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4 08:38:09作者:佚名
可以從漢字的形、聲、義三個方面來介紹,分別對應中國傳統語言學、文字學(金石學)、音韻學、訓詁學三大范疇。
——造型優美
漢字的“形”之美,對于外國人來說應該是最容易感受到的。 你可以選幾個漢字,介紹一下它們的字形演變過程以及它們的意義。 您可以輕松地在網上找到它們。 例如,甲骨文中的“日”字是一個圓圈,里面有一個點。 這很形象吧? 它描繪了一個太陽! 到了小篆,字形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方框內的橫線。 這種字形形狀一直保留至今。
外國朋友可能會說日語這個詞太簡單了,不具有代表性英語作文,那我們就找一個復雜抽象的詞吧,比如the law of the law。 青銅銘文中的“法”字,具有左“彳”、右“聿”的結構。 “彳”是行動的意思,“筆”是手里拿著筆寫字的意思。 因此,按書面內容辦事,就是人們做事時需要遵守的規則和規律。
另外,在今天的漢字中,很多部首仍然能夠體現出它們的本義。 草的字頭往往是花草,木的字頭往往與數字有關,月的字頭與人體臟腑有關,豎心的字頭往往與情志有關等等,這也可以以舉例的形式介紹。
當然,書法也能體現漢字形狀的美,但受訪者不太理解,所以我就不講了。
——銀梅
格律詩是最能體現中國音樂美的詩詞。 詩歌的韻律要求詩中人物的發音必須符合一定的平仄規則。 所謂“平”,就是指詞的聲調。 簡單來說,普通話的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斜”聲。 在格律詩中,平聲字和仄聲字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交替。 它們不能交替太頻繁,也不能總是使用同一個字符。 因此,即使觀眾不懂漢語,當他們聽到格律詩的朗誦時,仍然能感受到格律詩的聲調、韻律、對聯的起伏、句式的工整、節奏的輕松之美。
提問者可能希望了解吟誦。 所謂誦,就是舊時文人讀書時所用的曲調。 在古代,其實叫讀詩、吟詩。 唱誦有點像唱歌,又有點像戲曲。 近代以來,誦經的傳承瀕臨失傳。 近年來,誦經逐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和支持。 今天的唱腔大致可分為今人創作的普通話唱腔和流傳下來的傳統唱腔。 兩者沒有區別,各有千秋。
朗誦最有趣的一點是,它類似于歌唱或戲曲,但它不是歌唱。 舊時的文人,確實以朗誦的形式讀詩讀書。 恐怕在其他語言中,沒有這樣的唱讀的例子。 難怪以前的文人墨客都能背四書五經——當然背歌就更容易了~
或者你也可以給外國人讀趙元任先生的《石獅吃獅子史》和《吉吉攻雞記》,用發音相同的單詞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有聲調的變化),更何況是外國人,中國人也無法理解/有趣
——一梅
正義之美,其實可以轉化為意象之美。 與形狀和聲音相比,意象對于外國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吟誦的意思,意象比前兩者重要得多,意象是最本質的內容。
例如,當中國人談論“花”字時,他們不是在談論38萬公里外的一個沒有空氣、沒有生命的大石球,而是在談論仰望明月,思念家鄉; 他們正在談論花叢中的一盆花。 不相親獨自喝酒; 是柳枝月,黃昏后與人相會; 是從天山升起的明月,在茫茫云海中; 是希望人們永遠相隔千里,共享美好的美好; 是海上升起的明月,此刻我們同在人間; 是小白兔撲通撲通,藥吃完了,我問誰陪我吃飯; 是和諧的湖光和月光吟誦的意思,是沒有擋風玻璃的池塘的影子。 是春江潮水漲至海平,海上明月隨潮升。 是萬民歡欣、興盛,都想上天去擁抱。 明月; 是春風徐徐,江南岸綠意盎然。 明月何時再照耀我? 正是家家乞巧、身披萬條紅綢的秋月……
所以,既然外國人不懂中文的意思,我們就用數量來讓他們明白什么是意境。 也許你可以給外國人看中國詩歌會議上凌飛花的視頻,并解釋一下詩句的含義。
其實,無論單獨提到上述三個方面中的哪一個,對于一個話題來說就足夠了,所以提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幾個方面來介紹——不過這個問題好像是一個月前提出的,也許提問者已經說完了。 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