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0-26 19:06:00作者:佚名
湖北省宜昌市金東方中學2025年高年級第五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
注意事項
1.考生必須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號。
2. 所有試題的答案必須填寫或寫在答題卡上。試卷上寫的答案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筆回答。
3.考試結束后,考生必須將試卷和答題紙放在桌上,供監考人員收回。
一。選擇題(12題,每題4分,共48分。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
1.秦代的基層組織最初是鄉、里,后來又增設了亭子。在此基礎上,漢代還實行十務制度,規定“五家齊心,十家齊心”。這種方法
A. 減輕人民稅收負擔 B. 提高國家動員能力
C.人身依附關系強化 D.由此導致官員冗員問題
2、下圖是苗印堂1954年初創作的漫畫《進步的祝福》,作者為畫面中的兩個人物設計了這段對話:1954年:“你好!你的使命已經超額了!” 1953:“哈!我相信你!”該漫畫的目的是為了說明
一、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全面勝利
B.國家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C.全國人大代表履行國家主人責任
D.人民群眾參與工業化的積極性
3.自然法是既定法的對稱性,自然法的精神源于古希臘。羅馬法學家認為,這是符合人性和理性的法律,適用于包括奴隸在內的所有人。這是永恒的法則,一切法則都應該以自然法為標準。可見,自然法則
A.保護奴隸主的私有財產 B.移植古希臘法律制度
C.與習慣法相同的特征 D. 促進羅馬法走向公平正義
4、據《左傳》記載:“昔武王伐商,一統天下,其兄弟國十五人,姬國四十人。”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一大業。仔細觀察《秦滅六國示意圖》。被秦滅的六國中,屬于西周初期分封的“姬”諸侯國的有:
A.②B. ④C. ⑤D. ⑥
5、秦朝的朝廷議事制度主要討論國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政策。參加朝會的不僅有高官和九大臣,還有職位低、權力低的博士(皇帝的謀士、智囊)。秦始皇要求醫生參加朝堂,目的是
A. 加強君主的專斷統治 B. 監督和限制首相的權力
C.擴大統治集團的基礎 D.改善儒生的政治待遇
6、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公務員不僅是管理體制中的工具,而且是一個意識形態群體。這里的“意識形態”一詞可以追溯到
A、春季和秋季
B.戰國時期
C.秦
D、西漢時期
7.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刑事審判權的行使。宋代,各地設立刑、獄司,主管司法和監獄。它還規定,所有死刑必須報請中央審查并由刑部執行。有時皇帝還派人到各地辦案,經常使用各種手段來控制罪犯。受審權。其目的是
A. 提高行政依法辦事效率 B. 構建和維護執政秩序
C.建立自上而下的監督體系 D.解決官員腐敗問題
8.宗教改革是一場基于宗教的運動,但其過程仍然非常政治化。統治精英有自己的宗教傾向,經常根據個人喜好宣揚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領主也會吸引某些宗教加入團體,以整理他們的權力基礎。由此可以推斷,宗教改革
A. 否定教會等級制度 B. 促進新教改革
C.有利于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D.促進了人文主義的傳播
9.在傳統封建社會,在“官”與“民”二元組織體系中,設立了安置、嚴格戶籍、士、農、工、商各就各位,縣級以下的各種家庭社團管理而對于流動的農民、工業、商人來說,當封建政府絞盡腦汁尋找管理辦法時,地方商人設立的會館則依靠官方的支持來建立自己的合法性,這實際上彌補了控制力的薄弱。該領域的官方管理機構。這主要表現在商人會館的設立
A.承擔封建政府的基層管理職能 B.切實保護工商界人士的合法權益
C.保障商人政治地位的合法性 D.有利于構建商人群體的國家認同
10.統計顯示,羅斯福新政實施后,商品仍然大量過剩,失業人數仍然超過900萬。在此期間(1937-1938),還引發了新的經濟危機。基于此,一些學者認為羅斯福新政沒有也不可能制造經濟危機。復興與高潮。學者的意見
A.對羅斯福新政的全面認識 B.基于一定的歷史事實
C.充滿主觀假設 D.認為新政是經濟危機的根源
11.新中國一五時期,從大學畢業生到中專、技工學校畢業生,再到干部、復員軍人和工人,實行統一分配,逐步形成了統籌分配、統一分配的勞動力制度。鐵飯碗讓人進不去。這種方法的目的是
A.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B.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
C.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D.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12.在周代,大宗是宗族成員共有的宗廟之主。孝宗也是各自地區近親共同宗祠的主持。普通部落成員必須到大教或小教主辦的各級宗廟祭祀祖先,并由大教或小教主持祭祀儀式。這個系統
A.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特權地位
B.保持了周天子大宗在天下的特殊地位
C.確保長子合法繼承權力
D.保障祭祀祖先的專屬權利
2.非選擇題(2題,共52分)
13. (32分) 材料 19世紀末,列強積極擴軍備戰,展開軍備競賽。軍備競賽帶來巨額軍費開支留學之路,這是經濟落后國家難以承受的。沙俄政府兩次發起召開國際和平會議,聲稱“這次會議可能成為下世紀的吉兆”。在沙俄的倡議下,列強于1899年和1907年在荷蘭海牙舉行了兩次和平會議,兩次會議都沒有就裁軍問題作出任何實質性決議。他們只是在一次大會上表示“希望限制陸軍和海軍的實力和軍事預算”。此外,會議還簽署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陸戰法三項公約。以及三項禁止從氣球投擲炸彈和爆炸物的聲明。它還決定設立常設仲裁法院,其一些原則至今在國際上仍然有效。會議結束后,帝國主義國家加緊軍事擴張,力爭在未來的戰爭中角逐。
——摘自李春武《簡明世界通史》等
(一)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沙俄主張召開國際和平會議的背景。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兩次海牙和會進行評價。
14.(20分)(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資料:1943年10月,美、英、蘇、中四國簽署《普遍安全宣言》,宣稱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1944年5月,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在華盛頓簽署了《普遍安全宣言》。在 Oaks 舉行會議,詳細討論成立的準備工作。中國代表團指出,維護和平與安全必須基于正義原則和國際公法。這一原則后來被寫入《聯合國憲章》。 1945 年 4 月,舊金山會議開幕。美國和蘇聯在會議主席的任命問題上存在分歧。中國代表團堅持在兩國之間進行斡旋。中國代表“善于調解”,受到各國代表的高度贊揚。針對《聯合國憲章》草案,中國代表團提出,如果發生危害國際和平的事件,安理會應有權采取臨時措施。中國代表團還建議非常任理事國選舉應考慮城鎮均等分配原則,為歐美以外的弱小國家提供更多、更公平的機會。這些建議最終獲得大會通過并寫入《聯合國憲章》。
——摘自金光耀《國民政府與聯合國的創立》
(1)根據數據,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國對聯合國創建的貢獻。
(2)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聯合國成立的歷史條件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12題,每題4分,共48分。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
1.B
【分析】
根據問題可以看出,從秦代到漢代,政府通過鄉、里、亭、室等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有利于完善政府的組織機構,因此B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減稅信息,排除A項;政府加強對民眾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個人依賴,排除C項;秦漢基層組織不屬于官僚機構,排除D項,故選B。
二維
【分析】
漫畫傳達的信息是,1954年的工人穿著嶄新的工作服,騎著嶄新的摩托車,與騎著自行車的1953年的工人實現“五年計劃”的接力。這顯示了人民群眾參與“一五”規劃建設的積極性,故D項正確;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徹底勝利,1957年國家工業化初步奠定基礎,AB錯誤;人大代表履行了當家作主的責任宜昌金東方高中,指的是1954年人大成立。漫畫講的是經濟建設,所以C錯誤。
3.D
【分析】
羅馬法學家認為,自然法符合人性和理性,適用于包括奴隸在內的所有人,是永恒的法律。可見自然法能夠促進羅馬法的公平正義,故D正確;保護奴隸主私有財產與物質信息不符,故A錯誤;自然法精神源于古希臘,并非移植,故B說法錯誤;自然法與習慣法的特點有較大差異,故C錯誤。
4.D
【分析】
據我們所知,在戰國晚期的地圖中,⑥是西周初期“姬姓”的封建燕國。 D項正確;圖中對應的②④是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建立的漢朝。趙國,AB 兩項錯誤; ⑤是田氏而非姜氏統治的齊國,不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C項錯誤。
5.C
【分析】
醫生大多是皇帝的顧問和智囊。他們參與朝堂討論,意味著統治集團的基礎得到了擴大。 C 是正確的。皇帝制度增加了君主的任意裁決,而不是朝廷制度。 A排除了這一點。此時,總理制度剛剛建立。君主權力與宰相權力的矛盾尚未出現,B排除;秦朝弘揚法家,攻擊儒家,D被排除在外。所以選擇C。
6.D
【分析】
春秋時期,社會動蕩,產生了儒道思想,但沒有統一的思想,故A項錯誤;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沒有統一的思想,故B項錯誤;秦朝的選官制度主要是看軍功和爵位。公務員制度尚未形成,故C項錯誤;西漢時期“廢百家,唯儒”,新儒學成為文官制度的統一思想,故D項正確。
要點:回答這道題時很容易誤選選項A。因為很多同學會認為,董仲舒思想的原始來源應該是春秋時期孔子的思想。但我們必須看到,該材料強調的是“一個思想群體”,而董仲舒的觀點是“新儒家”,由此可以衍生出這個選項。
7.B
【分析】
宋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通過各種手段控制刑事審判權,故選B;宋代加強了對刑事審判權的控制,死刑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重新審視。防止冤假錯案,但降低行政效率,排除A;控制刑事審判權不屬于監督體系的一部分,不包括C;該材料的目的與解決官員腐敗無關,排除了D。因此選擇B。
8.C
【分析】
材料“統治精英有自己的宗教傾向,經常根據個人喜好宣揚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領主也會通過吸引某些宗教團體來梳理自己的權力基礎。”這反映出,在宗教改革過程中,各國統治階級利用宗教來強化自身權力,有利于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選項C正確,與題意相符。材料中不涉及否認教會等級制度的問題。選項A錯誤,排除。宗教改革的主要對象是天主教,因此統治階級推行天主教,不利于宗教改革的推進。選項B錯誤,排除。推動人文主義的傳播是宗教改革的影響,與物質無關。選項D錯誤,排除。
9.D
【分析】
地方商人成立的行會彌補了官方管理機構對流動商人的管理,從而強化了商人的家鄉認同和國家認同。因此,這說明商人會館的建立有利于構建商人群體的國家認同,故D正確;會館沒有基層管理職能,故A錯誤;該材料的目的并非強調保護商戶群體的合法權益,故B錯誤;該材料沒有反映商人的政治地位,故C錯誤。
10.B
【分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羅斯福新政實施后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學者們從一些資料中獲得的認識是有一定史實依據的,說明資料中描述的現象是有一定歷史事實依據的。 B項正確,C項錯誤;數據只揭示了羅斯福新政的某些方面,因此學者并沒有完全理解羅斯福新政,錯誤A;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而不是新政,錯誤D.
11.A
【分析】
實行勞動力人才統一分配和允許進出的“鐵飯碗”勞動力制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資源,減少人力資源流動,從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滿足勞動力的需求。當時的經濟建設。因此,我們選擇A;調動生產者積極性不是最終目的,排除B;這種做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排除CD。故選A。
12.B
【分析】
據資料記載,“大宗為宗族共有祠堂之主”,“由大宗或孝宗主持祭祀儀式”。結合所學到的知識我們可以知道,西周時期的這種祠堂祭祀制度有利于維護大宗的地位,最終維護了周天子和天下。 B項共有人的身份是正確的;材料強調大宗、孝宗作為宗廟之主的地位,并不強調貴族的政治特權地位。 A項是錯誤的;該材料以大宗、孝宗為各自范圍內的共同宗廟之主,體現了周朝皇帝的特殊地位,與嫡長子的合法繼承無關。 C項是錯誤的。根據所了解到的知識,可以看出,大宗族對祖先的祭祀有優先權,但不能表述為“排他性”。 D項是錯誤的。 。
2.非選擇題(2題,共52分)
13、(1)帝國主義矛盾激化:軍備競爭激烈:沙俄經濟落后:試圖緩解國內不滿:限制競爭對手。
(2)會議沒有達到和平目的:刺激大國加速擴軍備戰;它為國際關系秩序建設和國際法發展作出了創新性貢獻。
【分析】
(一)背景: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宜昌金東方高中,“19世紀末,列強積極擴軍備戰,展開軍備競賽”、“軍備競賽帶來了巨額軍費開支, 《經濟落后國家無力承受》等資料,結合所學到的知識,從大國沖突、軍備競賽、沙俄經濟落后和和平的必要性等方面闡釋了沙俄倡導召開國際和平會議的背景。限制其對手。
(2)評價:根據材料,“兩次會議都沒有就裁軍問題作出任何實質性決議”、“會議后帝國主義國家加緊軍事擴張,力爭在未來的戰爭中競爭”、“決定建立‘常設仲裁’法庭”、“其中一些原則至今在國際上仍然有效”等信息,結合學到的知識,用辯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