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1 07:13:05作者:佚名
湖北省通過教育聯盟建設推動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教育聯盟助力城鄉學校同步發展
“成立‘一校制’教學聯盟,教學聯盟內統一安排經費、統一配置資源、統一使用師資……”談及教學聯盟成立以來學校的快速發展宜都市外國語學校,湖北省當陽縣實驗小學教學聯盟校長田春雷感慨萬千,“2022年,當陽縣實驗小學相繼合并郊區薄弱學校新民小學、捆綁管理農村小學窯灣小學、接管市區新校航空路校區,組建‘一校制’教學聯盟,推進一體化辦學格局。目前,返校薄弱學校和新校區學生已達1175人,有效消除了區域內‘擇校熱’、‘班級規模大’、‘上學難’等問題,交出了一份讓家長滿意的教育答卷。”
當陽實驗小學教育聯盟是湖北大力推進教育聯盟建設的一個縮影。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推進教育聯盟(縣域內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省委、政府把教育聯盟作為推進強縣工程、助力鄉村振興、共創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作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優質中小學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聯合辦學,持續推進教育聯盟體制機制建設,完善教師交流機制,加強信息技術賦能,以教育聯盟建設邁出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步伐。
因地制宜構建資源共享新機制
走進宜都實驗小學十里鋪校區,映入眼簾的是嶄新的塑膠跑道,數百名學生正興高采烈地做著體操,跑道旁邊是學校新建成的籃球場。學校后院美麗的鄉村小主人勞動基地,到處都是色彩斑斕、品種繁多的向日葵園、玫瑰園、果園……很難想象,這就是幾年前招生困難、瀕臨倒閉的宜都市郊區十里鋪小學。
十里鋪小學地處偏僻,設施相對落后,教師不愿意來這里交流輪崗,家長也寧愿把孩子送到城里,也不愿上學。學校一度只有51名學生,一年級又招不到新生,處境艱難。而當時宜都實驗小學的學生總數已達2919人,班均人數為70人,人均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如何系統重塑區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破解“城市擁擠、農村空曠”難題?宜都市在探索實驗小學一校三區集團化運營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啟動宜都實驗小學教育聯合體改革,成立了由實驗小學育才路校區、城南校區、十里鋪校區、志城小學、何炳炎紅軍小學、茶院寺小學組成的“1+2+3”一體化共建教育聯合體,以強帶弱、城市帶農村,推動教育聯合體內各校聯動發展。
“近年來,十里堡校區、育才路校區、城南校區分別被評為‘宜城市首批勞動教育示范校’、‘全國校園籃球特色校’、‘全國校園足球特色校’,真正做到了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宜城市實驗小學十里堡校區校長方小紅介紹,教學聯盟建設以來,學校環境、師資、設備等得到優化,現有6個年級213名學生,不僅留住了服務區內的學生,還帶回了部分進城入學的優質學生。
“宜城市實驗小學教育聯盟只是一個樣板,全省各地探索出了一體化、共建、協同三種基礎教育聯盟模式。一體化模式是一個法人、一個團隊,統一管理;共建模式實現教師輪換、教育管理、教學交流、考核評價一體化;協同模式不打破各校原有的人事、財務管理體制,由核心學校對成員學校業務進行領導、指導和幫助。”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位相關負責人介紹。
鄂州市華容區聯合區內所有初中,建設以縣域為基礎、同年級共建教育聯盟;當陽、夷陵、江夏等地建立“一校制”一體化教育聯盟模式,實現法人代表、師資配備、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經費使用、質量評價“六個統一”;大冶市聯合環帝橋鎮所有中小學,建設以鎮為基礎的共建教育聯盟……
目前,湖北省深入推進首批89個省級教育聯盟試點建設,新建成約100個省級教育聯盟試點,全省45%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納入教育聯盟建設。
雙向溝通激發教學人員積極性
宜都市高壩洲中學自加入宜都市鹿城一中教育聯盟以來,從一所擁有美麗樟樹自然景觀的鄉村學校,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柑桔”校園文化特色鮮明、藝術文化氛圍濃厚、社團活動豐富、學科教學成績優異的優質中學。令人驚喜的變化,離不開孫小芳等一批年輕輪崗教師的努力。
2022年,美術老師孫小芳、體育老師易新華從本部宜都鹿城一中輪崗到高壩洲中學,分別擔任教學聯盟非主修科綜合組組長、高壩洲中學綜合組組長。他們一方面通過教學聯盟聯合教研,引入傳統詩詞文化、開展各類社團活動,豐富少兒藝術、體育課程;另一方面在校園內設計“功勛人物”藝術展、編排“橙香韻味”舞蹈節目,升華學校文化藝術內涵。
“我們在這里感到無比幸福,看到學校一天天美麗,看到孩子們明顯的成長變化,看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另外,學校在分校教師職稱評聘、績效分配、培訓選拔重用等方面,都會給予相應的傾斜,讓輪崗教師沒有后顧之憂。”孫小芳說。
教學聯盟如何協同工作?合理調配內部師資——教師之間的流動交流是核心關鍵。湖北完善機制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推動各地“縣域招錄”與師資隊伍建設相結合。一方面實施群雁培訓計劃,鼓勵優質學校選派優秀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分組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或新建學校任教,其他成員學校選派管理人員到優質學校跟蹤工作,對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緊缺學科教師統一管理和使用;另一方面,鼓勵地方教學聯盟開展課堂教學競賽、教學基本功展示等活動,建立完善青年教師培訓機制,促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枝江市公園路小學教育聯盟打破學校界限,實現體育、美育教師資源共享;遠安縣鳴峰小學教育聯盟每學期組織優秀教師共同開發教學設計、微課、教學案例等優質教學資源,定期開展教學競賽、教學基本功展示、聽課評課等教研交流活動;宜都外國語學校教育聯盟積極開展師徒結對、“每月一本書”“每月一德”“每周一句話”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成長平臺……
截至目前,湖北省89個省級教育協會已試點交流學校領導及中層干部822人次、一線教師2256人次,校際結對1972次。去年秋季以來,89個省級教育協會已開展聯合教學、科研活動1692次。
數字教育聯盟推動優質資源共享
“來,我們一起用4/2拍子唱這首歌,第一拍是強拍,第二拍是弱拍,咚噠咚噠……”在崇陽縣聯校在線教育協同中心實驗小學基地,音樂老師廖艷芬正在通過攝像頭直播,給崇陽縣三所鄉村小學上生動活潑的音樂課。
該中心由崇陽縣教育局創辦,共有14間主教室宜都市外國語學校,17名縣內優秀的專職音樂、美術教師通過實時音視頻雙向互動教學,每次上2至3節課,幫助崇陽縣鄉村學校全面開設美育課程。“針對全縣28所薄弱小學,一、三年級每個班每周上2節音樂課、2節美術課。”主教室墻上貼著的課表,詳細記錄著該中心每周120多節課的上課內容。
“每次我們到鄉村小學調研教學效果,孩子們都會驚喜地大喊‘電視里的老師來了’。孩子們的變化是巨大的,最初這些孩子認不清五線譜,只會12345,現在他們能分辨全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甚至能自己畫出簡單的樂譜,他們的音樂素養在逐步提高。我想,這就是數字同步教室的意義所在。”崇陽縣聯校網絡教育協作中心負責人熊子毅說。
縣級在??線教育協同中心是近年來湖北通過數字教育聯盟建設推動優質資源共享的重要載體之一。圍繞信息技術賦能義務教育現代化,湖北多措并舉:一方面,搭建縣級教育聯盟管理平臺,大力推進縣級在線教育協同中心建設;另一方面,深化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省級試點,加強專班課堂、名師課堂、名校在線課堂在教育聯盟的常態化應用,著力提升智慧教育助學、助教、助研、助管理、助交流合作五大能力。
丹江口市土官崖學校基于5G移動通信技術應用開通全國首個“綠茶采摘與茶藝”勞動帶動班,土官崖鎮小學、土官崖塘灣教學點、石巖柳林小學、武當山茶園勞動點、制茶工坊炒茶點師生同上一堂網課,體驗“茶園采茶、工坊炒茶、課堂茶藝”,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宜都市鹿城第一小學教學聯盟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名師資源,為教學聯盟打造“雙師課堂”,推進課堂數字化資源應用常態化;當陽市實驗小學教學聯盟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宜昌教育云、當陽市艾問在線輔導平臺等,共享教研資源,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
“湖北通過轉化第一批試點成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形成了一批建設模式和樣板經驗,同時推動第二批試點逐步延伸至學前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有力推動了教學聯盟建設提質擴面。下一步,湖北將在2023年底前留學之路,在每個縣市建成至少一個示范性教學聯盟,2024年底前,在全省所有縣市全面推行教學聯盟建設。到2025年底,全省8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納入教學聯盟建設,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群體間教育差距不斷縮小。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整體重構,系統打造義務教育新生態,為強縣工程實施和農村義務教育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振興。”湖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周靜說。(記者劉衛國??程默通訊員尚子靜)
中國教育報,2023年6月15日,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