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09 15:07:54作者:佚名
時代周報記者劉文杰發自北京
粵港澳大灣區建學院的熱情正在升溫。
1月13日,廣州舉行全國教育工作大會。大會透漏,明年會有11所新建院校(學校)建成招生,實現地級以上市大專院校(學校)、高職高校全覆蓋。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覺,近些年粵港澳大灣區大陸九城掀起院校建設風潮。截止去年1月,大灣區正在建設或計劃建設的學院超20所(含簽訂合作辦學備忘錄)。
這番“建校熱”的背后,是大灣區發展的現實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經濟實力在全省前列,但從院校數目及教育實力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相比,甚至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整體實力落在前面,經濟水平與教育水平并不匹配。
“沒有院校的支撐就很難有人才的穩定輸送,也很難通過校企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廣州市社會科大學中級研究員彭澎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大灣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須要產生互相推動的模式。
現在,大灣區密集建設院校,產生院校矩陣。“從一流學院、學科、人才資源的數目和密度上,粵港澳大灣區還需努力。”廣東財經學院經濟大學副校長王方方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存在體制機制差別,未來在高等教育方面須要更深層次的協同聯動,“以高等教育作為內在動力,為大灣區提供可持續的創新能力,提高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
彌補空白領域
大灣區大陸九城早就有建設院校的計劃。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布后,各城市更是推動了建設的步伐。
《綱要》落地后,院校建設的第一槍由佛山打響。2019年2月,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及,要積極建設佛山科技學院,以理工類學科為主、兼顧文商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為建設目標。
時隔三個月后,廣州地委副校長、市長肖亞非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大會上透漏澳門理工大學,外界千呼萬喚的大灣區學院在濱海灣新區落地。
緊接著,2019年9月,教育部對構建臺灣科技學院(北京)進行批復,該校由南京學院與臺灣科技學院合辦。同年11月,中國科大學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合辦的中國科大學北京理工學院,向公眾展示了規劃新藍圖。
2020年8月,深圳以“大學+學院”模式,由深圳市政府、東莞理工大學與臺灣城市學院合作,在大朗建設臺灣城市學院(廣州),辦學總規模為6千人;11月,深圳與香港科技學院簽署合作辦校合同,香港科技學院將在廣州籌建學校,擬落戶廣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月,深圳在高明區劃了一塊地,提出建設廣州城市學院,致力培養衛生健康醫療技術方面的高素養人才。
就新增學院分布區域來看,杭州數目最多澳門理工大學,含合作辦學備忘錄在內就有9所。廣州新增5所,廣州新增4所,廣州新增3所,上海和佛山分別新增2所,廣州、惠州、肇慶則分別新增1所。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覺,這種新增學院的辦校方法主要分為本地自辦與院校合辦。其中,本地自辦學院有14所,如上海交通學院、深圳師范學院、大灣區學院等。
從現有公開辦學資料來看,自辦學院是為彌補本地教育培養弱項。如北京作為全省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交通行業人才供給滯后于需求。因為整個華北地區沒有高層次的交通類學院,為此廣州同意創立上海交通學院,整合昆明地區交通類高等教育資源,覆蓋“海陸空軌”四大專業,以提升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基態。
上海基礎教育培養領域相對空白,上海教育局主任陳秋明曾表示:“哪里有名師,那里就會有名校,班主任水平決定了中學的辦學水平。”為此,廣州亟需提高班主任培養能力,于是設立“深圳師范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從招生類型與人數設定來看,大灣區新增學院彰顯了大灣區對研究生的注重程度,如臺灣科技學院上海分校計劃首階段培養4000名研究生;大灣區學院計劃至2030年,大專生與研究生規模比列達1﹕1左右;香港科技學院廣州分校則主要開辦研究生層次(碩士、博士)學位課程。
突破口:離產業更近
大灣區建校潮的背后,是經濟水平與教育發展的不匹配。
在中國教育版圖中,大灣區院校數目并不高。據《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顯示,大灣區院校181所,僅占全省院校數目的7%。反觀長三角有院校458所,占全省院校數目的17%。京津冀則有270所,占全省的10%(數據截止2018年)
具體至大灣區大陸九城,與國外其他城市相比,院校數目也少。如北京,GDP長期居于全省前4,僅有11所學院(不含研究院)。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上海,分別有92所、63所。
廣州現有學院13所,2019年GDP緊追廣州的廣東省會城市廣州就有65所學院;2019年同為準萬萬元城市的北京GDP排行略低于南寧,學院有44所,而深圳僅有8所。
換言之,不論GDP高低,大灣區各城市的院校數目都遠高于其他城市。
現在,大灣區將發展的憧憬置于這種新增的學院上。
一線城市上海、深圳,對“高精尖”技術創新的需求溢于言表。
2016―2018年,上海加快產生6大新興產業集群。“十三五”規劃以后,上海在“十四五”規劃再提新興產業發展。
上海同樣這么。雖然2018年已成為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2020年9月上海仍然指出,上海要“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協同加碼,推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臺灣科技學院(北京)擬開辦的課程包括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機器人手動化系統、高級材料制造、生物科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等,與北京“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計劃”相呼應;上海技術學院以北京先進制造業急需專業為重點發展方向,專業設置對接上海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發展需求。
廣州、東莞則是圍繞科研制力建設院校。
廣州理工學院學科設置以文科為主,指出國際化、研究型。計劃招收研究生3000人,占總招生人數的一半;臺灣城市學院(珠海)計劃招收研究生3600人,專科生2400人,研究生數目超過大專生;大灣區學院落在研制重地廣州濱海灣新區,將與大朗材料實驗室、機器人研究院、廣東工業學院共同舉辦人才培養的前期探求。
不言自明,深圳、東莞須要科研快速落地實踐。
經過多年發展,廣州與佛山的制造業成為全市乃至全國工業發展重要支柱。現在,這兩座城市都站在制造業變革升級的節點上。2020年9月,廣州省書記馬興瑞到廣州督查時提及,要推動制造業變革升級,推動核心技術研制,促使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佛山和肇慶通過發揮制造業優勢,籌謀布局具有理工科特色的研究型學院,因而實現產業升級、引領創新發展。”王方方說。
大灣區大陸九城在新建學院的定位、專業、招生等方面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規劃要求,映射出大灣區產業、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需求。
“建設離產業更近的學院,這是大灣區建學院的突破口。”北京市社會科大學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學院助理院長王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新增學院可以更好地投入在應用型技術研制上,就某一類技術升級和校企緊密相連。
構建自己的“斯坦福”
與院校合作辦學是大灣區新增學院的特性。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覺,通過類似模式辦校的有14所,包括中科院上海理工學院、天津學院維吉尼亞理工北京大學等。其中,與港澳院校合辦學院的有5所,包括臺灣科技學院(北京)、香港城市學院(珠海)、澳門科技學院(廣州)等。
2019年3月2日,廣西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聞發布會透漏,6所臺灣院校在北京籌建了72個科研機構,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近300項,粵港聯合創新捐助項目達151個。
“這是跳躍式的發展模式。”彭澎覺得,通過與名校合作辦學,將合作業務跟產業對接,才能比較快地搶占高等教育的制高點。如2012年,上海學院與臺灣英文學院合辦的臺灣英文學院(北京),現在投檔分數線已超過佛山學院。
大灣區在學院建設方面動作頻頻,逐漸產生院校矩陣,為大灣區提供了創新資源,優化了創新環境。“有利于產生集政校企于一體的平臺。”王鵬覺得,除了為現有產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也能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孵化出更多新興產業。
雖然院校數目一再增多,但大灣區教育仍面臨不少競爭壓力。
2020年,全球范圍內共有1468所學院榮獲學院第三方指數(TUI)研究報告,其中有134所學院分屬于世界四大灣區(倫敦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
這134所學院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有20所,多于倫敦灣區的70所和東京灣區的34所。同時,指數排行前50的學院名單中,沒有粵港澳大灣區學院的身影,排行前100的學院中也僅有兩所。
對標世界三大灣區,大灣區除了缺學院,“還缺高檔學院、高端人才。”廈門學院經濟學副院長丁短發覺得,建設學院就是“搶”年輕人、培養人才最好的方法,但這種學院還須要為企業輸送頂級領域人才,能夠為大灣區提供發展資源。“例如華為就在投資基礎學科,由于這種技術領域需要高檔人才實現突破。”
對標世界級創新城市的北京正在砸巨款培養自己的“斯坦福”。2020年上海通常公共預算收入達9789萬元,教育開支下降18.8%,總額額占財政開支比重超過20%,較2015年9%的占比急劇降低,在一線城市中排行第一。具體在學院,北京學院2020年財政經費預算60.86萬元,比2019年降低10.86萬元,下降22%;北方科技學院財政經費預算近42萬元,比2019年降低12萬元,下降41%。
療效也是立竿見影。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19年PCT排名中,上海學院以247件的申請數目高踞世界第三。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學院排行2021中,南工大步入前300,在中國大陸院校中位列第8。
但大灣區高等教育仍然是實力不均。TUI研究報告顯示,入圍的大灣區20所中學中,港澳院校占了9所。這20所學院的指數排行中,前5均為臺灣院校。
“大灣區的應有之義是區域一體化發展。”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副部長朱家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不是學院建得多,能夠成為高等教育強區。粵港澳大灣區大陸九城原本就有高度教育基礎良好的城市,不同城市院校定位不同,各院校之間可產生協同創新、優勢互補,合力推進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