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8 09:14:07作者:佚名
簡介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到來,依據《荊楚歲時記》所述,這個日期正值仲夏時節,登高習俗盛行起步網校,且此時陽氣旺盛,五月初五恰好是登高迎陽的佳日,因此也被稱為“端陽節”。端午節同時擁有“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多種別稱。這一傳統節日在中國以及受漢字文化影響的諸多國家廣為流傳。端午節發源于華夏大地,乃古時吳越族群(長江下游及以南區域)敬奉龍神并舉行崇拜儀式的慶典,通常在陰歷五月五日以劃龍舟競技方式開展部落神靈祭奠活動。戰國期間楚地(今鄂?。┰娙饲谶@一天懷抱石頭投汨羅江殉國,當權者為了塑造忠君愛國的形象,將端午節定為緬懷屈原的紀念日;另有區域則流傳著追思伍子胥、曹娥等先賢的習俗。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占有重要地位,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齊名。自古以來,賽龍舟和吃粽子就是端午節期間的傳統習俗。從2008年開始,端午節被正式確立為國家的公共假期。2006年5月,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確定其屬于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國際文化教育組織經過正式評估,接納中國端午節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該節日成為我國首個獲得此榮譽的民俗活動。
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據說與古代楚國人紀念屈原有關,當時人們為了追救投江的賢臣,紛紛劃船競渡,爭相搶奪,但最終在洞庭湖區域未能找到他的身影。從此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大家都會舉行劃龍舟的活動,以此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同時希望借助這種形式能夠驅趕江中的魚群,避免它們傷害屈原的身體。這種劃船比賽的風氣,在吳地、越地以及楚地都相當流行。
其實,“龍舟競渡”由來已久,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當時人們劃著雕刻成龍形狀的獨木船,在急促的鼓點中比賽,這既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也帶有娛樂性質,兼具宗教色彩與休閑趣味。后來,賽龍舟除了紀念屈原之外,不同地方的人們還賦予了它各種獨特的象征意義。
江浙一帶舉行龍舟競渡活動,同時也有緬懷本籍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內涵。夜間龍舟上,裝飾華麗,往來穿梭不停,水上水下景象,十分動人,富有獨特韻味。貴州苗族民眾在農歷五月初五到初八期間舉辦“龍船節”,借此慶祝秧苗栽插成功并祈求五谷豐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期間進行龍舟比賽,以此追念古代英雄巖紅窩。各個民族和地區,關于劃龍舟的來歷故事也各有差異。如今南方許多沿江臨湖靠海的地區,每年端午時節都會舉辦獨具地方特色的龍舟競技活動。
乾隆二十九年,即1736年,臺灣地區首次舉辦龍舟比賽活動。彼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組織過一次友好的賽事。如今,臺灣地區每年農歷五月五日都會舉辦龍舟競技活動。在香港地區,同樣開展競渡活動。
這個傳統活動還傳播到了日本、越南以及英國等國家,后來在1980年,龍舟競賽被確立為中國的一項全國性體育賽事,并且每年都會舉辦“屈原杯”的龍舟比賽活動,1991年6月16日,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在屈原的故鄉湖南岳陽市,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龍舟節。
祭奠屈原的活動在賽事開始前舉辦,儀式融合了古老習俗和時代創新,稱為“龍頭祭”。祭祀時將“龍頭”迎入屈子祠,選手們為其披上紅綢,主持儀式者誦讀祭文,并為其點亮眼睛。全體參與者在祠內行三拜禮,隨后將“龍頭”抬往汩羅江,運往龍舟競技之地。那一年,參與龍舟比賽、商品展銷和聯歡聚會的人數超過六十萬,場面極為壯觀。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中國人過端午節時會吃粽子,這也是一項古老的風俗習慣。粽子還被稱為“角黍”和“筒粽”。這種食品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且制作方式多種多樣。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由來
歷史文獻顯示,春秋時代就已存在一種食物,是將黍米包在菰葉里,并塑成牛角形態,這種食品被稱為“角黍”;同時,人們也用竹筒裝米,密封后進行烘烤,制成的食品則名為“筒粽”。到了東漢末年,一種新的制作方法出現,人們利用草木灰水來浸泡黍米,由于這種水中含有堿質,因此用菰葉包裹的黍米會形成四角形狀,最終烹煮成的便是廣東地區的堿水粽。
晉朝期間,粽子被確立為端午節的應節食品,用菰葉包裹黍米制作而成,煮熟后稱作“益智粽”,其中除糯米外還加入了中藥益智仁,這一習俗被時人周處的《岳陽風土記》所記錄,書中描述道當時人們習慣在五月五日至夏至期間食用這種食物,并稱其為粽或黍,南北朝時代出現了多種口味的粽子,米中摻入了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食材,種類更加豐富多樣,粽子也成為了人們互贈的禮物。
唐代端午節來歷,粽子的填充料變得潔白細膩,如同玉石一般,其外形還出現了錐體和菱形兩種樣式。日本古籍中就提及過“大唐的粽子”。到了宋代,出現了“蜜餞粽”,即在粽子里加入水果。文學家蘇東坡曾寫下“偶爾在粽子里發現楊梅”的詩句。當時還流行用粽子堆砌成樓閣亭臺、木制車馬等形狀作為廣告,由此可見宋代時吃粽子已經非常流行。在元代和明代期間,粽子的包裹材料已經從菰葉轉變為箬葉,接著又出現了采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填充物則增加了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食材,使得粽子的種類變得多種多樣,內容更加豐富。
端午節那天早上,每家每戶都吃粽子來追思屈原,通常前一天就把粽子包好,晚上煮熟,第二天早上吃。包粽子主要用的是河岸邊生長的鮮嫩蘆葦葉,偶爾也用竹葉,這些統稱為粽葉。粽子的標準造型是三角狀,通常依據填充物來區分,用糯米包裹的稱作糯米粽,混合了赤小豆的稱為赤小豆粽,摻入了紅棗的則叫做紅棗粽;紅棗粽發音近似“早中”,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選擇,人們相信吃了它,讀書的孩子能更早地取得功名;古代學子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清晨,都習慣食用紅棗粽,如今中學和大學入學考試的早晨,家長們依然會準備紅棗粽給考生食用。
做粽子的時候必須把雞蛋放進鍋里,條件允許的話還要多放些鴨蛋和鵝蛋,吃完蘸糖的甜粽,接著吃蘸鹽的雞蛋來收尾,有說法稱吃這個鍋里的煮雞蛋能預防夏天生瘡;把鍋里煮的鴨蛋和鵝蛋在正午的陽光下晾曬片刻再食用,據說這樣就能整個夏天不頭痛。
至今每年五月開頭端午節來歷,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糯米、清洗粽葉、制作粽子,樣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從內餡方面來說,北方常見的是加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肉餡、火腿、咸蛋黃等多種選擇,其中浙江嘉興的粽子尤為出名。吃粽子的習慣,在千百年來一直在中國非常流行,并且傳播到了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地區。
掛艾草
很多人應該都有印象,每逢農歷五月初五,家中長輩總會在門庭上懸垂一種植物,當時我們很不明白,這種植物就是艾草,古人認為端午節是個不祥、不祥的時日,懸掛艾草是為了驅除邪祟,而且在節前節后,是病患易發的時段,艾草特有的氣味能夠驅散病菌、防御蚊蟲,與菖蒲搭配使用,具有一定的預防疾病的功能。
沐蘭湯
蘭并非蘭花,而是菊科植物中的佩蘭,這種植物帶有香氣,可以用來熬水泡澡,有助于治療皮膚病,也能驅除邪祟,后來人們更多地使用艾草和菖蒲來洗澡。
涂雄黃
童年時期,長輩們常在端陽節時,用雄黃酒在孩子前額上點畫,既能防備害蟲侵擾,又可在眉心間刻個“王”字,借助百獸之王的威儀來辟除邪祟。
放風箏
端午節期間,南方各地流行放風箏,帶小孩進行這項活動有助于消災解難,同時也能為自身和家人招來吉祥如意,這種習俗被稱為“放秧”
文學
唐代
《端午》·文秀
《競渡詩》·盧肇
《端午》·李隆基
宋代
《乙卯重五詩》陸游
《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蘇軾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歐陽修
諺語
清明節懸掛柳枝,端午節佩戴艾草。(在北方地區)蟾蜍無法逃脫五月初五這天。(在北京地區)如果在端午節不佩戴艾草,死后就會變成鬼怪。(在西北地區)正午時分喝一口水,比吃三年補品效果更好。(在南方地區)飲下雄黃酒,所有疾病都會被遠遠趕走。(在山西地區)
歇后語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