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3 17:05:02作者:佚名
法國高考哲學“首秀”聚焦“真理”與“不公”
海外網《海外網》官方賬號2018.06.2610:02
根據《歐洲時報》的消息,2018年法國高中畢業考試于本周一開始進行,這個考試也被稱為BAC,相當于法國的高考,從6月18日起,超過七十五萬名法國高中學生將參加為期一個星期的重大測試,其中哲學科目是第一項測試內容。
自19世紀初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始,哲學便列為中學的必修課程,如今它依然是中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科生在高中最后一學年每周學習8節哲學課,經濟社會科生每周學習4節,理科生每周學習3節,法國的高中會考制度由拿破侖一世于1808年創設,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法國的高中文科學生認為,哲學科目的分數在整個學業成績里占據著首要地位,是極為關鍵的評估項目。每年法國的高考中,哲學試題都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試題里探討的關于生命價值、人生境遇的深刻問題,常常能夠激起法國民眾廣泛的討論,并促使大家深入反思國家當前的發展狀況。
2018年會考哲學考題:聚焦真理、不公
法新社披露,今年考核范圍涵蓋叔本華、孟德斯鳩等名家的作品,以及真理、欲望、不公等議題,諸如“是否必須經歷不公法國有高考嗎,才能明白何為公正”、“人類是否能夠對藝術漠不關心”等。有人覺得,真實情況與不平等這類議題,好像與社會上一些焦點問題聯系緊密,也有人覺得不該這樣狹隘地理解哲學試題,研究哲學能讓人深入思考,能夠用批判態度審視社會現狀和進步。許多法國人因為高考一直看重哲學這一“法國特色”而感到驕傲。
今年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有七十五萬學生應考,普通科的首場測驗是哲學。
文科考題涉及兩個議題,一是探討文化是否使人更具人性,二是思考人類是否能夠舍棄真理,或者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某些內容進行評論。
該學科測驗題目包括“一切真知是否皆為終極認知?”、“人類是否能夠對美學毫無感觸?”等議題,或者剖析社會思想家涂爾干所撰寫的《宗教生活的原初形態》中的部分章節內容。
科學(S)領域的測試題目涵蓋“人的欲望是否是缺陷的體現”,探討“是否唯有經歷不公,才能明白何為公平”,或是分析思想家約翰彌爾關于其作品《邏輯系統》中的某部分內容。
工科試題包含諸如經驗是否具有欺騙性,人類能否掌控技術進步等問題,或者探討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所撰寫《論法的精神》中的部分內容。
在哲學考試中,考生須在4小時內法國有高考嗎,選擇一道題目作答。
法國人的哲學課:從小到大無處不在
哲學在法國文化傳承中占據關鍵地位。哲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在于塑造具備深刻思考能力的國民,防止他們在介入公共事務時,僅憑表面情感做判斷,而是能深入分析政策的合理性,準確衡量政策的利弊得失。
法國兒童自幼便接觸哲學啟蒙,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習思考,四歲孩子的讀物里常有討論問題的欄目起步網校,家長指導書中強調孩子要培養觀察力,學會提問,讓疑問逐漸清晰,還要懂得尊重他人看法,初步了解邏輯推理,小學教育計劃中明確要求,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追求對真理和信念的理性探索,增強自我約束能力和責任意識。培養其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