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7 21:11:30作者:佚名
中國天氣網消息 根據習俗,農歷五月初五全國多數地方會舉辦活動以示紀念,通常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節日最初并非喜慶的日子。節日的起源最早與“夏至”這個時間點有關,目的是告誡民眾做好預防疾病、驅除瘟疫的準備,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并融合了“追思屈原”等元素。
起源:與“夏至”節氣有對應關系 起先并非吉祥節日
提及端午節,人們或許會立刻聯想到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高巍認為端午節的真正來歷,這個節日的形成并非如此簡單。他闡述起步網校,中國的許多節日都與特定的節氣相呼應,以“端午”和“夏至”為例,兩者之間就存在關聯。“夏至”這個節氣,它向人們警示著酷暑的來臨,在陽光和雨水充沛、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時節,也伴隨著蚊蠅的繁殖和疫病的傳播。古代科技能力有限,人們察覺到此情況,于是特意在“夏至”到來之前,挑選某個時刻,開展一些儀式,以此告誡人們要留意健康問題。
古人覺得數字五不吉利,所以五月被稱為“惡月”,五日也被稱作“惡日”,五月初五因此被當作提醒大家追求好運躲避災禍的特定日子,慢慢衍生出許多風俗習慣。民俗研究者蕭放也說過,在傳統社會中,端午節并非吉祥的日子,早在漢朝時期,人們就通過多種方式來驅趕邪祟、避免禍害,“躲避瘟疫、保持健康”是當時節日的最初宗旨。
因為這個緣由,端午節很多傳統儀式都特別便于實踐。以前人們常在小孩子的額頭等部位涂抹雄黃酒,北京一帶會在家門上掛鐘馗畫像以求驅邪。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會用香草泡水洗澡,既是為了預防濕熱天氣可能引發的疾病,也是給人們增添心理安慰。
傳統上端午節有很多貼近日常的習俗,不過,隨著歲月變遷,這些富有意趣且有益的民間活動慢慢消失了。高巍指出,這就要求政府部門積極推廣,逐步復興一些在當今依然有價值的傳統風俗,例如鼓勵大家繪制扇面送給親朋好友等等,這樣就能慢慢體會到我們同端午節的緊密聯系,回歸其本來面貌。
習俗:飲菖蒲雄黃酒“懸艾避瘟” 民間斗百草
正像兩位學者指出的那樣,端午節起先未必是個喜慶的節日,因此人們在這一天會采取許多“躲避”的方法,例如喝菖蒲和雄黃調制的飲品,以及掛艾草來防備瘟疫。蕭放提到,民間還會把艾草編成人的形狀,掛在門上用來“驅趕”毒氣;此外,人們還會用五彩線系在小孩子的手腕上,男孩系在左手,女孩系在右手,這種做法被稱為“端午繩”或“延壽帶”。
端午節具有顯著的休閑特質,賽龍舟慢慢變成了競賽性質的游戲,或者成為水上巡游的娛樂項目,這無需贅述;拔河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休閑活動。蕭放提及,《荊楚歲時記》中說明端午節的真正來歷,端午的節日活動在南朝時期就已存在,當時有“五月五日,四民共同踏百草,并且還有斗百草的游戲”;斗百草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文斗,比試草名,互相以草名進行對答,回答不出來就算輸;另一種是武斗,測試草的韌性,以堅韌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