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16 09:09:28作者:佚名
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創建于1999年,原先為西北政法學院法學第四系,現有教職工54名,其中專職教師45名,在校學生738名,包括博士生7名和碩士生97名,學院設有國際公法研究所、國際私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研究所三個研究機構,還設有國際法中文圖書資料中心和國際法外文圖書資料中心。我院是陜西省重點學科國際法的主要支撐單位,具有悠久的學術傳承和深厚的積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劉振江教授與劉海山教授這兩位資深國際法專家,為我校國際法學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早在1984年,國際法學科便著手招收國際私法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成為國內較早開展此項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機構之一。1993年學校被批準設立法學碩士學位點,2012年時,國際法學院著手實施法學博士生的培養計劃,如今已經建立起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模式。
該校法學院擁有一支專業水平突出的學術團隊,成員們的職務與學識背景俱佳,年齡分布均衡,從事學問探索的能力很強。在全部45名專職教員里,有24人擔任高級職務,37人獲得了博士學位,比例高達八成二,另外還有2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該校有3位教師指導博士生,21位指導碩士生。已有5位博士后完成出站研究西北大學法學院,目前還有2位博士后正在職。很多教師畢業于國內外的知名學府,比如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還有英國倫敦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法國巴黎第二大學、瑞典隆德大學、德國特里爾大學、德國哈雷大學以及意大利歐洲大學。教師隊伍里有一位是陜西省“三秦學者”,有一位是“先進工作者(勞模)”,有一位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有三位是“長安青年學者”,有四位是陜西省“青年法學家(優秀法律工作者)”,有一位是陜西省應急專家庫的專家貝語網校,有一位擔任國家級學術團體副會長,有四位擔任國家級學術團體常務理事。有一位教師被外交部聘請為“南海法律斗爭小組”的核心成員。該校教師曾擔任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上的顧問,許多教師多次在外交部任職,或被聘為專家,參與國際談判與法律事務。曾經負責國家級社會科學研究計劃十九個,省級及以下項目三十多個,另外還有五十多個各類課題,向荷蘭知名出版社、歐洲學術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機構刊行了三十多部中英文學術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等法學頂級與核心刊物以及《中國國際法學刊》、《東亞與國際法學刊》等SSCI收錄的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二百多篇中英文文章西北大學法學院,其中三十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收錄。累計榮獲省市級榮譽三十多個,具體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三項,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三項,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兩項,陜西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三項。
國際法學院著力塑造學生擁有開闊的國際格局,具備法律專業素養。學校設立了五個輔助教學的設施,分別是把課堂當作知識傳播的基地,把邀請法律行業專家做兼職教師當作技能培養的途徑,把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競賽和辯論活動當作實踐操作的環境,把專業實習、社會調研、法律援助和海外學習當作服務社會的窗口,把專題研討和高級講座當作個人修養的階梯。學校設有英語與英美合同法、英語與國際貿易法、英語與國際投資法、英語與海洋法、英語與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等雙語的學科課程以及外語能力提升課程,開展法律文本英文轉換項目,舉行專業英語交流聚會,安排學生參與英文模擬審判和口才辯論賽事。學院著力提升與海外頂尖法學教育機構的互動,深化彼此間的師資交流、學子互換、學分認可及學位聯合授予,借助國際一流法學教育資源,構建靈活多元且互補性強的卓越國際法律人才培育模式。
二十余年間,國際法學府的全體教職員工同心同德、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今,該學院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國際法領域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關鍵機構,同時也是我國西部區域涉外法律援助和信息服務的核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