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9 16:15:00作者:佚名
山谷的風常常會驚醒久違的夢
夢里時常閃現勞動的場景
654工地的歌聲時常在耳邊回響
這幾句話道出了南京大學百年建設史上昔日“中南校區人”的特殊經歷和畢生向往。
筆者在翻閱校史、與老學長交流時了解到,南京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幾乎同時建立了兩個分校——中南分校和溧陽分校。 一個特殊的時代、一段短暫的歷史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不能因為它的特殊性和短暫性而被遺忘。 特殊,由于當時形勢的需要而采取的特殊的辦學方式; 曇花一現,因為兩個分校區基本上只是“創辦學校”,即建設分校區的階段,并沒有啟動真正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階段。 。 兩個分校區的建設成果——校舍最終移交給當地政府。 無論如何,那段歷史是由那個時代的一群難陀人書寫的。 過去,非凡的經歷。 雖然時間過去了,但記憶卻從未被抹去,因為那里有他們年輕時的夢想。 我們怎么能忘記,我們只能記住!
2017年,筆者與溧陽時報合作,對南洋理工大學溧陽校區建設者進行口述歷史采訪,獲得了有價值的信息。 因此,筆者一直希望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中南分校以及另一群南大人的故事。
《南京大學百年校史》(王德子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有兩處提到“中南分校”。 在第359頁,談到20世紀60年代初的辦學條件時,他提到:
“雖然后來湖南分校的籌建占用了學校的基建資金,導致學校的基建計劃無法按計劃實施。但短短幾年時間,基礎設施建設就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
這里的名字叫“湖南分公司”,應該叫“中南分公司”,因為后來又說“定名為中南分公司”。
《南京大學百年校史》第366頁有一段520字的記載:
1964年7月,高等教育部根據中央《關于平戰結合、強化戰爭觀念、加強三線建設。”報告確定,加強三線建設。部分高校搬遷。經中央批準,除上海機械學院等3所院校搬遷外,7所院校搬遷包括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都已將部分專業遷往三級地區建校,三項要求于1965年完成搬遷。1965年3月,高等教育部正式下發。基本建設任務書和中央批準設立分公司。 5月16日,根據高等教育部通知,南京大學分校更名為中南分校,坐落于湖南省桃源縣羅市。 賈充建學堂。 該項目代號654工程,建筑面積8.2萬平方米,總投資1019.65萬元(后來實際基建投資580萬元)。 中南分院計劃于1965年6月動工建設,設有物理、化學、地質、生物5個系11個專業,均為前沿學科。 學校現有學生1700人(其中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進修教師200人),1967年計劃招生教職工750人。派二書記胡偉、副書記葛平赴湖南負責基礎設施建設支部的工作。 有關師生也分批奔赴湖南參與學校建設。 項目進展迅速。 到1966年,基本框架已經完成。 設備已經安裝完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就可以如期入學了。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南分院的建設中途停止。 1970年4月,中南分院全部建筑物、儀器設備無償移交湖南省。 除了少數參與準備的人外,其余的都被調回了學校。”
這段“載入史冊”的文字,基本描述了中南分院建設的目的、規模和過程。
據了解,1964年5月后,隨著蘇聯、美國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加劇,中共中央作出對我國國民經濟區域布局進行重大調整的決定,東部(“前線”)和中部(“前線”)“二線”)經濟建設項目將“停”“壓”“動”“幫”,重點開發建設西部地區(“三線”、“戰略后方”)。 毛澤東用“備戰、備荒、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來概括這一戰略方針。 在此背景下,要求“對一級可以搬遷的國家重點大學和科研設計機構,有計劃地向三、二線搬遷”。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中國大陸第三梯隊建設四所重要大學分校。 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選定清華大學、華東化工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為四所建設分校。 根據高等教育部下達的命令,清華大學為“651工程”,華東化工學院為“652工程”,北京大學為“653工程”,南京大學為“654工程”。項目”。 “654工程”的籌備工作實際上從1964年下半年就開始了。
在四川綿陽建立的清華大學綿陽分校,后來演變為四川建材學校→西南工學院→西南科技大學; 華東化工學院四川分院建于四川自貢黃嶺,后演變為四川化工學院→四川工學院; 北京大學在陜西建立的漢中分校后來演變為漢中工學院→陜西工學院。
那么,南京大學中南分校到底怎么了? 這是筆者感興趣的,也是當時建設者深切關注的。
筆者去年參加南京大學湖南校友會年會時,曾向湖南校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特南弟兄提到過“中南分會”,并建議他們去拜訪一下老校友。在適當的時間結合校友活動進行網站建設。
特南弟兄是一位熱心人,經常為湖南校友組織各種活動,使湖南校友會蒸蒸日上。 他本人也深受校友們的支持。 他開始尋找信息,并在當地校友中尋找以前的建筑參與者。 無獨有偶,他很快就發現,1965年物理系畢業生曹勝清等現居湖南的前輩曾參與過“654工程”的建設。 于是,準備在今年春季組織一次老校友尋找活動。
消息傳開,很快得到了當年物理、化學、數學系高年級學生的響應。 李特安還提前一周與幾位校友一起參觀了中南分校的舊址,很高興見到了曾在該分校任教并留任至今的沉林海老師。
2018年3月25日上午,細雨蒙蒙。 一群約80歲的臺大人,原“中南院人”,他們是物理系(7人)、化學系(11人)、數學系(5人)的學長1965年南京大學及其家人。 乘車前往湖南常德,我們開始了一段特殊的尋夢之旅。 這也是一次非常獨特的校友聚會。 除了少數學長曾因出差等機會回到中南校區舊址外,大部分學長都是闊別五十多年后首次回到家鄉。 不要忘記夢想。 未能參加的學長們正在“追隨南大足跡,尋夢中桃花”微信群關注本次活動。 原物理系學生隊長潘元勝攜夫人前來,家住長沙、195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水利工程系的學長謝栓也來了。 李特南師兄貼心地安排了幾位年輕校友幫忙做服務工作,筆者也有幸參加了這次尋訪活動。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和西部,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下游。 沅江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自西向東流經,在常德市境內形成三個明顯的拐彎。 從地圖上看,它呈M字形。 M第一點的上部是和蘇山。 和蘇山上是南大中南分校舊址。 此地現屬常德市武陵區,在常德市西部。 東邊不遠處是澗河,這是大躍進期間修建的一條用于農田灌溉的人工河。 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中南校區人夢想的家園。
南大中南分院舊址現為“湖南華南光電(集團)有限公司”。
華南光電黨和政府對本次尋找“中南校園人”高度重視。 公司領導班子進行了專題調研。 國內公司全體領導蒞臨歡迎會。 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萬毅,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朝暉,公司工會原副主席張亞輝熱情接待來訪人員并召開座談會公司第五會議室。 參與“654工程”建設的中南校區教師、公司原黨委書記沉林海也參加了活動。
座談會上,萬毅在致辭中表示,華南光電的前輩們,歡迎你們回家,歡迎你們回到這里——這個你們曾經度過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隨后,萬毅簡要介紹了公司近年來的發展情況。
湖南華南光電(集團)有限公司隸屬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創建于1970年5月,在接管原南京大學中南分校(“654工程”)的基礎上,經過48年的創業和發展,已成為一家專業生產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公司,精密加工、光學冷加工等。 是一家專注于層真空鍍膜及表面裝飾加工、精密光機電產品組裝調試業務、相關產品及軟件技術開發咨詢與服務、檢測校準技術服務的大型國家二級骨干企業。 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光電企業全軍唯一的“保障”單位。 目前,公司研發生產的產品包括光電及火控、精確制導、戰場信息化產品三大系列軍工產品; 民用產品包括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等高科技產品。 公司生產的產品多次參加國慶35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閱兵儀式,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 產品已成功裝備駐港部隊和我國第一艘航母。
萬毅最后表示,“654工程”的建設者是華南光電最親近的親人,親情越親越近。 希望借此機會,南京大學現任或退休的教授能夠經常回來。 華南光電是南大的寶貴遺產。 如今,華南光電依然傳承著不畏艱辛、樂于奉獻的精神。 這也是公司發展至今的法寶和財富。 當前,企業正處于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希望企業與南京大學進一步開展產學研合作。 也希望老專家、教授、前輩能夠積極為企業建言獻策。
南京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趙國芳代表南京大學校友發言,介紹了組織本次尋訪活動的初衷和目的。 他表示,南京大學和華南光電有這樣的情懷和“親情”。 南京大學和華南光電都必須繼承這份情懷、這份友誼、當年的創業精神。 看到原中南分公司發展到現在的輝煌,大家都感到高興。 同時,我們也希望雙方未來能夠在產學研方面有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沉林海老師1963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系,留校任教。 作為原子能化學專業的科研人員,沉老師早在1964年下半年就參與了“654工程”的籌建工作,參與了“654工程”的整個建設過程。 文革爆發后,中南分院停辦,沉老師就是留守人員之一。 1970年4月,南大中南分校移交湖南,沉老師留下來,在原址建設宏光。 他在儀器廠(國營5618廠,20世紀80年代更名為華南光電儀器廠,最終??發展成為今天的“華南光電”)從事管理工作。 1988年至1997年任華南光電黨委書記。
沉老師自然最了解“654工程”的整個過程。 他從為什么要建三級分公司、“654工程”的選址、工廠為什么要移交、剩下的建設者去了哪里、為什么花了十年才建成等談起。 詳細講述了動蕩歲月里大學與企業的關系,包括驗廠、驗收等,回顧了企業的發展歷程。
沉老師表示,“654工程”的目的是在湖南建設原子能教學與科研并重的基地。 該基地總投資超過1000萬元。 為此,南京大學所有與原子能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專業均被納入搬遷名單。 除了政治、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外,搬遷的專業還有化學系和物理系的原子能化學專業。 生物系核物理專業、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地質系地球物理專業。 通過這些專業的適當結合,可以形成一個已初具規模的原子能科學與教育體系。 因此,文革期間有人說“654”有原子彈,這與“654工程”的建設性質不無關系。
關于“654”的地點,沉老師說,最初選在湖南省常德縣和桃源縣交界處的何蘇山腳下的一個山溝里,名叫羅家沖。 緊鄰元江,水路交通便利。 在山溝里也比較隱蔽。 羅家沖最東邊的山腳下,曾經有一個供學生參與施工的工棚。 現在是一所駕校。 時任高等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帶專家組來到現場,認為羅家沖是一個山溝,非常潮濕,夏天會漲水,對教學和科研十分不利。 學校派人向高等教育部報告,并獲得批準搬遷。 “654工程”“搬上山”,就是今天常德縣鶴山所在地(鶴山是抗戰史上常德保衛戰的重要陣地,流淌著無數抗戰的鮮血。日本軍人曾流過這里,是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英雄之地)。
建校時,還沒有“南京大學中南分校”的字樣。 被外界稱為“654工程辦公室”。 公章和介紹信都用這個名字。 后來參與創建學校的學生沒有懸掛南京大學校徽,而是用浮雕紅底的“654”三個大字代替。 “654工程辦公室”的組織架構分為三大塊。 一是行政管理,包括人事、財務、醫療、后勤、食堂等; 第二塊為工程施工指揮部,包括工程師室、施工部、材料設備及家具部。 大部分人員來自當時南京大學基建系; 三是學生管理,由葛平副書記主持,李祥興、耿定才、潘元生、周林華等老師負責。
“654”工程一期工程總投資680萬元。 從1965年開工到1966年9月因文革爆發停工,一年多時間主體工程全部竣工。 如果“文革”推遲三個月,整個工程可以完成,學校可以按計劃于1967年開學(部分圖書、教學儀器、儀器廠加工設備已逐步搬入現場)。 “654工程”是高教部四個內陸搬遷項目中進展最快的。 原因是:一是常德地委高度重視、大力支持。 原土地用途涉及約五、六個生產隊和林場,涉及有關農民農作物處置和搬遷問題(因需要保密,所謂“富地主、造反派、壞右派”不得不搬遷十戶)。公里外),常德地委積極配合,在建材、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 二是“654工程”組織高效有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時,南大派出黨委第二書記胡偉、副書記葛平兩位領導到工地指揮,并派出十余名處級干部,組成項目指揮部和行政管理部門。并借調華中工學院、大連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等院校的專家教授與南京大學的工程師組成甲方工程師辦公室,負責技術協調和監督項目的。 每個職號分配各系1至3名青年教師。 現場技術監督和安全工作。 在工程質量上,從材料到施工工藝均嚴格按標準執行。 遇到質量問題,雙方工程師都會及時趕赴現場協商處理,不耽誤時間,沖鋒在前,毫不留情,哪怕要從頭再來。 無論。 因此,“654工程”科教生產大樓的建設質量仍然受到高度評價。
1966年春季學期伊始,一批從南京大學1965級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系選拔出來的學生,唱著《654工地之歌》,從南京來到常德鶴山,參與學校建設。 他們住在簡陋的工棚里,每天緊張而熱情地工作; 工地里時常回響著《654工地歌》。 這首歌是隊長李祥興根據《探索隊員之歌》改編的,慷慨激昂。 ,激發斗志。 青年學子在這里揮灑青春的激情,與早期的建筑工人一起,為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做出了貢獻。 他們期待著1967年以分校形式在這里招生辦學。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 分校區學生接到校本部通知,于7月1日返回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參加文革運動。 原工地施工暫停,部分管理人員、施工人員、退役軍人留下看守學校財產。
文革期間,“654工地”遭到當地造反派襲擊。 為防止叛亂分子搶劫、破壞工地財物。 留守群眾在生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保護學校財產,比如把汽車放在高臺上封存,把大貨車、公交車上的零部件拆下來等,責任心很強。 他們日夜輪班巡邏。 每班兩個人,要對工地重點設施巡查兩次。 即使是在大雪及膝的冬夜,他們也穿著棉衣,打著手電筒堅持著。 對于一些儀器和設備,定期啟動加熱進行維護。
1968年,學校安排參加“654工程”建設的學生輪流到分校“護校”,偶爾選修一些專業課,以政治學為主。
文革中后期,社會上出現了關于是否開設大學的極左思潮。 他們認為大學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所教和所學的是一套脫離現實的東西,學校培養的是資本主義思想。 溫床是培養新一代資產階級的地方。 因此,有人主張解散舊學校,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知識。 不需要辦大學,只要有“社會大學”(指參加社會實踐的人)即可。 當時,南京大學以工宣隊、軍宣隊和造反派為主。 教學和科研陷入停滯。 沒有人談論中南分公司未來的發展。 分校區處于維修狀態,主要供留守人員維護學校財產。
當時,湖南省“三線建設”有一個軍工項目,需要一個以高炮為核心的生產體系??,成立了湖南省軍區工程建設指揮部。 軍區看中了中南校區這塊寶地。 他們通過湖南找到周恩來總理,周總理指示與南京大學談判。 最終,江蘇省、湖南省就“654工程”移交達成協議,并經國務院批準完成移交。 1970年4月26日,懷著對“654”的深深眷戀,對新單位的向往,“654工程”留守人員在50-1(學生宿舍)門前的馬路上淚流滿面地排隊迎接。第一批紅光儀器廠(現已發展成為今天的“華南光電”)的建設者們在何蘇山這片熱土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沉老師說,交接時,工地上原本有100多人在工作。 經過政治審查,13名南大教職員工留任。 這些“中南分公司的人”參與了工廠的后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沉樂毅老先生在工廠建設過程中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隨后的工廠建設由于左傾思想等因素的干擾,歷時10年左右才完成。 令人欣慰的是,工廠建成后,一所學校搖身一變成為真正能生產軍工產品的現代化企業。
沉老師最后強調,建設“654工程”的經歷對于每一個建設者來說都是不可重復的人生經歷。 它造就了我們不怕苦、認真負責、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這一時期的一些經歷精神已經成為建設者生命中的寶貴財富。
座談會結束后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在沈林海老師的帶領下,大家懷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參觀了中南分院的殘存建筑,包括原樣保存下來的廢棄實驗室。
主要建筑及其外觀依然存在。 原圖書館現為通訊中心,報告廳為辦公樓,物理樓為科技中心,化學樓為精密光學車間; 南邊的原核物理大樓看上去依然雄偉; 當年的水塔(地標建筑)依然矗立在北邊的山頂上,仿佛一直在等待著昔日親人的到來。 后山,“動物輻射實驗室”和核“垃圾庫”雖已廢棄,但仍保持著原貌; 公司有專門的銘牌作為廠史教育的基地。
中午過后,游客依依不舍地離開中南校區舊址,結束了時隔53年的故鄉之旅。
歷史是每個建設者書寫的; 但歷史不會記錄每一個建設者的名字。 對于當年的每一個建設者來說,鶴山、劍河彎都成為了他們永恒的記憶! 他們的成就或許不能稱為豐碑,但無疑是他們心中的豐碑!
令大家欣喜的是,華南光電不僅繼承和發揚了“中南科人”不怕苦、樂觀、責任的精神,而且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祝愿這顆“南臺遺產明珠”永遠閃耀!
感謝李特安等湖南校友組織了這次有意義的尋訪之旅。 感謝學長沉林海、徐瑞祥、盧國源、王汝仁等同學提供的資料和照片。
(文/趙國芳、攝影/李特南、張翠霞)
附錄:
夢回654
654——心中永遠抹不去的情懷!
654——那是激情燃燒歲月的寶地。
五十三年前的今天留學之路,
一群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人,
滿懷自豪,胸懷初升的朝陽,
清純、年輕、有為的帥哥美女,
帶著南京大學的校徽,
懷著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我們昂首闊步走進654工地。
香香香香香,
令人羨慕的年紀,
迷人的地方,
一種令人陶醉的感覺;
今天,我們仍然被這種魅力所困擾。
雖然我們今天已經七十多歲了,
但我們的心不變。
難得能以同學的名義再次相聚
今日華南的燦爛光芒,昔日成長的寶地,
每個人都成為彼此的風景;
再次唱654座建筑網站歌曲
這是多么迷人的角,
它重新點燃了我們年輕生活的火焰。
山谷中的風打開了我們的腦海。
正是猛烈的雨水洗了我們的心。
在我們心中閃爍的是天空中的明星。
它仍然是森林中的鳥,呼喚我們來。
這里的一切仍然令人著迷,
每個人總是想緊緊擁抱所有這些美麗。
充滿無限的激情,我們
在這個希望領域的慢跑。
心臟在飛翔,人們是不朽的,野心是深遠的,愛還沒有結束!
不管發生了什么,我們的心永遠不會變老!
每個人都有共同的愿望:
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使您有機會見面更多!
今天,我們站在中國南部光電子的祝福之地,
這曾經是南京大學分公司的所在地;
讓我們重新點燃過去的年輕熱情,
繼續戰斗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2018年3月25日,它是由朱·尤康(Guo )家族的成員沉(Shen )在中國南部中國南部大學的2級化學系的前校友,中國南部中國光電學院的校長,在聚會上朗誦與校友Zhang ,中國南部中部大學1級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