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4 11:06:46作者:佚名
1815年6月18日,英國與普魯士聯軍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場大敗拿破侖指揮的法軍,拿破侖的軍事霸權與政治生涯至此終結,法蘭西第一帝國隨之覆滅,歐洲的命運亦因此發生改變。如今,人們常用“遭遇滑鐵盧”這一成語來形容徹底的失敗。
那么,這場戰役經歷了哪些階段呢?法國軍隊閃擊,功敗垂成。
1815年,曾遭流放的拿破侖,借法國局勢不穩之際,毅然回國,受到了沿途軍民的熱烈擁護,得以復辟。在維也納會議中,各國因利益紛爭而爭執不休,但聽聞此事后,立即放下舊怨,迅速組建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并再次召集了超過七十萬的軍隊,共同圍剿拿破侖。
至同年六月,英普聯軍二十萬已踏入比利時境內,而俄奧兩國軍隊近四十萬尚停留在東歐,拿破侖意圖在反法聯軍完成集結前逐一擊敗他們,因此他在6月15日率領十二萬大軍迅速挺進比利時。
林尼、四臂村、滑鐵盧位置圖
6月16日,林尼戰役爆發,普魯士軍隊遭遇拿破侖的突襲而措手不及,遭受重創。然而,拿破侖對此次戰役的勝利果實過于樂觀,誤以為普軍已完全潰敗。因此,他既未立即派遣部隊進行追擊,也未對普軍可能的撤退路線進行詳細偵查。直至次日黎明,拿破侖派遣將領格魯希率領3.3萬士兵追擊普軍,但此時普軍已趁夜色迅速撤離。法軍只能憑借推測來決定追擊的路線。
在同一天,拿破侖針對四臂村的英軍實施了突襲。當英軍主將威靈頓聽聞普魯士軍隊戰敗的消息后,于上午10點帶領部隊開始撤退。此時,拿破侖手下的杰出將領內伊本有截住英軍撤退的機會,英軍本將面臨內伊和拿破侖的夾擊而覆滅,然而,由于偵察兵未能發現英軍撤退的跡象,內伊錯失了這一絕佳時機,導致英軍得以安全撤退。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在下午2點降臨,這阻礙了拿破侖指揮下的騎兵部隊的追擊行動,導致法軍錯失了包圍英軍的良機。當天,英軍成功逃至滑鐵盧周邊地區,而法軍原本消滅英軍的絕佳時機也隨之化為泡影。
英國名將威靈頓拿破侖與聯軍鏖戰滑鐵盧。
17日晚,威靈頓獲知消息,普魯士軍隊已擺脫了格魯希的追擊,預計次日下午可抵達增援。于是,威靈頓果斷決定在滑鐵盧與法軍展開一場激戰,并靜候普魯士援軍的到來。然而,法軍對此一無所知。
威靈頓將軍,英軍的主帥,堪稱防御戰術的行家里手,他擅長巧妙運用地形之利,抵御敵軍的攻勢,并在時機成熟時發起反擊。滑鐵盧戰場,他早已視為理想的戰場選擇,在此地留學之路,他巧妙地將自己的主力部隊部署在山坡的背面,即所謂的“反斜面”位置,以此降低法軍炮火對英軍的傷害。此外,17日的暴雨使得戰場地面泥濘不堪,進一步限制了拿破侖軍隊中炮兵的機動性和戰斗力。
滑鐵盧之戰示意圖
18日早晨,拿破侖原本計劃在九點鐘發動攻勢,然而由于地面濕滑泥濘,法軍的全面進攻不得不推遲至午后一點。盡管如此,拿破侖仍舊在上午十一點十五分派遣部隊對英軍右翼的烏古蒙村進行佯攻,意圖將英軍中路的力量引向右翼。隨后滑鐵盧大學專業,他打算集中優勢兵力對英軍中路發起猛攻,從而將敵軍攔腰截斷。
然而,進攻烏古蒙村的法軍指揮官熱羅姆(拿破侖之弟)卻對局勢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計劃帶領部隊強行攻占所謂“防御薄弱”的烏古蒙村。實際上,這個村莊對于英軍的右翼防線至關重要,威靈頓將軍特地派遣了他麾下最精銳的1000多名步兵來守衛這個要地。熱羅姆的攻勢屢遭挫敗,憤怒與羞愧交織的他頻繁地要求增派援軍,然而,原本旨在分散英軍注意力的法軍假動作,卻演變成了一場持續整整一天的激烈戰斗,大量法軍反而被英軍牢牢牽制。
午后一點,拿破侖正準備對英軍的中路發動反擊,卻意外地發現至少一個軍的普魯士部隊正從東北方向迅速逼近。按照拿破侖原先的部署,他曾派遣三萬士兵由格魯希指揮,去追擊普魯士軍隊,意圖阻止他們與英軍會合。而拿破侖自己則打算獨立對抗英軍。然而,此刻普魯士軍隊出現在滑鐵盧的東北部,這表明格魯希的追擊行動出現了重大失誤。實際上,由于格魯希的追擊路線出現偏差,既無法阻止普魯士軍隊與英軍會合,也無法對滑鐵盧戰場提供支援,成為了一項無法完成的使命。普魯士軍隊的主力正急速趕往滑鐵盧,而格魯希距離那里尚需大約10個小時的路程。
盡管如此,拿破侖依舊堅信自己能夠在普魯士主力軍抵達之前徹底擊敗英軍,因此僅派遣了不足一萬的兵力進行阻截,并于一點三十分在中路發動了全面進攻。憑借四個師的雄厚兵力,法軍迅速突破了英軍中路的最前沿陣地。然而,由于在同一區域投入了過多的兵力,再加上法軍軍官普遍缺乏實戰經驗,步兵隊伍陷入了擁擠和混亂,未能迅速調整陣型,最終在英軍的反擊下迅速敗北。英軍重騎兵因隊列核心未配備能夠管束士兵的軍官,故而歷來在沖鋒伊始便難以掌控,此次亦然。英軍兩支騎兵旅在追擊法軍敗兵時,如同狂暴的蠻牛一般沖入法國的炮兵陣地,盡管他們摧毀了法軍眾多火炮,但旋即遭到前來支援的法軍騎兵的重創。這場雙方的第一回合交鋒最終以雙方均受重創而結束。法軍的兩支部隊已喪失作戰能力,同時,英軍也遭遇了步兵旅的損失,以及約三分之一的騎兵傷亡。
《永遠的蘇格蘭》這幅油畫生動展現了英軍蘇格蘭灰騎兵勇敢地沖向法軍的激烈戰斗場景。
午后三點三十分,法軍展開了第二波攻勢,在這過程中,為了抵御來自東北方向的普魯士軍隊,青年近衛軍與老近衛軍不得不陸續撤出主戰場。而在此期間,法國騎兵的主將內伊錯誤地將英軍的陣型變動解讀為英軍的撤退,于是冒然派遣了五千騎兵發起對英軍步兵陣線的沖擊。面對這一攻勢,英軍步兵迅速轉變為營方陣進行防御,并在己方騎兵的支援下成功擊退了法軍的騎兵沖鋒。騎兵未能迅速扭轉戰局,然而法國騎兵預備隊的軍官們卻紛紛冒然發起突襲,這些缺乏實戰經驗的軍官們普遍過于熱情,缺乏必要的謹慎。因此,近萬名法軍騎兵瞬間涌入僅寬500米的戰場,場面擁擠如同遭遇嚴重的交通堵塞,行動艱難,進攻效能顯著下降。
法軍的騎兵大沖鋒
盡管如此,到了當天的5點鐘,法軍依然成功奪取了英軍中路的關鍵陣地拉艾圣。此時,英軍在拉艾圣村后方的防御力量極為薄弱,法軍趁機有可能將英軍攔腰截斷。
然而,此刻投入第二輪攻勢的法軍普遍感到精疲力竭,已無法繼續向前推進;同時,拿破侖暫時也缺乏可調動的預備兵力。
英軍以營級步兵組成空心方陣防御
到了晚上7點鐘,拿破侖才將先前派遣至東北方向攔截普魯士軍隊的精銳近衛軍召回,隨即對英軍發起了最后的攻勢。然而,此時威靈頓已經迅速填補了英軍防線上的漏洞。法軍因延誤了一個小時而發動的進攻,最終以近衛軍的慘痛失敗告終。
老近衛軍戰斗力最強時遭遇潰敗,緊接著,在英軍與普軍的合力夾擊下,法軍全線崩潰。拿破侖那傳奇般的一生中的最后一場戰役,就此畫上了句點。僅僅4天之后,拿破侖再次被迫退位,波瀾壯闊的拿破侖戰爭,也最終落下了帷幕。
法國軍中最負盛名的老近衛軍法軍一敗再敗,拿破侖無力回天。
在關于滑鐵盧戰役的諸多討論中,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時指揮著三萬法軍的主將格魯希,盲目遵從了拿破侖追擊普魯士軍隊的指令,未能對滑鐵盧的戰斗提供支援,這一決策被認為是導致法軍戰敗的重要原因。然而,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種看法存在不少問題。實際上,即便格魯希立即動身趕往滑鐵盧,按照常規速度,他至少也要到晚上9點之后才能到達,而那時戰斗早已落下帷幕。
他之所以被委以追擊普魯士軍隊的重任,但普軍卻能在18日之前與英軍會合,這主要是因為拿破侖對林尼戰役的勝利果實評估過高,因此他下令在17日才開始追擊,這給了普軍充足的時間在夜間重新組織撤退。
事實上縱觀整個戰役的過程,法軍各個環節始終問題不斷。在17日的四臂村戰役中,由于惡劣的天氣狀況以及內伊的指揮失誤,原本旨在包圍英軍的計劃未能如愿,使得英軍得以安全撤離至滑鐵盧;而在滑鐵盧,法軍對英軍右翼的佯攻轉變為了強攻,卻無謂地消耗了自身兵力;兩次中路進攻均因在狹小區域內投入了過多兵力,導致部隊擁擠混亂,最終功虧一簣。
拿破侖個人的失誤固然是法軍一系列挫敗的成因之一,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歷經了征俄的慘痛失敗和萊比錫戰役的失利,法軍已不復當年那支在歐洲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強大軍隊。精英士兵幾乎損失殆盡,中低層軍官普遍缺乏實戰經驗,對部隊隊形和紀律的掌控能力大幅削弱。此外,眾多高級指揮官的離職,以及拿破侖在人事任命上的失誤,使得法軍此時已無法實施拿破侖心中所規劃的戰術。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滑鐵盧大學專業,拿破侖的敗局在三年前他征戰俄羅斯失利的那一刻便已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