶爾品嘗一下——要達到降低膽固醇所需要的那種“頻繁大量”的量,還是尋找其他方法比較切合實際。
我的那顆牛油果剛咬過一口,就擱在臺面上,我還在躊躇著是丟棄它還是勉強吃完,它已經泛起了黃斑——這多少讓我對丟掉它少了幾分愧疚。牛油果里含有酚類物質,削皮后,這些物質與空氣中的酶相遇,酚類物質會被氧化,最終沉積成黑色或褐色的斑點。處理這個現象的慣常方法是切開之后摻入檸檬水——檸檬水含有大量抗壞血酸,能夠阻止多酚類物質的氧化,從而防止其變暗。明白了這個機理,直接用抗壞血酸泡水,同樣能用來延緩牛油果果肉的褐變過程。
牛油果是一種頗為與眾不同的果實,其生物學層面的成熟程度與人類適合食用的狀態并不相符。果實形成之后牛油果是什么水果,里面的油脂分量和其他固體成分會慢慢增長。即便如此,在它完全成熟并脫離樹木之前,始終是硬邦邦的。一旦從樹上掉落,在自然環境中需要過上一兩周才會變得軟和。若過早采摘,即便后續放置,果實也不會變得軟糯可口;若過晚采摘,不飽和脂肪氧化則會導致風味變差,難以保證品質。怎樣判斷牛油果何時達到最佳成熟度并適時采摘,是種植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各種品種、不同產區的牛油果,都需要依據其獨特的成熟特征來決定采摘時機。這也是牛油果價格相對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牛油果的這種生命屬性對人類同樣有利。它不容易自身成熟,采摘后若冷藏,能維持較長時間,待到售賣時再移至常溫,慢慢變得柔軟。倘若與易釋放乙烯的水果同放,比如香蕉、蘋果,反而能加速它的軟化過程。
這種做法也會讓水果店遇到難題。牛油果陳列在貨架上,顧客會逐個觸摸它們,判斷是否成熟。被觸摸過的牛油果,很多都沒有最終被購買——這對商店而言,顯然是個不利狀況。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吉爾?亨利將香蕉催熟的技術應用于牛油果,才得以破解這一難題——剛從儲存環境中取出的牛油果,通過乙烯處理能迅速軟化成熟。這樣,擺放在貨架上的都是可以立刻或者馬上享用的,顧客也就不必反復挑選了。如今,這已經演變成了牛油果行業的通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