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1 20:35:54作者:佚名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10周年。 10年來,天津堅持不懈、持續努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譜寫天津中國式現代化篇章。
2023年天津師范大學新空氣,天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12條重點產業鏈持續增長,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79.8%。 港口、產業、城市融合發展,相互賦能。 推動港口、產業、城市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出臺。 全球首個全物聯網集裝箱碼頭建成。 啟運港退稅政策已批準并實施。 天津港有集裝箱航線145條。 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天津建成了全國首個政企合作電力雙碳中心,培育了1000多家綠色低碳領域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發展離不開人才。 2023年,天津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取得明顯成效。 天開高教科創園成功開業,注冊科技企業1200余家,引進金融科技服務機構225家,天開實驗室創新發展聯盟成立,創新創業生態圈培育加快。 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900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1萬家。 “海河人才”行動計劃累計引進各類人才47.9萬人。
對標國際高標準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留學之路,天津制度性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累計落實制度創新措施615項,39個試點經驗和實踐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商業保理公司資產總額、保理融資余額、綠色租賃資產均位居全國第一,飛機租賃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飛翔的鴿子曾讓天津成為“中國自行車之都”。 如今,天津更在此之上成為“中國電動自行車之都”。 天津市靜海區聚集了80多家自行車、電動車整車及配件企業。 僅2022年,規模以上企業整車產量將達到840萬輛以上。 不久前,靜海自行車產業集群成功入圍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
從通勤代步工具到引領低碳潮流的休閑健身“伙伴”,近年來自行車、電動車產業在天津煥發出新動能,“小輪子”在天津加速發展。
“發展新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京津冀藍皮書主編葉堂林,長期從事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津冀及城市區域治理研究,接受《經濟》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立足國家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功能定位,天津致力于以技術創新賦能產業更新,建設基地用于技術研發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成果轉化,打造創新型企業創新創業示范。 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生產力。 例如,天津全面梳理重點產業核心技術版圖,成立20個創新聯合體,形成產業技術創新集群; 昔日的渤海之濱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北京科技企業的集聚地。 為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提供支撐,目前已注冊企業近5000家; 天開高教科創園還為北京和河北的創新成果提供孵化服務,包括北京清微智能、楚象科技、映目云等技術成果在這里轉化和落地。 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900億元,增長16.7%,創歷史新高。
在產業發展方面,天津不斷通過強應用重塑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例如,天津港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港口各領域深度融合,打造天津港數字孿生,打造全球首個“零碳碼頭”,實現“智慧港”深度融合。各領域+綠色”天津師范大學新空氣,每年減少碳排放7.5萬。 噸; 綜合運用北斗、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連接“人、車、箱、船、機、場”等要素,顯著改變了港口的運營形態、工作環境、生產效率。 天津成功獲批國家級現代中藥制造創新中心。 空客飛機累計交付669架,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已建成。 天津濱海高新區形成了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為引領,以新經濟服務業為特征,以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為支撐,面向世界技術前沿的“X”型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的產業發展。 在賽道“113X”產業體系中,2023年,濱海新區新創產業將實現收入同比增長13.92%,生物醫藥產業將實現收入同比增長3.97%,新經濟服務業實現收入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19.56%。 2023年,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含智能制造)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3.5%,比2022年提高4.9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方面,天津空氣清新逐漸成為常態,生態系統面貌煥然一新。 天津重點深化燃煤、工業、揚塵、機動車、新建項目“五控”污染治理,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實現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和穩定空氣質量。 改善,2022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3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61.46%。 天津積極推進城市綠化,改善生態空間和生態環境質量。打造一批“袖珍公園”,“縫隙”綠化。 目前,天津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4.49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 比率增至38.41%。 “晉城”和“濱城”之間的綠色生態屏障已經形成。
新優勢實現歷史新跨越
天津第五大道文化區。攝影/《經濟》雜志 劉騰 攝
葉堂林還是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 他主編的京津冀藍皮書8次榮獲國家優秀成果一等獎,25項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領導肯定。 在他眼中,天津不僅擁有眾多“外在美景”,民生“內在”也不斷改善。 一是天津通過“企業努力、政府幫扶、公益救助”的創新養老模式經驗正在全國推廣。 服務半徑700米以內,鼓勵企業投標經營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同時,政府提供專項資金補貼,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到2023年,天津將建成387個養老機構,形成公辦和民辦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格局。 形成制度優勢互補、有序發展的格局。 二是公共教育服務注重“優質均衡”。 天津市實施“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引領工程”,堅持每年將學前教育納入市政府公共支持項目,促進優質基礎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中心城區和邊遠城市教育發展地區、城市和農村地區。 義務教育一體化進程加快,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 三是調整優質醫療資源布局,籌建市級“雙中心”。 依托現有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合理規劃設置市級醫療中心和市級區域醫療中心,發揮市級“雙中心”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6282個,其中醫院435個。
談及天津的優勢及如何利用,葉堂林告訴記者,天津作為我國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京津冀地區的中心位置,擁有便捷的海、陸、空交通網絡,區位優勢十分突出。 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毗鄰北京,距雄安新區僅140公里。 這使得天津能夠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區的產業資源、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實現快速發展。 天津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世界級港口,也是京津冀地區最重要的“海上門戶”。 為京津冀地區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物流條件,降低企業運輸成本。 截至2023年初,天津港擁有集裝箱航線145條,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地區)的500多個港口建立了對外貿易關系。 其內部物流網絡輻射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腹地面積近500萬平方公里。 僅2022年,天津港將完成貨物吞吐量5.4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2100萬標準箱,中歐班列年運輸量超過9萬標準箱,海鐵聯運超過120萬標準箱,實現歷史性的飛躍。 海陸交通節點的樞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此外,天津的科教資源也具有顯著優勢。 擁有10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海河實驗室、170余個國家級研究院及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24個研究生培養單位、56所普通院校。 學院和大學; 全社會R&D投入強度3.49%,位居全國第三; 展示力量豐富,自主CAE軟件、人工轉化二氧化碳從無到有精確合成己糖等創新成果; 全市公民具有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9.93%。 天開高教科創園高標準建設,是把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發展動力、培育新生產力的關鍵。 天開園區將教育、科技、人才等關鍵要素與產業、金融、科技創新服務等資源充分對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鋪平道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形成校城關系。 相互滋養、相互賦能、相輔相成的健康發展格局。 天開高教科創園自開園以來,已吸引1300余家企業扎根; 全球首個腦機接口專用編解碼芯片、水規模儲能電池關鍵材料和電池等多項成果實現落地轉化。
“一核、兩翼、多點”布局,形成科教人才聚集。
天津第五大道文化區。攝影/《經濟》雜志 劉騰 攝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學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童德智告訴記者“ 《經濟學》雜志是他在天津學習和工作的,所以他能更好地感受到天津的發展和變化。 他說,由于自己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親身體驗了天津的“大學新”。 近年來,天津更加注重科教融合,更加注重發揮大學通過人才培養服務發展的功能。 黨的二十大后,天津啟動了科技興市、人才強市戰略。 在這兩種戰略的交匯處,天津“天開高等教育科創園”誕生了。 現在天開高教科創園正采用“一核、兩翼、多點”布局,集科教、人才于一體。
他認為,天津的優勢是科教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要素齊全。 最重要的是國家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聚集,打通新生產力發展的“堵點”。 ”,從而發生“化學反應”。 天津擁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兩所全國知名大學,以及50多所市屬大學。 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省份。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研究型大學要在“科技創新”理念指導下,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河實驗室的資源,聚焦高端智能制造。 此外,在轉化層面,天津還擁有發達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完整的“工匠大師”培養培訓體系,將加速研發成果轉化。
在新時代科技創新理念指引下,天津高校不僅要努力走在發展新生產力的前列,更要走出“象牙塔”,讓“富礦”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可以相互促進、相互促進。 深度融合。
《天津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天津基本建成研發制造能力較強、產業價值鏈高端、具有顯著的輻射和驅動作用。 近年來,天津先后打造“1+3+4”現代產業體系,精心打造信息創新、集成電路、車聯網、生物醫藥、中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輕工等12條重點產業鏈不斷壯大,迸發出新的活力和動能。
一百多年前,天津是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也是現代中國人看世界的前沿。 如今,隨著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的成功舉辦,這里也承載了無數客商和企業的夢想,拓展了無盡的創新空間,激發了奔騰的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產業更新、城市更新正在使天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樞紐港。 港口帶動物流,物流帶動經貿,經貿帶動產業。 推動港口、產業、城市融合發展,實現共贏。 ,這是天津的一篇“大文章”。
天津這顆緊鄰北京的“北方明珠”正熠熠生輝,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譜寫著輝煌壯麗的篇章。
時光流轉,山水煥然一新。 天津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來源/經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