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23 17:59:53作者:佚名
“我期待四年后看到全新的我!”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2021級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學生馬元軍在2021年9月學期興奮地說。
化工廣州國際校區是廣州大學城二期三大校區之一。 毗鄰番禺區小谷尾島,即2004年9月開始運營的廣州大學城。
18年前,像馬元軍一樣,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0所大學的4萬名學子走進了令人向往的大學禮堂,成為廣州大學城的第一批“主人”。
十八年后,廣州大學城生機勃勃,為全省培養了60萬多名大學生。 還聚集了一批優秀科研人才、優秀科研平臺和優質科研成果,有力支撐了廣東創新驅動發展。
“廣州大學城實現了學校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跨學科跨學科合作,是國內大學城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廣州大學城主要設計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感慨地說。
一座現代化的大學城在江心小島上拔地而起
對于盧黎明來說,廣州大學城是青春的記憶。 “下課后,我們在草地上看書,在中央湖邊跑步,參觀兄弟大學的圖書館,這是我們最難忘的大學時光。” 2004年9月廣州大學城竣工時,盧黎明考入廣州中醫學院,有7年大學臨床醫學經歷。
上大學曾經是一代廣東人的愿望和夢想。 改革開放后,廣東高等教育迅速發展,但與經濟騰飛和社會進步的速度存在較大差距。 到1998年,廣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8.1%,每萬名同齡人中只有810人能進入大學。
上一代人的“大學夢”不會在下一代人身上消失。 進入21世紀,在國家高等教育擴產宏觀政策的指引下,廣東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吹響了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戰鼓——
2002年2月28日,《南方日報》頭版刊登重磅報道,透露省廣州大學城領導小組全體成員第一次會議決定在中部小島小谷尾建設大學城番禺的河流。 力爭2005年首批高校開始招生。
“重新發掘一大片土地作為新世紀廣州大學建設的新校區,是歷史賦予廣州市政府的使命。” 據《廣州市志》一書記載,2002年5月,省政府下發批復文件,同意在番禺區新灶鎮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建設廣州大學城,規劃面積??43.3平方公里。
時間不等人,廣東深知這一點。 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才,后勁在教育。
2003年初,在小谷圍召開了專題現場會。 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廣州大學城竣工時間全面提前至次年9月1日,確保一流規劃、一流設計、一流建設、一流質量,打造第一所全國一流大學城。
然而,如何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建成一座面積相當于原越秀區兩個區的非常現代化的大學城呢?
與時間賽跑是唯一的答案。 規劃設計、征地、拆遷、建設齊頭并進。 僅大學城規劃設計就歷時一年多,國內外規劃設計單位127多家、工作人員5000余人,完成規劃設計圖紙1756萬余張。
十九個月后,小谷圍島上建成了10所大學、141棟建筑、230萬平方米的建筑。 耗資超過330億元建成的廣州大學城被譽為“中國最好的大學城”。
10所入駐高校搶到“頭湯”,辦學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用地面積和校舍面積相當于吳山校區,相當于重建一所“新華大學”; 星海音樂學院辦學面積從40多畝增加到285畝,“場地”擴大了六倍……
更多廣東孩子在這座新城市實現了“大學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成立15年的廣州大學城已向廣東輸出大學畢業生近60萬,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高素質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每到暑假,廣州大學城的學生紛紛離開校園,但游客卻絡繹不絕。 在大學城工作和生活的居民們一如既往地忙碌。
“廣州大學城是這座城市的一張美麗的名片,希望我的孩子在家也能考上好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校區旁邊的一家餐廳比平時更熱鬧。 2004年,廣州大學城建成投入使用,小谷圍島農民吳興下田當起了餐館老板。 他親眼目睹了農田池塘變成高樓大廈的全過程。
“大學城的環境越來越好,設施更加齊全,學習學術氛圍更加濃厚。” 畢業后,盧黎明博士回到廣州大學城,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工作,受聘為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50余篇。
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創新核心”
“我看好廣東的科研創新環境,希望把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利帶回國內,創造更多的專利發明。” 大學城建立六年后廣州大學陳爽,長期在國外工作的光電顯示材料與技術領域專家周國富回到了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
在大學城華南先進光電研究院,周國富帶領團隊在國內首次成功研發出可用于顯示彩色和視頻圖像的電子紙顯示器的彩色墨水關鍵材料,打破了國外的技術瓶頸。壟斷并掀起一場“屏幕革命”。 。
對于廣東高等教育來說,廣州大學城的落成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擴建。 空間和頂尖資源在手,廣州大學城充分發揮集聚作用,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紛紛“加盟”。 一大批高水平科研平臺、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紛紛落戶。
其中不乏中山大學廣州超級計算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研究院等重量級“寶藏”。廣東工業大學產業化基地。
擴容后的質量提升,讓廣東高等教育真正實現了內涵的飛躍。
2015年4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意見》,正式啟動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 這是廣東在全國的首創。 以“雙高”對接國家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加快高層次人才、成果和新型研發機構的輸出。
廣東啟動“雙高”建設后,投入巨資,大力改革,掀起了新一輪高等教育發展熱潮。 高水平大學云集的廣州大學城,正迎來又一個發展“春天”——廣州大學校長魏明海真切地感受到,人才正在加速流入廣州大學城。 這所入駐大學城后騰飛的地方大學,兩年多來共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醫生425人,比過去10年的總數還多。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通高興地看到,大科學設施的服務能力越來越強。 中大“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的用戶數量超過3,500人,是全球用戶數量最多的超級計算系統之一。
昨天還是一座孤島,如今已成為一座創新之城。
2017年,廣州市規劃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國際創新城南岸起步區西南片區詳細規劃和科教項目可控規劃。 廣州大學城將在現有基礎上向南擴展46平方公里,容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 暨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三個新校區共有學生4.7萬人。
廣州國際創新城由廣州大學城和大學城南岸片區組成,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科技創新平臺之一。
走出地鐵四號線大學城北站,抬頭就能看到有米科技大樓。 對于有米科技CEO陳迪來說,大學城就像一塊“福地”。 他在這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移動廣告平臺,并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企業家”榜單。
“廣州大學城就像華南的硅谷,華南的中關村。” 陳迪深有感觸地說,“廣州大學城除了擁有硅谷一樣優美的環境外,還像硅谷一樣年輕、有活力,空氣清新,我能聞到創新的味道。”
力爭覆蓋廣東21個地級以上城市本科院校
大學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結合點,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廣東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廣州大學城的建設理念和經驗正在向全省溢出。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8所高水平大學建設學院和高水平職業院校為粵東、粵西、粵北7個地市提供“一對一”結對幫扶廣東一所搬遷學院,力爭實現21所掛牌地級以上本科院校全覆蓋。
2018年1月,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2018-2020年高等教育“強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工作計劃和經費安排方案》統籌推進公辦本科院校爭創一流、特色發展。
這讓很多高校有種正在經歷“甜雨”的感覺。 除此前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外,廣東醫科大學等12所大學入選“粵東粵西東北地區大學振興計劃”,仲愷學院等14所大學入選農業工程學科入選“特色大學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國內一流特色專業學科,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意義重大!”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表示,廣東醫科大學作為廣東最大的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基地,將重點加強粵西基層、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
除了巨額投入之外,更讓高校興奮的是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改革政策和改革紅利的“甜頭”。
同年8月,廣東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35年,廣東省在若干重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基礎研究全社會科研經費投入將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
廣東高校不斷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攻克“卡殼”核心技術。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60所,其中11所高校入圍202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大陸前100名廣州大學陳爽,8所高校入圍國家“雙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建設,130個學科入圍ESI(基礎科學指標數據庫)世界前1%。 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408.8萬人,其中博士生2.45萬人,碩士生14.8萬人。 理、工、農、醫專業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分別占總數的80.35%和62.32%。 2021年,廣東區域綜合創新能力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一,有效發明專利數量、PCT(專利合作協議)國際專利申請量等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全鏈條創新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任中山大學校長羅軍表示,大學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基礎研究水平方面必須有基礎、有優勢、有優勢。 有能力,能夠培養大批人才。
更讓無數家庭興奮的是,廣東孩子上大學的機會再次增加。
2019年1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實施方案(2019-2021年)》,要求三年內,通過設立新一批普通高等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高校辦學條件改善,全省將新增新生8萬余人。 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在珠三角地區,廣州交通大學加快建設;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南方科技大學(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深圳莫斯科國立大學、深圳工業大學等新興大學新興; 佛山科技大學、中山科技大學加快籌建,成為廣東高等教育的新添力量。
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廣東藥科大學云浮校區開業,汕頭大學東海岸校區開工建設,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廣東財經大學清遠校區加快建設其建設,將進一步解決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從廣州大學城到高等教育大發展,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從未改變。” 時任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景立虎表示英語作文,在新一輪高等教育大發展中,高校將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研究更高水平級成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輸出更多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