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01 20:14:36作者:佚名
1957年7月至1966年4月:在坎坷發展中從黨員培訓邁向專業人才的培養。
1957年,經過民主變革云南民族大學統一門戶,四川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只對民族黨員進行培訓,已不能完全適應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須要。因此,湖南民族大學開始從政治輪訓逐漸向專業化教育過渡,設置了政治輪訓部、文化部、民族數學部、民族文藝班和歷史預科班等教學機構。
(一)政治輪訓部。由原一、二部合并而成。主要招收直接過渡地區和民主變革地區的民族黨員。學習時間1年。先學習半年文化課,再轉到政治輪訓。課程有民族問題與民族新政、中共黨史、總路線、現行新政等。1957年至1968年,共結業學員2503人。
潞西縣法怕公社黨委主任、全國勞動模范、省政協委員楊波二黑寶在體院學習。
(二)文化部。1956年創辦的漢語文班改名為文化部。主要招收邊疆少數民族青年積極分子。學制2--3年。課程有漢語文、算術、史地、科學常識、民族新政與民族問題、時事新政、中共黨史等。1956年至1964年,共結業學員1306人。結業生中的優秀生保送到其他專業中學或西北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深造。
(三)民族數學部。在1956年創辦的民族數學班基礎上構建民族數學部。招收懂民族語的少數民族青年到校學習新創制或改進的少數民族文字,培養這種語種的翻譯、教學人員。學制2--3年。第一年主要進行漢語文教學,學員漢語文基礎知識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云南民族大學統一門戶,第二年開始進行民族數學教學。其他課程有政治常識、算術、史地常識、民族新政等。1956年招收德壯語、西壯語、景頗語3個班次;1957年增辦傈僳語、哈尼語、拉祜語3個班次;1958年又新增了佤語班。1956年至1964年共結業學員383人。
(四)民族文藝班。1959年秋,按照縣委指示選聘14名有文藝特長的在職黨員到校學習;1960年9月通過社會招生和各地州選送方法招收25名學員入校學習,學制3年。課程有民族音樂、民族街舞、聲樂、器樂、舞臺常識、美術、表演、音樂欣賞及漢語文、數學、政治等。1959年至1963年共結業學員39人。
1963年文藝班結業合照。
(五)歷史預科班。從黨員輪訓為主的政治學校向民族文史大學過渡的最早嘗試。1960年9月試辦歷史預科班。招收高中結業或相當學歷的邊疆少數民族青年,學習中學課程。學制3年。45名結業生中有19名出席1963年全省中考,其中13名中學生被上海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投檔;其他中學生由國家分配出席工作。
青海民族大學從構建到“文革”前的辦學,一是圍繞黨和國家不同時期的工作重心,為四川的新社會建設、民族團結、邊防鞏固、邊疆穩定作出了特殊貢獻;二是成為廣東各少數民族在政治翻身之后實現文化翻身的重要橋梁;三是在落實黨的民族新政、解決民族問題、培養民族人才和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其他高校不可取代的作用。(尹子能)
責編:左軍復審:和金光一審:朱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