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1 17:04:19作者:佚名
撰寫學術論文對碩士研究生而言至關重要,對博士研究生更是必備能力,同時也是一項挑戰,接下來列出SCI論文撰寫的三項關鍵要素,供參考學習。
一、讀
需要確定閱讀哪些文獻資料,明確閱讀這些文獻資料想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并且規劃好具體的閱讀方式
1.讀什么論文。
閱讀學術文獻,要研讀具有權威性的學科奠基性著作,以及若干篇綜述性文章,并且要涉獵5至10份水準較高的最新專業文獻。
優質文章如何尋覓?要優先識別本行業內有聲望的學術會議與出版物;接著,要時常瀏覽知名研究機構及學者個人網頁,留意他們所發布的研究主題與具體成果;積累五十至一百篇相關文獻,經過半年的沉淀,便可以著手撰寫自己的學術論文了。
2.讀論文的目的。
讀論文的目的有兩個主要目的:
一是了解世界上本專業領域的內容和發展情況;
二是在了解過程中,產生自己的idea,進入這個領域。
想法是什么?怎樣萌發?想法多是在研讀文獻時誕生的,這里提供三種較為便捷的構思途徑。
第一種改進不足的方式,就是去識別其他研究中的(不足之處)。當你閱讀大量研究時,會慢慢意識到,每一項研究都不是盡善盡美,它們處理的僅是某個特定問題。許多研究,特別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都引出了大量后續研究,用以提升原有研究的效能、優化其方法等。所以,依據這個特性,你可以去搜尋你偏好的學術文章,并且構思相應的完善不足的對策。
提出不同于既有研究的創新思路,若認為在功能表現、技術途徑或實際效果上存在改進空間,便萌發全新構思,通過持續探討、調整和優化該構思,逐步形成一篇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
第三種減少限制的方式,就是去掉文章里的那些前提,通常所有前提都屬于限制因素,去掉這些限制因素,便是產生新辦法的途徑
這三種方法十分便捷,易于實踐,能夠高效地激發思路,幫助人們擺脫閱讀文獻時的迷茫感。需要提醒的是,在構思想法時,不必強求提出驚天動地的創意,也不必妄圖徹底顛覆現有框架或構建全新的理論體系。現階段,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些目標都難以實現。急于求成往往會導致中途放棄。只需做出一點小小的突破即可。沒有任何研究論文能夠做到十全十美,任何人的學術成果都需要建立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之上。
3.怎么讀論文。
首先,最不妥當的做法是反復閱讀文章的前面部分。應當盡量一次性通讀,不論理解程度如何,盡量一次性讀完,可以多讀幾篇論文。不要中斷。許多人都是這樣,覺得閱讀困難,讀一點,停一下,然后再從頭開始。如同燒水,沒等到沸騰,就讓它冷卻,然后再重新加熱。
閱讀時需有明確目的,不可僅作表面瀏覽,要審視其核心觀點,并與既有認知進行比對,探究其獨特之處,留意其中的差異點。然而,常在閱讀過程中忽略這一要點。為此,每次閱讀結束后,應對該篇論文進行歸納,梳理其關鍵論述及研究方法,再與過往文獻進行對照分析abstract什么意思,如此方能深入理解。優質論文不妨間隔一段時間反復研讀。
第三,遇到精彩的語句,要記錄下來,等到自己撰寫論文時,可以加以修改后運用,這是特別有用的方法。閱讀其他人的論文時,尤其需要這樣做。要留意論文的寫作風格,文章的整體結構,語句的表述方式,以及詞語的運用情況。多讀論文,能夠很自然地積累專業術語,因此,在剛開始學習時,一定要把那些好的語句和詞匯記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非常建議采用這種做法。
二、寫
撰寫文章與研讀文章頗為相似,都要先明確文章的類型,文章的預期去向,以及寫作的途徑。需要知曉文章的構成要素,每個部分應當如何表述,接著才能開始寫作環節。
在具體寫作的時候,需要考慮下面的過程:
撰寫何種類型的文稿,例如學術會議報告、專業期刊文章、研究論文,或是文獻綜述、技術方法、基礎理論等。各類文稿的面向群體、呈現形式、字數限制以及核心關注點均有顯著差異。例如,會議文稿與短篇作品等對新穎性標準較為嚴苛,篇幅也相對精簡,相比之下其他類型論文要求稍低,因此撰寫時應側重于創新內容;而學術期刊投稿則除開對新穎性的期待外,更注重內容的周全與品質,故行文需兼顧邏輯的嚴密性與見解的獨特性。
撰寫學術論文有何意義。首先,需明確投稿目標,是學術會議還是專業期刊。不同平臺對文章規格存在差異,期刊投稿尤其嚴格。因此,動筆前務必選定目標期刊或會議。接下來,應研讀近期發表的該平臺論文,了解其格式規范和主題方向。關鍵在于,所選題目須與投稿對象的需求高度契合。第二,你期望動筆的日期,必須設定一個具體的截止日,人天生都有拖延傾向,設定了截止日能有效地鞭策自己,你可以挑選幾個備選日期,這樣你會保持活躍和熱情,效率會更高且質量更優,否則很容易變得懶散。另外,許多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之前,必須先拿到論文的錄用通知,這個時間安排也有嚴格的要求。若希望進程加速,可查詢相關期刊的特刊或???,這類出版物通常發行周期較短。務必提前規劃,無論是參與會議還是投稿,均需提前半年以上著手準備。
撰寫學術論文的步驟。先掌握文章的整體框架。一般而言,一篇作品由七個主要板塊構成,單頁內容常含有十段文字,每段篇幅約四五個語句。由此推算,一篇會議性質的文稿大致需要兩百到三百分句。以每小時五句的效率,每日完成一頁便屬正常,每周可產出一份完整文章,當然這建立在核心構思已經相當成熟的基礎之上。事實上,倘若思路完全清晰,兩三天內即可完成整個創作過程。
論文的組成。下面,針對論文給出7個大部分的一些內容組成:
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以及所起作用進行梳理:首先,要講清楚面臨的情況;其次,要說明自己提出的辦法和達成的成效。
背景情況,以及文章的整體布局、個人所起的作用:題目X具有顯著價值,前人已經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例如A和B的研究,但A和B存在不足之處,我們提出了方法D,方法D的主要特點,與A和B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證實方法D比A和B更為出色,文章的整體構造,即大綱。(一頁篇幅)
闡述個人研究特色——區分于既有成果:首先,將過往研究按類型劃分;其次,對每項關鍵性既有成果進行簡要梳理,需確保表述精準,突出核心內容,防止產生誤解;再次,將個人研究成果與之對照分析;同時,必須重視既有研究的價值,給予客觀評價,避免過度苛責;最后,著重說明個人研究與既有成果的區別,最好通過具體應用場景來體現差異。
自己的工作內容可以劃分成幾個環節:首先,需要從接受者的角度出發,解釋清楚相關的定義和符號使用方法;其次,要給出算法的模擬代碼,并配有相應的圖示和說明文字;再次,可以采用提問形式,解答人們可能存在的疑問;對于那些繁瑣的論證過程和深入的技術細節,可以放在文末的補充材料里,當前階段的核心任務是把問題說清楚;另外,特殊情況和特殊處理方法,需要在頁腳處加以注釋說明。
核實所倡導的技術路徑:首先,巧妙規劃測試環節,確保實驗精煉且操作指南完備;其次,進行必要的參照對比,彰顯研究的嚴謹性;再次,深入剖析,闡明成果的內涵價值;最后,歸納總結,提煉核心觀點。
概括要點,展望未來,完成全文:a)進行簡要概括;b)對后續工作提出期望;c)收束全文內容。
對重要背景文獻的完整列舉:a)挑選引用內容(普遍認同的觀點無需列舉,他人的研究需要列舉,經典及創新性文章都要列舉);b)確保與前文內容相符。
然后我們就開始寫論文了。
寫作論文應當集中精力,不要斷斷續續。切忌今天寫一點,明天寫一點,這樣很難寫好文章。一篇SCI論文,我認為,通常在一周多一點的時間里就能完成主要內容;而一般性的會議論文兩三天即可完成。當然,某些實驗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傊?,絕不能拖延。可以說,任何論文都有發表的價值,因此你完成的文章必然是有意義的。
接下來,撰寫文稿時,部分語言表達需特別注意。務必確保拼寫無誤,語法準確。全文不能存在錯別字,也不能有明顯語法問題,這一點至關重要。學術性文章要求非常精確,拼寫錯誤容易給人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此外,行文時句子盡量簡練,每個句子只傳遞一個信息,這與中文寫作習慣差異較大。務必采用簡潔句式,通常情況下,即便包含從句,也最好控制在一兩句之內,第三,杜絕使用口語化表達,諸如so、the same as、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之類的詞語,應從優秀論文中學習關鍵連詞的運用,諸如,等等,力求顯得更具學術性,第四,盡量減少第一人稱的使用,避免出現we如何如何的表述。
學術論文的構成部分。一般,涵蓋圖像、等式、步驟方法、論證過程等。文章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多數情況下,假如閱讀者是相關領域專家,他們通過審視論文的插圖與說明就能掌握該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留學之路,必須清晰標注每張插圖所傳達的內容,但應盡量精煉。圖形與文字應相互協調,彼此補充,論文中所有插圖都必須被明確引用。不同的圖有不同的要求:
在繪制說明性、功能類和流程類圖形時,可以先在紙上徒手勾勒基本框架,這樣做有助于構思和完善,待整體方案確定后,再借助專業軟件進行細化,通常能獲得理想效果,同時也能提高效率。
在制作柱狀圖、折線圖這類圖表時,應首先考慮使用單色,其次是單色加陰影,最后才是彩色方案。據了解,大約百分之十的男性存在紅綠色視覺障礙,因此要避免使用這兩種顏色。另外,考慮到多數情況下需要打印成黑白版本,即使使用顏色區分,也要搭配不同粗細或樣式的線條標記,確保這些標記在視覺上與其他部分有明顯差異,并且其尺寸和形態要能夠有效區分。在闡述性能評估、參照對比這類內容時,務必深入剖析圖表的構成機理,同時列舉相關數據,例如參照對象是誰,效率提升了多少百分比,以及導致這種現象的具體因素。
第三,繪圖軟件必須選用專業軟件,不宜采用Excel等工具,因其生成圖形往往不夠美觀,圖像水準通常只能達到一般水平,所以若條件允許,最好借助專業軟件完成作圖,隨后將其插入文檔中。論文一旦被接收,特別是期刊類文章,一般需要提交高清晰度的圖片,文件格式多為jpg或tif。
最終,論文的版面設計務必盡可能貼合論文的規范,直接選用投稿目標期刊的預設格式。倘若對latex等工具比較熟練,應當盡量采用latex,其排版效果相當出色。
論文中除了插圖,還應包含數學公式、算法步驟、邏輯推導、概念界定等內容,務必采用嚴謹的學術表述,這些部分應避免使用圖形呈現,全文需綜合運用各類表達方式,避免出現大段連續的文字說明。
完成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必須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標題,我通常先擬定一個,等全文撰寫完畢后,再進行修改并最終確定。
三、改
優秀的文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反復推敲的結果。文章完成之后,應當從頭至尾閱讀一遍,審視是否存在修改的必要。通常情況下,修改可以分為作者自我修正和他人意見反饋兩種途徑。撰寫完畢后通讀一遍,不宜立刻再次閱讀,應擱置兩三天時間。這樣有助于萌發更新的更佳構思,進而進行細致的修訂。修改工作如同雕琢璞玉,需要逐字逐句地斟酌,可以借鑒其他優秀作品,作為參照進行撰寫。修改論文遠不止修正小錯誤那么容易,需要從審稿者、讀者等不同視角審視,思考讀者能從研究中得到什么,他們最希望看到哪些內容。同時,務必請同行專家參與評審,這樣既能驗證文章的準確性與創新性,也能優化部分專業表述。
改好之后,就是投稿。
挑選期刊或會議投稿時,務必確保其與個人論文高度契合,匹配度是關鍵。常規期刊投稿通常不受時間限制,可隨時提交。然而,特刊和會議投稿往往設有明確的截止日期。針對此類有期限要求的投稿,最好提前一到兩天完成提交。我觀察到不少人習慣拖到最后時刻才投稿,一旦中途出現狀況,將難以挽回。此外,部分期刊為維護評審公正,實行匿名評審制度,這一點必須格外留意。
最終abstract什么意思,無論文稿獲批抑或被退,總會收到若干有益的評語,務必仔細研讀這些評語,據此進行必要的調整并給予回應。
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研究過程中持續面臨進展緩慢的情況,單是完成一篇學術文章并不能視為任務終結。務必深入探索該領域,力求拓展研究深度。例如從會議記錄提升至學術期刊發表,針對同一議題嘗試多種不同途徑。一個富有價值的構想,我認為應當轉化為至少兩份獨立的成果,并且要注重細節的完善。
(2)論文合作:在質量和數量上大幅提高。
(3)作者排序的問題,為以后工作做準備。
(4) 項目申請問題。
完成論文之后,接下來要考慮的是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的問題,保持平和的心態,主動去爭取機會。
這算是我個人研究過程中的一些零星體會,純粹是為了動筆而動筆,見識狹隘,希望能帶來些許幫助。
學術上的難題算不上什么,為人處世才是核心所在。學者們開展科研、撰寫文稿、爭取資助時,務必加強同行間的信息互通,密切進行學術探討,廣泛參與各類學術會議及社會活動,借此結識更多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