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5 10:20:29作者:佚名
歐洲歷史上的文藝復興常被視為一個轉折點,那個時期古希臘的成就重新傳回歐洲,并深刻影響了歐洲的文化發展。不過,這一轉變并非瞬間完成,而是一個持續且復雜的演變過程。在文藝復興正式開始前的11到13世紀,歐洲經歷了一段重要的文化吸收階段。那個時期相對發展滯后的歐洲,正努力向其他更先進的文明學習經驗。那個時期,西西里是希臘文明與拉丁文明交匯融合的關鍵區域,它擔當起重要的翻譯樞紐角色,許多古希臘典籍在此被轉換成拉丁文。
西西里之所以能成為希臘文獻的轉換樞紐,主要得益于它深厚的希臘文化積淀。這個島嶼早在遠古時期,就在古希臘文明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到了東羅馬帝國階段,西西里的希臘傳統得以延續,并且與拜占庭城在文化層面展現出高度一致性。因此,在公元663年,拜占庭帝國的康斯坦斯二世計劃把都城移回西部,于是決定把皇宮建在敘拉古;到了732到733年期間,拜占庭的執政者同羅馬教皇產生了分歧,并把西西里等區域劃歸了君士坦丁堡教區管理。在那之后,盡管西西里被穆斯林統治了兩百多年,但該島東部地區依然居住著許多說希臘語的基督徒,并且保存了大量的希臘文化遺存。尤根尼烏斯是12世紀一位翻譯家,他出生于西西里島,尤根尼烏斯將埃里色雷那位女先知所寫的《預言集》從希臘文譯成了拉丁文,尤根尼烏斯還用希臘文寫了一首有1400行的詩歌,因此他在中古西歐文壇獲得了重要地位。
西西里地處地中海核心地帶,是多種文明交匯的重要樞紐,希臘、拉丁、阿拉伯、希伯來等文化在此相互滲透,西西里的翻譯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這種多元文化的自然碰撞。自11世紀下半葉諾曼人掌控西西里之后,眾多統治者都珍視該島的文化多樣性。西西里王國的建立者羅杰二世在制定法律時,充分考慮到了“王國中不同族群的特點”;卡塔尼亞的主教約翰在1168年對此表示認可,說明“拉丁人、希臘人、猶太人以及薩拉森人,各自依據本民族的法律接受審判”。巴勒莫號稱“匯集三種語言居民”的都市,王國里諸多要事均用三種文字載入史冊,年份標注時同時采用西歐通行的以耶穌降生為起點的紀年、東羅馬帝國沿用的上帝創世年份、穆斯林以遷徙為紀元點的伊斯蘭歷法,多元文化的交匯營造了翻譯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能操兩種或三種語言的知識分子擔當了翻譯工作的執行者。尤根尼烏斯擅長希臘文和阿拉伯文,拉丁文也具備一定水平,他除了翻譯希臘文材料,還把部分阿拉伯文著作譯成了拉丁文。
西西里翻譯活動的重要作用跟拜占庭帝國緊密相連。拜占庭帝國承續了古希臘羅馬文明,從文化進步層次看,它遠遠超過那個時期的西歐。拜占庭帝國從不同方面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西西里的翻譯工作。
拜占庭帝國作為西西里翻譯活動的重要文獻提供方,在文化層面上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個帝國在9至12世紀間經歷了兩次文化復興,分別是馬其頓和科穆寧時期。那個時代,眾多古希臘文獻得以廣泛抄錄、整理和注釋。文獻的妥善保存,為古希臘文化的延續以及向拉丁地區傳播奠定了必要條件。弗提烏斯編寫的《群書輯要》收錄了眾多古希臘作家及其作品,其中包含近百位作者和一百二十余種文獻,使得大量古希臘文獻得以保存至今。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以及琉善、阿里斯提德、伊索克拉底、德摩斯梯尼的諸多著作,現存的最早手抄本均源自拜占庭帝國經歷的那兩次文化繁榮階段。拜占庭王國對古代希臘文明遺產的繼承,促進了1100至1300年間歐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諸如《蘇達辭書》和《農業志》之類的著作希臘語在線翻譯,是1000年代拜占庭王國對古希臘學識的匯編結晶,某些篇章在1200至1300年間已譯成拉丁文。西西里島在諾曼人治理時期,與拜占庭王國保持直接往來,這為他們獲取希臘語文獻提供了便利。威廉一世在位期間,卡塔尼亞的主教亨利庫斯·阿里斯提普斯受命前往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贈予他許多希臘文典籍作為外交厚禮,其中就含有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這部著作,后來西西里島上的眾多學者共同將其翻譯成了拉丁文。
西西里統治者從政治角度出發,以拜占庭帝國為榜樣,使得西西里宮廷對希臘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到了11世紀,意大利南部逐步脫離了拜占庭帝國的管轄,轉而歸入諾曼人的掌控之中。這一轉變讓該地區成為了連接拜占庭帝國和西西里之間的紐帶。西西里當權者借鑒了拜占庭帝國的宮廷規矩和官場制度,他們歡迎卡拉布里亞地區說希臘話的居民到西西里安家落戶,導致島上講希臘話的人越來越多,尤其在巴勒莫和米塞納等大都市表現明顯。這種現象讓希臘文化在西西里統治者中流行開來,宮廷里不少要員都是希臘人,比如王國首席執政官安條克的喬治,以及羅杰二世的老師克里斯托杜魯斯。所以,拉丁文、希臘文和阿拉伯文原本都是西西里王國的正式用語,不過希臘文特別受到當權者的喜愛。現代研究者調查發現,羅杰二世執政時發布的很多證書,大致有四分之三到四分之四是用希臘文記錄的。不只是羅杰二世,威廉一世、弗里德里希二世、曼弗雷德這些君主也對希臘文明情有獨鐘。他們興建了藏書樓,搜集了眾多古希臘文獻,指示專家們鉆研并譯成另一種文字。其中幾部譯作是獻給西西里君主的禮物。比如一位匿名的譯者雅尼斯,他負責把亞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他在開篇說明此任務系君主所委派:“倘若羅馬地區因我的譯文而有所裨益,那這份榮耀理應歸于您。我接受這個翻譯工作并非因為物質利益或名聲,而是應您的請求。依據文獻資料所述希臘語在線翻譯,米塞納的巴塞洛繆以亞里士多德之名,把希臘文版的《面相學》譯成拉丁文。這件事發生在地位尊貴的曼弗雷德統治的宮廷里,他聽從西西里這位深受愛戴的君主、科學熱忱者的安排。君主們對古希臘文明的濃厚興趣,是西西里翻譯活動得以開展的關鍵因素。
西西里在11至13世紀期間,是拉丁世界一個相當活躍的翻譯活動發生地,當地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翻譯了眾多不同領域的文獻資料,尤以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最為突出。在哲學這一學科,西西里地區最為出名的翻譯家是米塞納的巴塞洛繆,他負責將八部托名亞里士多德撰寫的著作翻譯出來,包括《大倫理學》和《論問題》等重要作品。亞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和《邏輯學》,以及柏拉圖的部分著作,都曾譯成拉丁文。亨利庫斯·阿里斯提普斯在1156年左右將柏拉圖的《美諾篇》和《斐多篇》譯為拉丁文,這標志著中古學者首次把這類文本翻譯成拉丁文。還有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名哲言行錄》,以及阿那克薩戈拉、塞米斯提烏斯、普魯塔克等哲學家的著作,也都被介紹到西歐。自然科學范圍之內,除了《天文學大成》之外,另有很多著作初次譯成拉丁文,諸如歐幾里得的《已知數》《光學》《反射光學》,普羅克魯斯的《機械論》,亞歷山大里亞的希羅的《壓力機械》,亞里士多德《氣象學》的第四卷,等等,不一而足。并且,米塞納的巴塞洛繆也翻譯了希波克拉底的部分醫學著作和涉及獸醫的文獻。從翻譯作品的題材分析,西西里的譯者更側重實際用途,他們的動機并非復古情結。可以說,對實際效用的重視是那個時代翻譯古希臘著作的主要推動力。
在11至13世紀西歐的翻譯活動中留學之路,學者們主要把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翻譯的古代哲學及科學文獻轉譯為拉丁文,以往常突出阿拉伯文在此翻譯活動中的橋梁作用,但西西里翻譯機構里許多從希臘文譯成的著作,同樣具有相當大的傳播效果。早在15世紀以前,西歐研讀阿里斯提普斯作品,主要依靠的是《裴多篇》和《美諾篇》的拉丁文譯本,彼得拉克等學者所使用的也是這個譯本,這個譯本同時負責了歐幾里得《已知數》《光學》《反射光學》等著作的希臘語拉丁語翻譯工作,這些著作在中古時期也頗為流行。直接將蘊含古希臘學問的著作從希臘文譯成拉丁文,是探求古希臘學問更為確鑿的途徑,這種觀念在西歐社會逐步獲得接納,并最終在文藝復興階段促使學者們整體轉向希臘語文本。這種見解的形成,可視為西西里翻譯中心在11至13世紀的翻譯活動中,為拉丁世界貢獻的又一項珍貴遺產。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7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