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30 20:10:39作者:佚名
莫讓詞典類APP誤人子弟(讀者之聲)
如今通過手機軟件查詢和記憶單詞,已經變成大學生、中學生以及英語愛好者們的常規做法,軟件里的電子詞匯書幾乎完全替代了那些厚重的紙質詞典,不過“新華視點”的記者經過了解發現,很多用戶數量高達上千萬的英語學習軟件英漢翻譯詞典,常常暴露出單詞拼寫、發音符號、釋義等方面的錯誤
通過網易有道詞典檢索“學制”的英文翻譯,系統返回了某個詞匯。翻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所編《新世紀漢英大詞典》里關于“學制”的條目,其提供的英文表達亦不同。經核對,網易有道詞典收錄的這兩個英文單詞都存在書寫上的偏差。
這種錯誤在不少提供詞匯查詢功能的手機應用中經常出現,比如在滬江小D詞典里檢索某個特定英文單詞,系統返回的中文解釋是“資本家危機”,然而上海譯文出版社編撰的《英漢大詞典》以及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其中收錄的該單詞釋義之一是“危機”,卻找不到這個單詞的詳細說明;另外通過《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查詢“資本家”這個中文詞語時,也未能找到對應的英文詞匯。
這類APP的問題究竟該由哪個機構負責監管?地方市場監督機構坦言沒有執法的權力;出版管理機構表示僅能對版權相關事項進行規范;教育管理機構也說明,盡管這些APP與教育有關,但教育領域無法管轄此類應用。并非這些機構在相互推卸責任,而是此類事務確實不在他們的職權范圍之內。
這些工具應用中的失誤,并非無關緊要。一旦學生將這些錯誤的詞匯當作正確內容來接受,不僅會損害他們的考試分數,更嚴重的是,會導致他們掌握錯誤的信息。這些本應輔助學習的工具,反而成了誤導學生的幫兇,實在令人痛心。
這些工具類軟件存在偏差,是因為負責開發它們的商業主體缺少專業人才,或者他們雇傭的所謂專家并不稱職。而且,這些所謂的電子工具在內容編輯和審核過程中馬虎草率,缺乏權威的監管機構把關,不像傳統書籍出版有嚴格的審核流程,因此出現謬誤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只顧追求經濟利益,卻并非真心投入學術研究起步網校,這是造成“詞典類應用程序”發生偏差的根本原因。
在“詞典類APP”存在諸多問題時,相關部門往往“無法監管”英漢翻譯詞典,因此必須迅速出臺新的規章制度,要求教育、出版、市場及文化機構共同參與,需參照“紙質詞典”的管理方式來“規范電子詞典”。
將紙質詞典的信息整合進電子詞典,防止電子詞典產生負面影響,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出版單位自主開發或聯合其他單位開發電子詞典是一個可行的辦法。此外,我們在網絡上經常難以找到可靠、精確的解釋,這也同樣值得關注。
事關知識的準確,詞典類APP的錯誤,豈能一直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