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7 20:08:10作者:佚名
我國有項古老的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個節日已有兩千余年歷史,那么端午節究竟源自何處呢?下面我們詳細探尋一番。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一天正值仲夏時節。依據《荊楚歲時記》所述,古人認為仲夏時節適合登高,而五月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月份,首個午日尤為適宜登高順應陽剛之氣,因此五月初五也被稱作“端陽節”。端午節亦有多重別稱,例如“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以及“浴蘭節”。此節日在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廣泛流傳,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
端午節發源于華夏大地,起先系古代百越族群端午節的由來。,于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區域,為敬奉龍圖騰而設的慶典,百越地域在春秋紀元以前,常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天,以賽龍舟之式開展部落圖騰祭祀的慣例。后來因為戰國時楚國(今湖北)的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死了,當權者為了塑造忠君愛國的形象,把端午節定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另外一些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習俗。
端陽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日子,里面包含諸多文化內涵,這些節日里的風俗習慣都是國家寶貴的財富,需要我們世世代代不忘本,繼續傳承下去!
2022年端午節日期
2022年端午節是6月3日,星期四,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為歷史悠久的中華節慶,發軔于春秋戰國年代,延續至今已逾兩千載光陰。關于端午佳節的緣起與神話端午節的由來。,流傳說法紛繁復雜,茲列舉四種予以說明。
源于紀念屈原
根據《史記》中“屈原賈生列傳”所述,屈原為春秋時期楚懷王的重臣,主張選拔賢能之人,致力于使國家富裕和軍隊強大,極力推動與齊國結盟共同對抗秦國,卻受到貴族子蘭等人的激烈阻撓,屈原因此遭到誹謗而被罷免職務,被逐出都城,最終流放到沅水和湘水一帶。在流放期間,他創作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風格獨特,影響廣泛,因此端午節也被稱作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占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目睹國家遭受侵略,內心痛苦萬分,卻始終不愿離開自己的家園,在五月五日,完成最后的詩篇《懷沙》之后,懷抱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用生命譜寫了一首感人的愛國民歌。
屈原離世的消息傳開后,楚國民眾深感悲痛,成群結隊前往汨羅江畔追思他。漁民們駕駛小船,在江面上反復搜尋他的遺體。其中一位漁夫取出事先備好的米糕、禽蛋等祭品,將它們“咚咚”投入水中,聲稱這樣能讓魚蝦蟹吃飽,從而不傷害屈原的身體。其他人看到后,也紛紛效仿這一行為。一位年長的醫生取來一罐雄黃酒,將其倒入江中,聲稱此舉是為了讓蛟龍水獸昏迷,從而避免它們傷害屈原先生。后來,人們擔心飯團會被蛟龍吃掉,于是想到用楝樹葉包裹飯團,再在外面纏繞彩色絲線,最終演變成了棕子。
從今往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會舉行龍舟比賽,并且會吃粽子,還會飲雄黃酒,目的是為了緬懷那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講述的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本名員,是楚國人,他的父親和哥哥都遭到楚王殺害。子胥后來離開黑暗的楚國,投奔光明的吳國,幫助吳國攻打楚國,最終在五次戰斗后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去世,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打他的尸體三百下,以此作為向父親和哥哥復仇的方式。吳王闔廬去世后,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國的軍隊斗志旺盛,接連取得勝利,越國遭受重創,越王勾踐請求停戰,夫差同意了。伍子胥提出,應當完全消滅越國,但夫差不采納他的建議,吳國的大宰接受了越國的賄賂,用惡毒的言辭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這些話,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伍子胥因此自盡身亡。伍子胥原本是忠誠正直的人,面對死亡毫不畏懼,臨終前對鄰居交代:“我死后,請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都城東門上,以便親眼見證越國軍隊攻入并滅亡吳國”,說完便自盡身亡,夫差得知后勃然大怒,命令將伍子胥的遺體裝入皮革,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投入錢塘江,從此人們便將端午節視為紀念伍子胥的節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第三個故事,講述的是東漢時期孝女曹娥營救落水父親的事跡。曹娥是東漢上虞人氏,其父不幸在江中溺亡,多日未能尋獲遺體。年僅十四歲的曹娥,不分晝夜沿著江岸痛哭。十七天后的五月初五,她也投江自盡,五天后人們打撈起她的遺體,并發現她緊緊抱住父親的尸體。這一奇事被當作神話流傳開來,后來傳到縣令耳中,縣令命令度尚為她立碑,并請他的弟子邯鄲淳撰寫頌詞以示哀悼。
曹娥的孝子墓位于今天的浙江紹興,據說那塊曹娥碑是晉朝的王義所題寫的,后人為了緬懷曹娥的孝行,在她投江的地點建造了曹娥廟,她生前居住的村落更名為曹娥鎮,她為父殉道的地點被稱作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發現了許多出土文物,通過考古研究可以確認,當時存在一種以幾何印紋陶為特色的文化遺跡。這種遺跡的族群,據專家分析,應該是一個以龍為圖騰崇拜的部族,后人稱之為百越族。從出土陶器上的裝飾圖案以及相關歷史傳說可以了解到,他們有剃發紋身的習慣,生活在水邊,并且自認為龍的后代。他們制造的工具,多數是石制的,也配備了一些鏟形、鑿形的微型青銅器物。在作為日常器皿的陶制容器里,帶紋飾的炊具是他們的獨有之物,可以視作該群體的象征之一。即便到了秦漢時期,百越族群依然存在,他們所開創的端午節,原本是用來紀念先祖的節日。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眾多百越族群已融入漢族大家庭,部分則發展成為南方眾多少數民族,所以端午節被看作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