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1-28 12:02:52作者:佚名
在38名清華北大學生的身后,是臨川一中這艘“教育航母”參加高考的可觀陣容。教育產業化使得學校鉚足了勁爭取高升學率,從而爭取更多的學生和更多的學費
“江西小鎮50名學子考上清華北大”,“一所中學38人考上清華北大”……
今年高考揭榜后,類似造神運動的宣傳口吻,將江西撫州市臨川區臨川一中及其所在的上頓渡鎮,卷入了輿論的漩渦。全國媒體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不知名的農業小鎮。在臨川一中的校門上,比書法家啟功的題字更引人注目的,是巨幅的賀喜標語。校門后并排而立的紅榜上,記錄著每一位考上清華北大學生的名字,以及部分考上其他名校學生的名字。
包括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名額在內,今年清華北大在江西省招生的名額僅166個,38名學生題名清華北大,意味著臨川一中一所學校,就占據了清華北大在江西招生人數的近1/4。
“把中學當成航空母艦辦”
上頓渡鎮作為臨川區的政治、經濟中心,面積并不大,從小鎮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只需半個小時。鎮上無須公交車,人們出行以“蹬士”(人力三輪)代步。公交2路車將其與7公里外的撫州城連接起來。
曾有人分析過上頓渡的地形:南有贛江、崇江、撫河在此北匯入長江和鄱陽湖,西北有環行山脈擋住西北風,“山環水抱必有氣”,使得臨川成為聚集人才的風水寶地。
據當地工商局一位干部的說法,曾有風水先生說過,該鎮“要有一座塔鎮住,才會旺”。2004年,臨川區政府募資400萬元,在宜黃河中間的小洲上建了一座臨川文塔,。
巧的是,在文塔建成后的3年里,臨川像風水先生“預言”的那樣,“旺”了起來。這股“旺”氣源于鎮上的兩所中學:臨川一中和臨川二中。這兩所外表平常的學校臨川一中高考,連續幾年在高考中報捷,甚至驚動了深圳市高級中學、湖北黃岡中學這樣的全國名校前來取經。不過兩校間也有差別,盡管均為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且曾經一度互成瑜亮,但二中的聲勢如今已遠不如距其10分鐘路程的一中。
臨川一中在高考中有所突破,始于2004年,這一年有12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這個數字在隨后的兩年里,變成14名和24名。與這個數字一同增長的,是一中學生的人數。在2002年左右,一中只有約4100人,短短5年間,一中就像一塊巨大的人才磁石,將省內其他市縣,甚至其他省份的學生吸納至麾下。現在,包括復讀生在內,一中已有11000人。用一位網友的話說,一中是在“把中學當成航空母艦辦”。
根據撫州市政府前幾年的規劃,一中要創辦萬人學校,如今這個目標已經實現。目前這個面積僅為105畝的老校區,已經無法滿足學校日益膨脹的規模,為此,該校不得不嚴格控制招生人數。一般而言,一中每個教室的人數都在70人以上,有的高三班級甚至坐了90多人,坐在最后一排的學生往往椅背緊貼墻壁,而教室里的過道也僅能容人側身通過。
今年,一中在小鎮的新城區建設一個占地300畝的新校區。一中校長辦公室主任徐武平介紹說,可以容納10000名學生的新校區建成后,將成為一中的高中部。這個規模與市政府對該校“創辦萬人高中部”的要求一致。
神話,還是神化
今年的高考揭榜后,該校校長辦公室副主任饒禮喜的名字,以“通訊員”的身份出現在多家媒體上。校方的積極宣傳和媒體的配合,使得一中在全國的名氣陡漲。一中的學生也迅速適應了媒體對自己學校的好奇,在采訪中,一位學生對記者介紹,“央視和湖南衛視都來過臨川一中高考,聽老師說,美國的媒體也報道過我們”。
這種榮耀感在一中人身上變成了自信力。在百度“臨川一中吧”里,有學生發帖說,“我們學校除了(江西)師大附中就沒有對手了”。一個流傳于學生間的故事是:在今年高考前,幾次與南昌一起的模擬考中,據說一中都只是報過去了應屆生的成績,但即便如此和師大附中比起來還是略占上風。一位老師說:“如果報了歷屆的成績過去怕會嚇到他們,到時他們奮發圖強就不妙了……”
不應忽略的是,在38名清華北大學生的身后,這艘教育航母參加高考的陣容同樣可觀。
據徐武平介紹,今年一中的考生約為3800人——這個數字幾近于一所中等規模中學的總人數。而被學生們認為已能與之平起平坐的江西師大附中,今年有25人考上清華北大,考生人數只有600人。
殘酷的學****氛圍
“也有很多人問過我,一中為什么能考這么好,我倒沒覺得有什么特殊的秘訣,只是我們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做得更好吧。”上屆高三(0)班班主任曾長根說。在一中的分層教學體系中,所有班級被分為0班、重點班和平行班,其中0班集中了沖擊清華北大的尖子生。曾長根所帶的0班,今年有12名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至于哪些方面“比別人做得更好”,曾長根舉例說,“就像研究高考試卷,大家都在研究,但研究的效果有好有壞”。任教高中數學10多年的他,根據近年來的命題趨勢,預測出今年高考最后幾道大題會考到“放縮法”,“因為前兩年都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