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9-24 17:35:48作者:佚名
每經記者張懷水西安報導每經編輯陳星
5月2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公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變革發展實效。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主任陳子季表示,回顧這三年,我國職業教育之所以還能不斷固底蘊、補瓶頸、強短板、揚優勢,取得顯著發展,除了由于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化,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給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需求和堅固條件,也由于職業教育發展一直把建立完整機制作為核心任務和邏輯主線,不斷創新機制設計、加大新政供給高職高專一批,努力把職業教育建設成為一種對經濟社會和個體發展具備特定功能的教育,一種有著廣泛需求基礎的教育,一種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類別教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公布會據悉,2021年,全省高職學院招生557千人,相當于三年前的1.8倍;中職學院(不含技工學院)招生489千人,中高職學院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養技術技能人才。
職教吸引力影響力增加
陳子季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注重職業教育,加強力度推進職業教育的變革發展,不斷提高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三年來,我們緊緊把握大發展、大變革的歷史機遇期,不斷打開視野、提高站位,統籌掌握規模與內涵兩個維度,陸續邁上了3個互相銜接、層層遞進的大臺階。
“一是立足自身考量職業教育,挖潛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二是立足整個教育機制考量職業教育,推動建設現代職業教育機制,建立類別教育的定位。三是立足經濟社會發展考量職業教育,造就性地提出了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陳子季說。
怎么讓職業學院的師生“有學頭、有著落、有沖勁”?陳子季強調,三年來,“中職—職業本科—職業中專”一體化的職業學院機制基本完工,中職的基礎地位逐步鞏固,本科的主體地位不斷加強,職業中專逐步發展。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為普通高等中學設置職業中專教育專業,本科層次職業學院設置職業中專教育專業預留空間,職業中學的師生除了可以讀本科,還可以上碩士,職業教育吸引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陳子季還透漏,要推動構建“職教中考”制度,推進“文化素養+職業技能”考試招生體制的變革,通過擴大職業碩士、應用型碩士在“職教會考”中的招生計劃,使職業學院的師生在升學方面與普通中學的師生享有平等的機會。
上海信息職業技術學校校長田敏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專訪時就表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要搭建一座“立交橋”。本身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有各自的升學通道,假如在二者之間搭建起一座匝道橋,才能實現普職融通,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協調發展。
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師生在進行沖壓實踐操作新華社圖
要格外推進政企合作
5月1日起,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即將實施,怎樣使現代職業教育在高品質發展的基礎上行穩致遠?
對此,陳子季表示,首先,在辦學方式上,要格外推進政企合作,落實職教法對企業開展職業教育的新政導向,學院的屬性、財政投入、消費標準、師資建設等規定,落實“金融+財政+農地”組合式激勵新政,推行產教融合新政執行落地狀況的檢測模式,充分調動企業和學院的積極性,大膽探求混和所有制,產生產學研共生、協同德育的新僵局。
“在培養方式上,主要是要堅持推進班主任、教材和教法的變革。”陳子季強調,在用書變革方面,主要是以高品質的用書為基礎,以高水平的教學資源為支撐,組織建設量大面廣的專業核心課程用書。在教法變革方面,主要是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推廣混和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
陳子季逐步表示,在學習環境上,要堅持營造良好的學風校風,促進職業學院做好文化德育的頂樓設計,非常是要增強中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幫助師生打造陽光自信、團結協作、遵規守紀的品格,不斷提高職業學院管理水平。
“在條件保障上,要堅持加強投入力度,扎實推動中職、高職辦學條件達標安裝工程,逐步落實生均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的要求,加強政府主導的各級財政投入,推行與辦學規模、培養費用、辦學品質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構建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力量多元投入體系,推進改善職業高校的辦學條件。”陳子季說。
與此同時,陳子季還強調,在專科職業教育方面,主要是在“穩”字上下工夫,逐步加大對職業中專教育的指導,明晰辦學定位、發展路徑、辦學模式、教育教學方式、質量管理、生均撥款標準等辦學要求,支持一批優質的大專高職學院獨怡口格為職業專科學院高職高專一批,支持優質的大專高職學校外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特色鮮明、培養品質較高的專業,推行職業中專教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覺,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提出明晰目標,到2025年,職業教育類別特色格外鮮明,現代職業教育機制基本完工,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深化。辦學格局愈發優化,辦學條件急劇緩解,職業中專教育招生規模不高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