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04 17:04:08作者:佚名
一向敏感、有危機感的西方報業很早就開始嘗試新媒體,用互聯網思維擁抱媒體融合,但很少有非常成功、具有示范性的案例,中國報業的媒體融合同樣如此。那么,“融合而不融合”的原因何在?如何走出目前“融合而不融合”的困境?這是中國傳媒業特別是報業必須探索和回答的問題。
缺乏整合是有原因的
其實,任何產業的升級無非兩種形式:一是徹底淘汰舊產業,讓新產業進入市場;二是舊產業自我更新,滿足新的社會需求。筆者認為,當前中國報業“整合而不整合”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盈利模式的限制。目前,能夠自給自足的報紙網站少之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報紙網站的盈利模式十分有限。北京記協主席梅寧華說:“紙媒進軍新媒體,最大的難題就是沒有盈利模式,這是制約??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的最大障礙。”新媒體盈利模式單一,甚至還沒有真正形成,概念性、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要求大多數報紙網站都要從紙媒那里拉資金,這只能給難以自保的紙媒增加壓力。特別是一些地方黨報網站,由于受眾少、影響范圍有限、投資回報率有限,只能成為面子工程,造成資源浪費。
二是忽視培育競爭力。新媒體確實給報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報業不能以客觀的態度去面對,盲目跟風、占據一席之地。報業一旦注重跟風、盲目占據一席之地,必然忽視自身公信力的打造和競爭力的培育。《泰晤士報》網絡版常務副總編輯巴里說:“早期網絡版只轉載報紙的部分內容,加快新聞更新速度后,一度想追趕通訊社,后來我們意識到這是錯的,因為通訊社每時每刻都有人不斷更新新聞,而網絡版做不到這一點。”報紙網絡版的定位應該是新聞加評論,重在評論。沒有一條有特色的道路,就會失去競爭力。這時候,報業網絡依靠傳統紙媒生存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設立障礙。目前,我國報業設立是雙軌制:事業單位轉制后,資深員工仍在事業單位體制,新進員工則在承包制;再加上整合前景不明朗,巨大的不確定性使得管理者不愿冒險突破現有的穩定體制,利益格局難以突破。因此,報業媒體整合基本是政策性“硬整合”和上級管理部門“高調”介入。此外,新媒體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勢必會降低員工的福利待遇,使得員工推動媒體整合的積極性不高,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
擺脫整合困境的出路
英國《新政治家》主編彼得·韋爾比認為,為數不多的可靠的歷史規律之一,就是舊媒體往往具有在絕境中頑強生存的慣性能力。這一論斷似乎被現實所印證:電影院在電視、DVD時代依然能爆滿,廣播成功嫁接上流行的私家車移動終端……報紙的媒體融合,也能將分散、碎片化的閱讀習慣與內容價值整合起來,形成“1+1>2”的效應。筆者認為,中國的報媒融合要想走出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打破壁壘,形成市場化整合機制。首先高報網,體制需要在內容、終端、渠道等方面適應“三網融合”的新政策,構建媒體融合的政策對話機制。其次,需要打破傳播資源、媒體利潤、受眾資源等方面的壁壘。這就需要廣電系統讓出部分壟斷性的大眾傳播資源,電信系統讓出部分渠道增值利潤。實際上,報網互動的策略應該是將紙媒所擁有的強大政治資源、社會資源讓渡給網絡,在彼此的空白和縫隙中注入優勢,形成“融合”與“融合”的局面。第三,需要改變和完善報業現有的人才管理制度高報網,加大業績考核和業績考核,培養“融合型媒體記者”等綜合性媒體素質人才。
二是拓展盈利模式,打造競爭力。媒體融合的過程就是不斷增加盈利模式、延長產業鏈的過程。依托報紙和互聯網,國內報紙對多元化盈利模式進行了廣泛的探索:有的開展機票銷售和電子商務,有的精準解讀讀者信息數據庫,有的與卓越亞馬遜、淘寶等電商合作,有的甚至根據顧客喜好向郵箱發送購物信息,獲取推薦購物傭金……作為行業盈利模式拓展的成功典范貝語網校,《赫芬頓郵報》的經營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免費資源”。作為創始人之一,阿里安娜·赫芬頓本人也解釋稱聚合是一種雙贏的做法,對原創網站和整合網站都有利。在中國報業媒體融合中,同樣需要積極探索報紙和互聯網盈利模式,改善虧損或利潤率偏低的報紙和互聯網的經營狀況,提高報紙和互聯網的競爭力。
三是通過挖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培育用戶群體。從廣度上看,可以實施與時俱進的信息交流渠道,如二維碼新聞、官方微信、微博平臺等;從深度上看,可以以內容為核心,實施內容共享的基本策略,創新編輯手法和閱讀方式。目前的新聞閱讀模式是社會化的,培育和構建新的用戶群體并不容易。新媒體資源主要以中青年用戶為主,但他們的用戶粘性較低,思維和喜好變化較快,隨著新一代產品的出現會流失。因此,在報紙媒體融合中,需要通過挖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開拓和培育用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