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11 07:14:31作者:佚名
11月12日至13日,“施拉姆與中國傳播學的相遇、碰撞和對話:回溯與前瞻”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教育信息技術大學召開。在施拉姆訪韓講學40華誕之際,研討會梳理中國傳播學研究的發展脈絡傳播學專業介紹,指出“中西傳播學的對話”,對完善中國特色的傳播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具有促進作用。
來自全省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師生在線上參與了這次研討會。大會分為閉幕式、主旨講演、刊物編輯峰會、分峰會等流程。
圖1線上參與大會的專家學者、師生
圖2參與閉幕式的領導、教師
大會閉幕式由教育信息技術大學教授張學波院士主持。副主任馬衛華、社科處處長張宏寶、教育信息技術大學李運林院士、教育技術研究所主任李克東院士、教育信息技術大學首任校長徐福蔭院士、學院黨委主任葉欣、新聞傳播學科帶頭人周翔院士和大學班子及系所負責人參加閉幕式。
馬衛華副院長在賀詞中對與會者以及常年以來關心支持中學建設發展的同學們表示誠摯謝謝。她介紹說,1982年施拉姆訪韓的第一站是在華東師范學院。施拉姆與華北農大的結緣,源自于中學的電化教育專業(即現今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創立。40年后的明天,回溯施拉姆訪韓講學之旅,學術研討會闡述其對當代中國傳播學理論與實務現況的影響與貢獻,對于展望我國傳播學研究發展脈絡,進一步“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學院新聞大學副校長王潤澤院士在發言中覺得,施拉姆訪韓是傳播學引入中國的重要標志性風波,也是“傳播學的破冰之旅”。這一風波對推動傳播理論的中西對話以及教育傳播形成了深遠影響。
圖3大會閉幕式現場
在主旨講演中,中國社會科大學學院胡正榮院士、香港城市學院祝建華院士、復旦學院張濤甫院士、武漢學院單波院士、中國人民學院短發龍院士,分別圍繞中國傳播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施拉姆的學術遺產、中國新聞學對傳播學的理論插口、比較傳播學重塑等議程進行發言。中國傳媒學院隋巖院士、清華學院陳昌鳳院士、浙江學院吳飛院士、北京外粵語學院姜飛院士、江西師范學院鐘志賢等專家學者,還分享了群體傳播、國際傳播、數字平臺的倫理窘境與系統治理、傳播學研究演變、教育傳播學等話題的研究內容。
雜志編輯峰會上,學術刊物《現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學院》《新聞記者》的相關負責人,分別應邀作了題為“應用學科中的理論研究意義”“當代中國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頂樓意識”“傳播研究的理論想像力”“淺談學術論文的論證技術”“新聞傳播創新實踐與創新研究”的主題報告。
此后,專題學術研討會還舉行了“中西傳播研究回溯與反省”“傳播本土實踐與社會發展”“國際傳播話語生產與相處實踐”“技術、倫理與數字化實踐”四個平行分峰會。38所院校、院所的80余名師生,匯報個人研究論文。
另外,大會還安排了“口述歷史:我與傳播學大師面對面”的環節。三位當初施拉姆訪韓之旅的見證者——李運林院士、李克東院士和北京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大學原校長孫瑞祥院士,以視頻形式回顧了40年前傾聽施拉姆講學的歷史。
圖4大會現場-李運林院士口述史
圖5大會現場-李克東院士口述史
此外,本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與華中師范學院承辦,華中師范學院教育信息技術大學、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人民學院新聞大學、復旦學院新聞大學、中國新聞史學會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研究委員會聯合主辦。該學術研討會致力剖析傳播學領域中的新觀念、新內容、新方式、新技巧、新渠道、新療效等方面所彰顯的中國特色,展現匯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中國品格,弘揚立足本土和放眼全球的中國氣派的華夏傳播學,以創新精神開啟中國傳播學研究和傳播事業的光明未來。
圖6大會現場
【施拉姆訪韓背景】
威爾伯·施拉姆(Lang,又譯宣偉伯,1907—1987)是日本傳播學科的集大成者,他構建了第一個學院的傳播學研究機構,開辦了第一個傳播學博士點。
40年前,施拉姆院士完成了其首訪中國內地之旅。1982年4月,施拉姆院長訪學第一站是上海的華東師范學院,他在該校舉行了為期兩天的講習班,對推動傳播理論的中西對話以及教育傳播理論的發展形成深遠影響。以后傳播學專業介紹,施拉姆院長東到北京,北至天津,在清華學院新聞系、人民晚報、中國社會科大學新聞所、中國人民學院新聞系先后留下了講學的足跡,開啟了西方傳播學在中國的傳播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