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3 17:10:28作者:佚名
劉成富:文學翻譯在中法文明互動方面意義重大,為中法文化交流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譯者及其譯作,在中法文學界溝通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推動了兩國文化往來,使兩國人民能夠更深入地認識并敬重對方文化。
法國被譽為“文學發源地”,巴黎的先賢祠安葬了眾多杰出人物,其中不乏文學領域的代表人物,例如伏爾泰、盧梭、巴爾扎克、雨果等。中國與法國分別位于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地理距離非常遙遠,然而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并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法國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內展出的雨果肖像畫和雨果雕塑。李洋攝
中國古典戲曲,是率先傳入法蘭西的文學樣式之一。首位翻譯中國戲文的漢學家,系法國耶穌會教士馬若瑟。十九世紀初葉,法國漢學從傳教士研究轉型為學術領域。法蘭西學院學者儒蓮,在再度翻譯《趙氏孤兒》期間,補正了馬若瑟譯本中曲詞與聲腔翻譯的缺失。十九世紀末期,中文版《茶花女》面世之后,許多法國經典作品開始被引入國內,這對中國的讀者群體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從事法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我倍感榮幸。2021年,我主持翻譯的法國作家阿德里安·戈茨創作的敘事體小說《翠鳥別墅》成功問世。緊接著,法國總統馬克龍特意致信祝賀。信件內容提到:“這部譯著的問世,讓您的中國讀者領略到了法國文學中一部極為杰出的作品。借此機會,對您在中國推廣法語語言和法國文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您為深入研究法國、增進兩國友好往來所付出的辛勤付出,表達由衷的感激之情!
法國總統馬克龍給劉成富的來信。受訪者供圖
中國新聞社記者表示,中國和法國都是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文學藝術的往來歷史悠久。在翻譯實踐里法國文化介紹,常常有諸多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感能夠突破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您在研讀、轉化、探求法國文學藝術成就時,有哪些令人倍感契合的瞬間?
劉成富說,中國和法國都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許多領域里,知識分子的見識是相通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創作了四十多部著作,大部分內容都涉及非洲。他透過看似原始、欠發達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現了純真、善良的人性光輝,體悟到在陽光、沙漠、草原上無拘無束奔跑的歡愉。對于文明或文化的定義,我非常認同他的看法。讀勒·克萊齊奧的敘事作品《非洲人》,那片古老的非洲高原,仿佛也變成了我的心靈歸宿。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劉成富教授,在家中翻閱書籍,這一幕由中新社記者朱曉穎拍攝下來。
19世紀30年代,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了一部知名作品《紅與黑》,作品探討的是拿破侖帝國瓦解后社會上彌漫的某種精神狀態。拿破侖原本只是個出身平凡的士兵,后來卻成為能夠影響世界格局的重要人物,并被法國的年輕一代視為榜樣。然而,隨著波旁王朝重新掌權,許多年輕人產生了和《紅與黑》中主角于連相似的迷茫,他們開始感嘆普通人難以通過努力改變命運,有才華的人也找不到施展能力的舞臺。這其實是一種錯誤觀念。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和《高老頭》已經向人們揭示貝語網校,機遇時常出現,無處不有,它總是光顧那些有所準備的人。
我是一名法國文學教師,習慣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事物,借助《易經》思想理解時代演變。要學習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處世態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沐浴著地中海燦爛的陽光。
中國新聞社記者詢問,在西洋國家里,法蘭西對于華文著作的矚目程度、引進頻次都比較突出。近些年,華文著作傳入法蘭西有哪些成就卓著的范例?法蘭西民眾對于華文著作的領受方式、闡釋特點有哪些共通之處和獨有表現?
劉成富:法國具備深厚的漢學積淀。該國存在眾多關注東方文化的出版社,對中國文學現狀的洞察力相當敏銳。根據2010年的相關資料,法國每年刊印中國現當代小說的體量,顯著超越英語國家,高出兩到三倍。1988年,法國文化部門曾邀請陸文夫等作家前往該國進行訪問交流。法國出版界逐漸將關注點從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這些作家身上移開法國文化介紹,轉而投向活躍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那批作家,在那一年的出版物中,《中國短篇小說集》以1978年作為時間節點,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文學的風貌。
莫言是中國當代作家中法國讀者最為熟識、傾注關注的一位。自2012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公布,至當年12月莫言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法國媒體針對莫言刊發了超過百篇報道。余華、閻連科同樣為法國讀者所熱衷。早在1994年,余華便因《活著》一書在法國讀者中引發廣泛關注。2006年,閻連科開始受到法國讀者的關注,自從2014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以來,法國媒體更是對他投以更多目光。與此同時,畢飛宇、池莉、韓少功、賈平凹、劉震云、蘇童等國內作家,也在法國文學界獲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零二三年五月,莫言于上海分享其書法創作的體會,張亨偉提供影像記錄。
法國大眾對中國新近出版的小說表現出濃厚關注,法國圖書銷售平臺Fnac統計了銷售量最高的193本中國作品,銷量排名前20位的書籍中有13本是現代題材的,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形成了穩定的讀者基礎,比如余華的小說《兄弟》總共銷售了超過五萬本,這些都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并獲得認可的實例。
法國漢學家研究時,既希望堅持傳統漢學的標準,又想要去除那些歪曲中國形象、使其顯得淺薄的元素。他們既要展現古老中國的現代特征,也要探尋當代中國的傳統底蘊。他們試圖從中國文學所描繪的時代變遷、發展曲折、文明碰撞中,尋找研究和思考的切入點。中國古老特質在法國漢學家眼中,是個極富詩意景象,其中蘊含時間延伸感,也飽含歷史滄桑感,寄托著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追求,同時頌揚著遠古東方文化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