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29 09:16:36作者:佚名
1952年,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按照蘇聯模式教育體制,對全國老院校院系進行全面調整。 這場運動中,天主教徒創辦的北京輔仁大學并入北京師范大學,原校名被撤銷。 從那時起已經過去一個世紀了。
“本土化”發展
輔仁大學始建于1912年。當年9月,中國天主教兩大領袖馬相伯和應連之聯名致信羅馬教皇,請求羅馬教廷派人來華建立一所大學。 1921年12月,教皇正式頒布敕令輔仁大學,在中國建立一所大學。 他們希望這所學校能夠成為傳播天主教的陣地。 但事情卻適得其反。 五四運動后的1920年代,北洋政府和后來的國民黨政府都強調教會學校必須由中國人管理,不應該用來宣揚宗教。
許多新教徒對這些政策表示厭惡和抵制。 有趣的是,在等級制度、風俗習慣、禮儀方面都比較嚴格的天主教堂,此時卻表現出了非常和諧的態度。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輔仁成立初期,教授的課程包括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英語、數學等,宗教內容只涵蓋在哲學系的課程中。 因此,輔仁大學憑借其積極的“本土化”輔仁大學,與當權者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閉門讀書”飽受詬病
長期以來,輔仁大學以“閉門讀書”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京城里流行的一句順口溜是:“輔仁是寺廟里的和尚,六識不靜就不要報名。” 暗指他嚴謹的學風。
雖然教學管理近乎嚴厲,但確實能提供真知灼見。 從這種環境中走出來的學生,大多數將來都會成為在社會各個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人。 其中有劉少奇夫人王光美、著名指揮家李德倫、文物大師朱嘉欣等。
然而,在1950年6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教育部長馬須倫專門批評了“閉門讀書”教育:“決不能重蹈所謂的覆轍。”過去“為了學術而學術”。 “新中國的教育應該是反映新中國政治經濟學、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教育。” 即在這次會議上,教育部明確提出,全國范圍內有計劃、統一進行院系調整。
1950年10月10日,為徹底解決輔仁大學問題,教育部宣布收回輔仁大學自行辦學,任命陳元為校長。
輔仁失蹤
1952年,準備工作成熟后,部門調整正式提上日程。 3月,北京輔仁大學并入北京師范大學的方案得到政務院周恩來總理批準。
與此同時,師生之間展開了一場“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的斗爭”。 顯然,這次運動為部門調整做了思想準備。
在此期間,陳元在《光明日報》上進行了長時間的自省。 他說,出于“個人利益”,“二十、三十年來,我一直是帝國主義的俘虜,忠實地為帝國主義奴役和麻醉年輕人”。 ”。
《人民日報》也無情地批評了輔仁大學部分教職員工的“思想問題”。 例如,“教育廳廳長歐陽翔在談到中學教育政策時,實際上講的是美國和蔣介石。人民政府的中學教育政策。趙希宇,經濟系系主任,通過《企業管理》課程,向學生傳授資本主義社會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
在教學調整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照搬蘇聯的教育模式。 每個科目都是根據教學和研究部門構建的,并遵循蘇聯教學大綱。 輔仁大學校友會常務副會長王振甲回憶,當時“教育部有一個(蘇聯)顧問,學校有一個(蘇聯)顧問團,有一個組長,校長必須聽這位校長的話。”
在這次調整中,一些專業也被削減了一半。 例如,以英語為主的西班牙語系,高年級學生并入北京大學,剩下的低年級學生全部轉讀俄語。 “當時我就覺得蘇聯是老大哥,中蘇簽訂了條約,關系密切。” 王振甲說道。
這樣,到1952年9月留學之路,輔仁大學除經濟系、哲學系外,全部并入北京師范大學。 曾經風光一時的輔仁大學,從此在大陸消失了。 海峽對岸,1960年,天主教會在臺灣恢復輔仁大學。 從那時起,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
(周昂,《中國周刊》2012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