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7 16:10:58作者:佚名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今早CEO課上永澄提及高效,即一次性圓滿完成任務,我深受觸動,隨即聯想到哈佛四點半的情景。
還記得幾年前廣泛傳播的《哈佛凌晨四點半的圖書館》那篇文章嗎?據說凌晨四點多哈佛大學圖書館內,燈光璀璨,座位全部被占滿,這篇文章的閱讀量超過十萬,還帶動了一股勵志的風潮,甚至有人根據它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哈佛凌晨四點半》。
以下是節選自本書的一段話:
凌晨四點過后,哈佛大學圖書館燈火輝煌,座無一人……哈佛的學生食堂,幾乎聽不到交談聲,每個學子端著比薩飲料落座后,常常邊享用邊閱讀或邊記錄要點。幾乎不見有人只吃東西不學習,也很少有人邊用餐邊閑談。在哈佛,食堂僅是一個供用餐的場所,是哈佛百座官方圖書館之外的別樣書齋。哈佛的醫院,環境十分安靜,等候就診的人雖然不少,但都保持沉默,每個人要么在看書,要么在寫東西。這家醫院就像圖書館的延續。正因如此,哈佛出了33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培養出7位美國總統。在哈佛的校園里,看不到穿著考究的人,也看不到打扮精致的女生,更沒有悠閑閑逛的學生,只有步履匆匆的人,在踏實地面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哈佛并非傳說,哈佛不過是一種驗證,驗證人的決心,精神,志向,愿望的真偽。——《哈佛凌晨四點半》
前些日子哈佛大學凌晨4點半的景象,我在一個公眾號上讀到了一篇由哈佛留學生撰寫的文章,內容是關于《哈佛凌晨四點半》這本書的真實情況,作者LEO通過分析原版文字中的語法問題,核查哈佛的相關資料,并且親自去當地考察和收集信息,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網絡流傳的所謂“哈佛凌晨四點半圖書館的景象”,其實是一種虛構的想象,并非真實存在。
別用熬夜掩蓋低效的事實
記得初次讀到那篇文章時,深有感觸,覺得哈佛學子們真是勤奮異常,難怪從那里走出了眾多杰出人物。
不過,當閱讀到事實性材料后,我察覺到,我和許多人一樣,對于這樁事件的看法是有偏差的。凌晨四點半,場所內人滿為患起步網校,表明這些參與者或許整晚未曾休息;如今再審視,我們遺漏了這樣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數量龐大的夜貓子群體本身就極不正常。
夜間不睡和效率提升并不一致。如同LEO在文章中所言,哈佛的學子們,更注重的是“”,也就是效率提升。他們與國內部分學子迥異,不會以缺席課堂為榮,通常較少無故缺勤,且在課堂上專心聽講,踴躍投入交流哈佛大學凌晨4點半的景象,隨時提出疑問并深入探討,當場能解決的議題,絕不拖延至日后處理;他們同樣信奉“勤奮工作,盡情玩樂”的信條,廣泛涉足各類社交場合,前一日可能還在歡聚宴飲,次日或許就潛心撰寫論文了
認真分析,他們能夠取得這么好的成效,是因為一次性就把工作完成了,并非像某些勵志文章那樣,通過強調通宵達旦來掩飾效率低下的問題。
不論何種事務,都無需寄望于日后彌補,因為未來的完成幾率非常渺茫。譬如每逢休假攜帶大量書籍,常以為假期悠長,有充裕光陰閱讀,然而一旦開學,便發覺根本未能涉獵。因此,務必從源頭便妥善處置,亦無需再以熬夜或加班等手段,來掩飾以忙碌的計策隱藏缺乏遠見的窘境。
一次只做1-2件事
蕭秋水先生表示,若要掌握某項技能,應當首先精通它,然后再學習其他內容。這種方式正是效率的一種體現。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單一目標上,其成效遠勝于分散精力處理多項事務。因此,一旦決定學習,就必須專注投入,刻苦鉆研,切不可心猿意馬,既想涉獵此領域,又渴望掌握彼知識,最終只會空手而歸。
掌握了一門技藝,許多其他事務也能從中獲取啟示,程度各有不同。比如掌握了一種語言,再學習其他語言,就會容易許多。
下一步行動
先專注完成一項任務,再著手處理下一項工作,能夠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明確個人努力的方向。
晚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