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6 15:09:32作者:佚名
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最近,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25屆學生丁可欣,參與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經理海外崗位的崗前學習。
近些年,因為金融經濟行業對人才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很多財經金融領域的大學畢業生,比如丁可欣,在找工作時不再只考慮傳統的金融機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制造業這些實際的產業。同時,不少學校在培養人才和安排就業時,也不再只關注金融這個狹窄的領域,而是著眼于國家長遠規劃、地方經濟改變以及制造業的成長這些更宏大的產業布局。
“業財融合”成就業新亮點
二零一七年,即將慶賀百歲生日的上海財經大學“察覺到經濟利益正逐步減少”。該校招生管理部副主管趙得生指出,過去就業的優勢——崗位分布的局部性與職業領域的單一性經濟學專業大學排名,在新階段變成就業推進的潛在問題,“不過也是調整的著力點”。
自2018年起,學校對職業選擇與就業指導實施了變革,其宗旨是促使學生更傾向于投身于國家戰略層面的行業及核心地帶工作。在此方針下,學校還鼓勵學子們著重考察尖端制造產業以及具備發展潛力的私營企業。
職業發展路徑的調整經濟學專業大學排名,伴隨著工作職責與屬性的根本性轉變。業務領域與財務管理的深度整合,構成了財經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新趨勢。
近些年,該校眾多畢業生已進入寧德時代、比亞迪、吉利汽車這些新能源電池與汽車公司工作。今年六月,學校與中國商業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展開深入交流,意圖未來實施人才協同培育方案。趙得生表示:“隨著中國商飛大飛機成功研制,其在制造和運作方面對經濟管理類人才需求將日益增長,本校學生在這方面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就業市場開拓方面,同樣主打“業財融合”。
該校招生就業部門副職朱慶表示,以2025屆畢業生情況來看,超過三十名學子已進入中航成飛和中航西飛等國防工業單位工作,超過一百名學生則投身比亞迪、小米等新能源與前沿制造行業。近年來,該校在制造業單位就職的學生人數增長迅速,已占畢業生總數的約兩成。
目前,上海財經大學學子進入工業領域工作的狀況,已經完成了從零到2024屆學生中有超過百分之十五的轉變,這個比例甚至超過了以往傳統金融學科領域就業外流的人數,讓學生的培養方向和國家重點支持行業的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趙得生這樣認為。
中央財經大學加強了與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今年四月,校長馬海濤帶領團隊前往一汽資本控股公司考察,旨在推動學校教育與產業實踐的結合,使經濟管理人才的教育內容更符合行業實際需要,從而更好地支援國民經濟建設。
一汽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透露,該公司將和這所學校緊密配合,共同推動學術研究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并且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目的是造就出既掌握金融知識又熟悉實體經濟的綜合型人才。
當前,學生對制造業及私營企業工作的看法正經歷著演變。通過為企業資產處置、投資規劃等方面的不足提供支持,能夠促進工作機會的增加與企業轉型的同步實現,從而達成雙方受益的局面。
緊追金融未來改革方向,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不少被訪人士指出,科技與資金融合、數字型經濟活動等新式金融版圖將是金融后續變革的關鍵著力點。
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金融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牽頭編寫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與教育發展報告(2024年)》表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顛覆性技術廣泛傳播,新金融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持續上升。以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為參照,掌握知識產權融資技能的專家、從事碳金融事務的專員以及從事ESG金融研究的分析師等新興職業崗位備受關注。
職業選擇方向要更新,教育模式也要隨之調整。朱慶認為:從高考專業挑選開始,家長和學生就根據社會需求來決定,他們選擇什么領域。因此,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輸送的機構,必須優化人才供給,進行結構性改革。學校培養的人才,必須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
面對這輪大潮,多所高校都聞訊而動。
根據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華東師范大學于去年五月三十一日正式設立了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學院。該學院是全球首個專注于人工智能與金融融合的教育科研機構。
該校注重人才培育與行業發展的緊密契合,著力增強學員的綜合素養和科技實踐水平,同北京郵電大學聯手創辦了人工智能結合金融科技、計算機學科聯合會計學、金融科技融合會計學這三個跨校合作學士學位教育計劃,校內還開設了國貿搭配外語、金融對接英語、法學結合大數據等二十一個雙學位復合型教育項目。
江西財經大學借助數字化、環保化、全球化拓展前進道路。該校教務部門負責人萬建香表示,這所大學很早就著手研究數字財經的變革,首批設置了金融科技、數據法學等七個跨領域融合的新興學科貝語網校,并且建立了數字經濟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
陜西師范大學著眼于金融領域數字化進程,同時考慮地方產業進步的要求,在大學本科教育里設立了“數字金融”和“數量金融”兩條并行的培養路徑。該校招生就業部門副職王陽陽表示,學校國際商業學院將“穩固經典金融基礎-擁抱新興技術應用-直面現實金融挑戰”理念融入學生培養的每一個環節,著力增強學生運用海量數據解析、數量化構建以及金融創新手段處理實際金融事務的水平,以此打造其在職場上的獨特競爭優勢。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樊未晨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