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03 17:05:24作者:佚名
5間宿舍全部為研究生宿舍
44人獲國家獎學金及各類冠名獎學金
72人次獲校級以上優秀學生等榮譽稱號
四級通過率 100% 六級通過率 88%
中國首批“985”大學
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
第一屆本科班
畢業了!
按照我們的步驟
讓我們一起欣賞他們的風格
2015年9月22日,東北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國內“985”高校首個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0年6月,東北大學迎來了首屆機器人工程專業畢業生,這也是全國首屆畢業生。
在萬眾期待中,這所“初創”的學院在這個畢業季交出了一份“重磅答卷”!全年級60名學生中,12名同學收獲了佐治亞理工學院、帝國理工學院、愛丁堡大學、紐約大學、圖爾大學等國外頂尖高校的錄取通知書,30名同學將進入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繼續深造。選擇就業的同學也將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浪潮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開啟職業生涯。四年的探索、四年的拼搏、四年的創新、四年的耕耘,機器人學院的畢業生當之無愧地成為東北大學2020屆畢業生中耀眼的存在!
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屆畢業生
天道酬勤,功到自然成。作為學校最年輕的學院,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結合產學研合作特色和新工科專業建設理念,努力打造拓展學術視野、提升專業認知、掌握學科前沿、培養科學精神、提升人文素養的實踐育人有效陣地,逐步形成了“以實踐育人為重要抓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融合、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相協調、育人全員”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共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發展。
探路者
整合最優質教育資源
螃蟹雖美味,但并不“好”吃。如何培養機器人領域的高素質人才?東北大學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只能做“探路者”。
積少成多,成敗在此一舉。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首批學生的培養方案在設計上,以建設新工科學科為目標,邀請東南大學、沈陽新松、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就培養方案定位、課程群要求、實踐環節、課程安排等進行了深入探討,最終確定了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實踐能力提升為主要考慮,將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實踐模式、校內外教學資源整合等主要環節耦合在一起,建立起目標統一、貫穿式的體系框架結構。目前,學院培養計劃中實踐學分占畢業總要求的30.68%,高出全校平均標準5個百分點。
機器人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架構
《機器人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面向個性化、專業化的機器人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機器人技術基礎》、《機器人技術實驗指導》、《自主移動機器人:理論與實踐》……一個個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一本本教材專著,無一不是機器人學院大力推進教學改革的標志。在新課程群建設方面貝語網校,學院以PBL(基于問題的學習)思路為基礎,強化協同實踐與實踐環節。在教學方法方面,將實踐成果和實踐能力提升指標作為教學考核反饋的重要因素,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學院建院以來,共獲中國自動化學會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遼寧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東北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申請并獲批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共計8項;積極開展機器人工程專業系列教材建設,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簽署協議,籌備編寫出版7本機器人技術系列教材,積極推動《機器人技術基本原理》課程MOOC開課。
制作“機器人學基本原理”MOOC資源
基于PBL教學法的課程組改革與實踐
學院依托一流大學建設項目和遼寧省機器人智能感知與人機交互工程中心、沈陽市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建設平臺,建設完善了一批先進的實驗系統與平臺,與沈陽新松、北京億維先科技、沈陽綠尚科技、德國SMS(中國)、日本CKD(中國)、山東山塑、上海億坤電氣、遼寧壯龍等國內外知名公司達成共建協議,實質性建設智能機器人聯合實驗室,獲得價值800余萬元的機器人設備。齊全的硬件設施為學院師生開展教學、科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北大學與德國SMS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東北大學與遼寧壯龍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憑借專業特長轉讀機器人工程專業的胡涵璐,目前已經收到法國圖爾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四年里,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我汲取營養,讓我的大學學習生活充實而有意義。英國阿爾斯特大學索尼婭教授、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等大咖的授課讓我受益匪淺。在大量的實習實驗和創新研究項目中,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接觸到國內最好的機器人實驗設備,鍛煉動手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實踐
學生創新的捷徑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源于實踐。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創新的靈感,學院建立了凸顯機器人工程專業特色的“機器人創新實踐平臺”,包括基礎教學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創新創業實驗室、校企共建實驗室等,實驗室總面積達900平方米。實驗課程均為48學時,學生以2-5人為一個實驗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實踐、解決問題。
“在具體問題式實驗的驅動下,學生們針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很多都突破了我的思維盲區。PBL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大家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機器人學院2020屆畢業生孫欣陽說。
學而不用則失;用而不學則滯。學院始終堅持學以致用,通過科技競賽、重大創新項目、實踐課題等形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創造。同時,學院還建立了“導師-項目-競賽”三位一體的“科研創新導師制”培養模式和專職教師與學生長期互動模式,確保每一位學生真正走進實驗室、有課題可做、有導師指導。學院發揮校企聯合培養優勢,帶領本科生圍繞企業技術需求,不斷探索行業應用實踐方向,借助校企聯合實驗室、校企聯合項目等資源,拓展個人實踐領域和視野。
“學院搭建的科技創新平臺,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也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學生的科研創新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受益于“科研創新導師制”的畢業生白帆感觸頗深。
成果是檢驗實踐的“量尺”。“科研創業導師制”實施以來,學院指導本科生開展科研項目40余項,指導學生在數字造型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智能車大賽、水下機器人大賽等國際國內科技競賽中獲獎33項,共計84項法國圖爾大學,指導學生承擔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5項,在國際會議和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篇,以學生為主體授權或申請發明專利7項,榮獲2017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潛艇巡邏賽冠軍。實踐推動創新,創新引領實踐。探索永不停歇,實踐創新永不止步。
博雅
道德教育的指路明燈
培養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的學生是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全體教師樸素的追求。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育人不忘德,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法國圖爾大學,逐步凝練“機器?智能”成長社群“博雅訓練營”系列品牌活動,精心設計配套活動,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培養科學精神,倡導健康生活,助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機器?智能大講堂”結合專業特色,邀請專家教授、知名校友、企業代表就專業現狀、科研動態、就業前景等進行專題報告,幫助學生認清行業發展方向,了解前沿科技動態,培養嚴謹的科研精神,激發成才報國的動力。
“學術工坊”開展“九思學園”、“互學小組”、“問答廳”等活動,通過新媒體平臺,分享各專業相關熱點問題,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玩轉不一樣的YOUNG”項目以同伴引導、素質拓展為導向,開展“弘揚體育精神,匯聚東大力量”等文化活動,成立足球、籃球、羽毛球、排球、毽球、跑步俱樂部等體育興趣小組,舉辦趣味運動會,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特長,促進學生體能發展。同時,在體育活動中,學院注重融合思政教育、科學研究等元素,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大學期間,機器人學院首屆畢業生秉承“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相互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班風。兩個班級連續多年被評為東北大學先進班級或先進班級標兵,5個宿舍的學生全部在讀碩士,44名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及各類冠名獎學金,72名學生獲得校級以上優秀學生等榮譽稱號,四級通過率100%,六級通過率88%。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學以致用、勇于創新,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等國內外頂級大賽中屢獲大獎。
機器人學院3號樓A354宿舍
@張旭昊:深情不如長久的陪伴,學院陪伴我走過成長的每一步,是指引方向的橋梁,是資源供應的后方,愛無需多言,只愿大家身體健康,一路順風!
@王衍良:我能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和實驗室,能在未來選擇到自己喜歡的研究生導師,得益于我自己的實驗課和各種科研實踐經歷。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學院給我帶來的機會。在這里,我想說,謝謝我的機器人學院。
@王冬冬:學院不大,但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深深吸引著我。在此祝愿各位老師學業有成,各位同學前程似錦,學院蒸蒸日上。
@機器人學院首屆畢業生:學校給了我們先人一步進入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的機會,學校為我們搭建了全開放的實踐創新環境,專業的“科研創新導師”為我們提供完整的科研和實踐指導。我們在機器人大家庭中互相學習、互相競爭,與老師一起努力、一起奮斗,與學校一天天成長、一起發展。這樣的青春是美好的,是難忘的。希望弟弟妹妹們珍惜在學校學習的機會,也祝福學校越來越好。
來源 | 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