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8 21:11:41作者:佚名
彭戰獲
尊敬長輩,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關愛雙親,代表了現代社會的良好風氣。
自古以來,只要步入晚年,通常都會準備壽辰的慶祝活動:后代們為其慶祝壽辰,親友們為其祝賀壽辰,尊敬長輩、關愛老人、孝敬老人,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老少們歡聚一堂,享用長壽面和美味佳肴,舉杯暢飲,場面溫馨和睦。壽禮,就是壽辰的慶祝儀式,是人生五種重要儀式之一,也是出生儀式的一種延續。只是因為年齡階段不同,所以相應的稱謂和習俗活動也會有所區別。人的壽命,最高的一百歲稱為上壽,中間的八十歲稱為中壽,較低的六十歲稱為下壽。
慶祝壽辰的規矩在不同地方基本相似。民間贈送的壽禮有輕有重。不論男女,只要到了六十歲,就是一甲子輪回的年紀,就會開始準備相關事宜。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一生貝語網校,很少能活過百歲。從七十歲起,每逢生日都要舉行盛大儀式來慶祝。特別是七十、八十、九十這些大壽,更要舉辦得更加排場。如果一個人能活到一百歲,就自然成為長壽者,這可是整個家族的驕傲,舉辦儀式的聲勢不亞于處理一件重大事務。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五十歲就開始慶祝生日,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五十歲的人不應有夭折之慮。
籌備長輩壽辰時,若雙親尚在,切莫草率行事,畢竟長輩健在,就需謹言慎行,不敢提及年齡增長之事。即便要表達祝福,也僅能稱其年過半百,切忌直呼過壽。此乃世代相傳的習俗,現今城鄉許多人家依然遵循。
生日祝福起源于古老的巫術觀念。這種觀念一直潛藏在民間風俗文化的深層意識里,因此在民間信仰的語言或行為上形成了兩大功能,就是預言和禁語的作用。比如慶祝生日時書寫的壽字,贈送的壽禮,享用的壽面等,都屬于禁語的表現形式。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為了消災解難,祈求長壽;另一方面是為了招財進寶,惠及后代。故此,辦壽時不分賓主,人人在語言上都非常謹慎。
準備祝壽儀式前,需搭建壽堂,壽堂要供奉三代先祖的神位,點燃壽燭,燃燒壽香,懸掛壽幛,擺放方陣,上面放上茶水和酒水;門框兩側要貼上壽聯對長輩簡短大氣的祝福語,院子里要掛滿彩燈,同時請祖先歸來接受祭拜。
另外,在壽宴舉辦前需要宴請賓客。對長輩,子孫要上門送上邀請函,現在稱為請柬,是從過去的請帖發展而來的,當面跪拜請求;對普通親戚朋友,則上門拜訪,不用邀請函,依照長幼順序。如今,很多人仍然遵守古制;也有的人借助現代通訊工具,或打電話或發短信邀請,感覺既方便又快捷,基本無人反對。
在壽辰當天對長輩簡短大氣的祝福語,壽堂前方必須全面更新布置,需要擺放壽桃、壽糕、壽面以及吉祥果品等。
慶祝壽辰需要遵循傳統禮節。所有來道賀的人都在壽堂行禮。要區分長幼尊卑,確保次序正確。因為身份地位不同,禮節也有所區別。以前,通常采用跪拜大禮,如今根據情況也有簡化。點香叩頭,一般四次叩拜伴隨一次拱手;子侄輩則不同,都是四次叩拜伴隨四次拱手。此外,每逢壽星進入壽堂,子孫們都要跪地還禮表達感謝。
賀壽活動參與者都會準備禮物,通常在慶祝時贈送。以前,除了集體制作并懸掛壽幛外,個人所送禮品多種多樣:有人選擇送對聯和谷物,也有人選擇送煙酒和貨幣等。但面魚和壽面是必須的,這兩樣物品分別寓意著長命百歲和健康長壽。現在,制作壽聯和壽幛的做法越來越少見,而禮物的品質和價格卻在持續提升。禮品里面幾乎沒有魚和長壽面,基本上都是香煙、茶葉、酒,以及各種滋補保健品。
傳統習俗的演變,主要有兩個驅動因素,首先,民眾整體經濟狀況得到改善,醫療水平進步顯著,導致高壽人群數量持續增長,其次,社會進步促使部分個體通過這種方式,向長輩傳遞孝道理念。
慶祝生日,通常需要隆重款待親朋好友。以往,主人招待客人的規格參差不齊;近些年,多采用十全大補或十三碗菜,備有香煙美酒,品質不斷提升,相互比較的勢頭日益明顯,與慶賀婚嫁的場面幾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