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1 21:03:06作者:佚名
香港《明報》于2月22日的報道中提及,香港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亦即大家熟知的“無線電視”,其英文名為TVB,于同日推出了數碼頻道的全新措施。該公司旗下的翡翠臺和高清翡翠臺兩個免費頻道,經過一番“煥新”,翡翠臺畫質升級至高清,而高清翡翠臺則更名為“J5”。
部分香港市民不滿
2月17日,《香港經濟日報》曾作出報道,J5臺是一個既注重財富又重視知識的全新頻道。該頻道不僅會播出自制的財經信息節目,還會引進外購的紀錄片、劇集、電影以及綜藝節目。據《南華早報》23日的消息,依據J5臺的節目安排,該臺即將播出多檔普通話新聞節目,以及內地劇集《神雕俠侶》和《建元風云》。此外,還將推出其他普通話節目,例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在2月22日的節目安排中,普通話節目以及內地電視劇集的播放時長總計達到了6小時15分鐘。
J5普通話節目截圖
然而,節目首播之日,眾多香港同胞對普通話節目表達了不滿情緒,認為這種做法過于激進,并密切關注著“CCTV(中央臺)”。他們發現,新聞報道、天氣預報均使用普通話播報,就連字幕、圖表以及主播的名字也無一例外地采用了簡體字。部分市民還提出,普通話的使用固然不可更改,但簡體字幕應提供轉換成繁體字的功能,且不應因電視機型號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有人竟然提議大家一同向通信管理局提出投訴,對簡體字幕是否違反了相關規定表示疑問;考慮到無線電視臺所持的是在香港運營的電視臺執照,理應向香港市民提供服務,而香港市民普遍使用繁體字。
邵逸夫先生于1967年創立的TVB,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電視臺,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過去的幾十年里,TVB經營著粵語和英語頻道,引進的電視劇大多提供粵語配音,并設有可選的普通話/國語雙聲道服務。同時,TVB旗下的明珠臺英語頻道,每日播報普通話新聞簡訊。
TVB:香港乃國際城市
在當晚,TVB作出回應,宣布將明珠臺原有的普通話新聞節目調整至J5頻道播出。既然是普通話新聞,采用簡體字又何妨?這樣一來,觀眾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既有翡翠臺和互動新聞臺(注:該頻道為TVB旗下免費頻道,全天候提供新聞服務——觀察者網補充)的廣東話新聞和繁體字字幕,也有J5頻道的普通話新聞和簡體字字幕。
TVB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曾醒明在接受采訪時指出,J5臺在多數時段播出的節目均為粵語及繁體字內容,而僅在每晚8點半的45分鐘新聞節目中,考慮到不熟悉繁體字的觀眾需求,才采用了簡體字幕。他同時透露,目前并無計劃增加簡體字幕的播放時間。
此外,曾醒明明確指出J5頻道并非專為“新香港人”設立,并且表示目前計劃播出的有兩部內地劇集,同時也不排除未來可能會播出日韓或臺灣制作的劇集及資訊類節目。
次日,即23日,TVB再次發布聲明,強調“香港作為一座國際大都市,新的安排不僅為不同觀眾群體帶來了更多選擇,同時也充分滿足了各類觀眾的需求?!?/p>
聲明再次明確,翡翠臺以及互動新聞臺持續向觀眾播送帶有繁體字字幕的粵語新聞,而J5頻道所播放的普通話新聞則附有簡體字字幕。
“本土派”:謀殺本土文化
對此,立法會議員毛孟靜,一位溫和的本土派人士,指出本地免費電視的核心受眾群體為使用繁體字和講廣東話的香港市民,她呼吁TVB改正錯誤,將普通話節目默認設置為繁體字字幕,并額外提供轉換成簡體字字幕的選項。
毛孟靜指出,對于“既然是普通話新聞,簡體字有何不妥”的疑問,她認為將普通話與簡體字相聯系并不恰當香港城市,這忽略了臺灣地區或海外華僑群體普遍使用繁體字的事實。
毛孟靜向TVB的行政總裁李寶安致信,對普通話節目僅提供簡體字字幕的做法提出批評,并敦促無線電視臺盡快進行更正。
另一位立法會議員,同樣是溫和“本土派”成員的范國威,對此表示,TVB的這一行為是對本土文化的戕害。
通訊局發布消息,截至23日下午5點,已經接到超過一萬件針對TVBJ5頻道22日播出的普通話新聞報道的投訴。這些投訴主要集中在TVBJ5在黃金時段播出普通話新聞以及使用簡體字上。通訊局表示,將依照既定流程對這批投訴進行處理。
依據香港對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的相關規定,TVB有義務在其模擬和數字中文頻道,如J5等,為所有新聞、天氣預報及時事類節目配備中文字幕。同樣,英文頻道也必須為這些節目提供英文字幕。然而,相關牌照并未對中英文字幕的具體呈現方式作出具體要求,電視臺有權自行決定字幕的表達形式。
繁簡之爭日漸“政治化”
香港關于繁簡字的使用爭議歷史悠久,近些年,隨著香港政治改革以及“占中”事件的發酵,這場爭論逐漸偏離了其最初的宗旨,變得愈發具有政治色彩。
近期,香港特區教育局擬對實施14年的中國語文教育課程進行更新,并于今年2月初發布了相關咨詢文件。文件中明確提出,將維持“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長遠目標,并通過學校自主的方式推進。此外,文件強調,中小學生需掌握“識別簡體字”的技能,并將“認同國民身份”等納入教學宗旨。這一舉措隨即引發了公眾的強烈反響,眾多香港網民對香港政府是否意圖進一步推行“內地化”表示了質疑。
人民日報海外版在23日發表的評論中指出,一些港臺人士因對方使用簡體漢字而進行無端的刁難香港城市,甚至聲稱“繁體字才是正宗,簡體字則是次等”,這種做法不僅毫無道理,而且顯得極不禮貌。將繁簡體字之爭與政治暗示和敵意情緒相聯系,使得原本的爭論變得毫無意義,對漢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并無任何益處。在華人社區中,繁體與簡體文字的共存已是常態,至于選擇學習與運用哪種文字,理應秉持實用主義和包容的心態。
在歷史的長河中貝語網校,漢字為了契合當下的社會狀況,經歷了持續的演變,其中“簡化”成為了其顯著的特點之一。進入近代,為了促進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提升民眾的識字水平,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們紛紛提出了多種簡化漢字的方案。民國年間,國民政府亦曾提出簡化漢字的提議,然而由于諸多因素,該方案遭遇了重重阻礙。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共強有力的群眾推動下,簡體字得以廣泛傳播,極大地便利了廣大民眾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簡體字并非憑空產生,而是通過對古籍中多種字體變體的綜合提煉而得。
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繁簡體字爭議的激化過程中,“本土派”勢力扮演了關鍵推手角色,同時他們還試圖與“臺島分裂”勢力達成一致。在TVB事件的相關報道中,偏綠媒體三立新聞特別強調了香港“本土派”的立場。此外,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書信和筆記中,也頻繁使用簡體字。
jolly解讀:
追溯至三代之前,絕大多數人的先輩源自廣東的不同地域。他們不僅破壞了本土文化,以至于香港幾乎喪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