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7 16:10:14作者:佚名
參考消息網三月一日通報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近期發布一篇署名莫拉·朱德基斯的文章,題目為《這本書或許令你反感商場,又或許讓你憶起愛它們的緣由》。文章節選內容如下:
凱特·布萊克有本名為《大型購物中心:購物的意義》的著作,她在其中寫道自己每次去商場都希望能立刻離開購物中心英文,這本書既是個人經歷的追憶,也是對商場文化發展歷程的探究。
購物中心變得空蕩蕩
這本書的標題并不僅僅是指代商業中心,它代表了一個確實存在的場所。作者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西埃德蒙頓商場附近長大,直到2004年,那個地方一直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商業中心。
布萊克童年印象里那個大商場特別有魅力,里面有室內過山車,還有個超級大的波浪池,水族館里養著企鵝和海豚,甚至復制了哥倫布艦隊中的一艘船,當然少不了阿伯克倫比-菲奇、維多利亞的秘密和巴思博迪這些大牌。
她腦海里的商場——跟現在許多商場一樣——已經大不如前了。網購讓客流量銳減,百貨公司接連倒閉。它在我們的觀念里也式微了:“商場流行風”成了譏諷沒新意的普通服飾的代名詞。年輕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常去那里消磨時光了。網絡上的懷舊影像展現了人煙稀少、缺乏活力的商業街區,布萊克將此類商業街區稱作“極端晚期資本主義”的象征。
《大型購物中心:購物的意義》一書探究了青春期的煩惱、死亡的思考、消費的狂熱以及奇觀的呈現,剖析了購物中心為何能帶來愉悅感受,又為何會引發負面情緒。這本書的核心在于內省,同時兼顧對外界的觀察,著重展現了美國商業這一獨特領域在全球傳播的文化影響力。“資本主義環境中不存在道德消費”這一論斷貫穿全書始終。
“所有商場都千篇一律”
布萊克的記憶融入了商場的發展歷程和加拿大的變遷之中,關聯著阿爾伯塔省的石油開采,涉及促成青年風潮的社會經濟背景,也牽扯到西埃德蒙頓商場等地的慘劇,涵蓋過山車出事、個體自盡、“黑色星期五”的擁擠踩踏,以及綁架行兇和兇殺案件。
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的那些海豚狀況也不佳,它們被關在狹小的容器里,日子過得十分落寞,精神狀態也很差。布萊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在商場的圍欄里養動物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她說,看到這些海豚被公開展示,更能凸顯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某種困境。她描寫了塔科馬購物中心里一只活了27年的大猩猩“伊萬”,這段內容出自商場動物生活的篇章,相比之下,商場里人類死亡的故事更令人難過。
那些損失造成的輕微震動背后,是更為普遍的哀悼浪潮,是對過去極富生趣的購物中心的向往。如今,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的奇特看點已屬罕見。北美規模最大的三個商業中心,其中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也在此列,均由同一家企業掌管。如今,各處商場都如出一轍,不僅建筑形制相同,連氣息也仿佛雷同,處處散發著一種平滑的、模糊界限的特質。
上月,我同一位伙伴前往新加坡觀光。某日,我們探訪了烏節路的主導商場留學之路,意圖購置些具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烏節路堪稱全球知名的購物勝地。然而商場內的潮流元素愈發呈現國際化和趨同現象,當中諸多源自異域的店鋪(例如Coach等)令我初見時略感失落。新加坡本土品牌服裝看起來與其他任何地方的沒有什么不同。
布萊克寫道:“購物中心的歷史是一面鏡子。”
“被混凝土包圍的孤島”
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割裂效應被稱為“格倫效應”,源自20世紀中期商業中心規劃師維克多·格倫的命名。七十年前,他在明尼蘇達州伊代納啟動了南谷商業中心的興建。時至今日,眾多商業中心仍效仿其布局——眾多樓層圍繞一個可控制溫濕度、與外界隔絕的核心花園。
“格倫轉移”并非一種難受的體驗。它使我們暫時脫離實際生活,同時也能讓我們感覺十分自由。我們沉迷于購物中心宣揚“購物能夠帶來歸屬感”的說法中,它促使我們掏錢,這才是關鍵所在。
格倫締造了商業中心,也憑借商業中心聲名鵲起,但最終卻厭惡起這份成就。他原本設想商業中心能化作城市的心臟,周邊環繞著藏書樓、綠地和學堂。可結果它們淪為了混凝土堆砌的孤地。他后來坦言購物中心英文,那些耗用良田的停車場既難看又不舒心,令他深感意外。
布萊克這部作品引發了“格倫效應”——非常精妙。閱讀此書,或令你反感商業中心,或助你以新視角欣賞商業中心。確實,會讓人感到暈頭轉向。讀完這本篇幅不大的書籍,仿佛剛從冷氣與日光燈下踉蹌走出,瞬間便置身于耀眼而溫暖的陽光下。(編譯/劉白云)
《大型購物中心:購物的意義》一書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