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8 19:11:26作者:佚名
李白是我國唐代杰出的詩人。 他有著自己獨特而令人難忘的創作風格。 王安石用李白詩的兩句來比喻李詩的風格:“清水出芙蓉,剔除天然雕琢”。 蘇軾說他“清雅清純”。 中國傳統詩詞風格理論中的這些獨特概念指的是某些類型的詩美。 李白的一些詩詞明顯受到了民歌的影響。 有民歌的清新、明快; 還有一些詩,尤其是潯陽獄后的詩,悲憤,格調深沉。 但總的來說,我認為他的創作風格的基本特點是大膽。 李白的詩歌風格豪放,主要體現在爆發力的情感表達、自由狂野的想象、粗獷生動的藝術表現手法。
1.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黃河從天而降,流經東海,萬里寫在腦海。 ——李白《贈裴詩詩》。
詩歌有不同的境界,各有不同的情感。 進入詩意之地,景色很多:有山有山,有虎有龍,有荒漠林海,云霧繚繞; 有山泉叮叮,音樂悠揚,瀑布震天,云動之聲; 還有熊熊烈火漫天,金剛憤怒的雙眸,血紅的心驚心動魄。 不同的詩歌境界有不同的情感基調。 “你可以看看翠綠的蘭花和藍色大海里的鯨魚。” 翠蘭是一種境界,小巧玲瓏,傷嬌; 鯨藍海是一種狀態,紫電瞳孔強大。 不同的境界,會引起不同人的情感共鳴。 因此,有人說“柳岸曉風殘月”只有十七、十八歲的少女才能表演,拿著紅牙拍板,低聲吟誦。 :“大江東去”,應該是關西男子,用銅琵琶和鐵板,大聲唱歌。 這也指詩歌情感基調的差異。
情緒基調不同,表達感受的方式也不同。 有的詩人婉轉細膩,言辭雄辯; 有的詩人憂郁大方,有的詩人深刻,有的熱情激昂。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意圖,就像他的臉一樣不同。” ①
李白詩的情感基調雄渾、奔放、磅礴。 與他同時代的任華評價他“浪漫、高聳、清醒、震撼心靈”。 齊曾說他“須有一二人之氣,非齊羅子之言”。 宋代曾鞏在《祭李白文》中說他的詩“如長河,浩瀚奔放,流下萬里,而終仍剛強”。 這一切都是關于強烈而無拘無束的情感。 這種強烈而無拘無束的情感表達具有爆炸性。 感情一旦爆發,往往會走下坡路,波濤洶涌。
比較杜甫和李白,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位偉大詩人的情感表達方式有多么不同。 到了唐玄宗后期,唐朝的政治腐敗已經暴露無遺。 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和激烈。 富人歌唱飲酒宴樂,窮人則饑寒交迫。 杜甫感動,賦詩一首:“朱門酒肉惡臭,路上有凍骨”。 他多么深刻地概括了“盛衰近在咫尺”的現實。 然而,憤怒卻沒能爆發,反而卷了回來,變成了“難以形容的憂郁”。 “達官貴人厭酒肉,這一代卻空柚子卯食。” 他對不公平現實的憤怒即將爆發! 不,閘門沒有打開,憤怒被克制,化作:“這首悲歌什么時候才能結束?” 杜甫反映社會矛盾是深刻的。 他那巨大的橡膠般的筆,充滿了無數的雕刻,將一段生動的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 然而,他的心中卻仿佛有一道閘門,控制著情緒的潮汐。 當憤怒的情緒即將爆發時,大門就發揮了作用。 情緒潮起潮落千百次,悲憤轉為苦澀,憤怒轉為淚水,熱情轉為抑郁。 說是“郁悶、沮喪”實在是一個恰當的比喻。 李白則不同。 他充滿了委屈和抱怨,就像一座噴發火焰的火山:“雞聚爭食,風獨飛無鄰,螺蠅嘲龍,魚目迷珠。我的母親是身著華服,西施卻無俸祿。” 他用了一個又一個比喻,又一個又一個地解雇了他們。 他對當時朝堂上權貴奸臣得勝,人才衰落的局面十分憤怒。 他們只是指著鼻子咒罵。 他對被排擠出朝廷更加憤怒:“北窗吟詩作詩,一杯水無話可說。”
聞言,天下人皆轉頭,如東風吹馬耳。 魚的眼睛也嘲笑我,說它們和明月一樣。 “折陽”“黃花”合沈俗,晉王空聽琴。 巴人中有誰愿意與“陽春”和諧呢? 楚地的本源是賤而齊浦。 “自比明月明珠,被魚眼嘲笑;我是千里馬,卻不如強悍奸驢;我如春雪,卻無仍是一個又一個比喻,他大喊大叫,不再“乞食”,而是宣稱:“安能可以彎眉彎腰。”他的腰部服務于權貴,這讓我不高興! “他的攻擊很直接,沒有太多顧忌,他的內心沒有任何大門可以控制他的情緒波動。
這種情感表達上的差異也體現在有關朋友和思鄉的詩中。 李白思念朋友,情緒爆炸。 “清溪夜流三峽,思念下豫州不見你”。 惜友之情一升起,便成了決堤之勢,難以控制。
杜甫則不同。 他思念家鄉,珍惜朋友,仍反復吟誦,心情郁悶、沮喪。 他想念李白,感情那么強烈,表情卻那么低調委婉:追憶往事,時而觸發夢魂,時而暗自傷感離別,時而送上遠方的祝福(見《夢》)李白”)。 情感的潮水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盤旋而過。
李白和杜甫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這種差異,直到他們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詩也是如此。 杜甫的臨終詩是一首長詩,追憶往事,結語是:“家事秘密,淚成淚無成”。 悔恨無窮,悲傷萬分。 李白在《死歌》中把自己比作一只“大而足以摧,力微弱”的大鵬。 他實在是太沒用了,憤而死了。 那是多么幸福啊!
方東樹評論李白的詩說:“天風海浪,使黃河從天上來”。 ① 可以說他有獨到的見解。 現在我們可以從李白的收藏中找到一段素材,來說明李白創作過程中爆發性的情感特征:天寶十三年秋,他游歷黃山,向胡人要一雙白鵬。鳥類。 對方的條件是送他一首歌。 他立即同意了這首詩,并在詩序中說道:“我聽了很高興,我明白了我的意思。我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你,因為我寫了三句話,沒有在正文中添加任何要點。” ”。 這是爆炸性抒情的例證。
2.獨特的想象方式
當我有空在碧溪河上釣魚時,突然乘船夢見了太陽。 ——李白《行路難》。
詩歌以圖像來思考。 如果你感覺到什么,你的思緒就會飄忽不定。 “愛情朦朧而生動,物象清晰而相進”。 情感的激動和表達,以及想象的產生和擴展,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往往是同時進行的。 情感的表達需要相應的想象來表達。 因此,不同的情緒基調和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會給想象帶來不同的特征。 有些詩人想象中的馬只在現實的土地上馳騁; 有些詩人的想象翅膀常常在幻想的境界中翱翔。 有的想象緩慢展開,徘徊在一個境界; 有的轉瞬即逝,一種想象又一種想象,從一種想象跳到另一種想象,天上地下,變化無窮。
方東樹這樣評價李白的詩:“思緒無端,如天上的白云,卷起又消失,沒有固定的形狀。” ②這種富有想象力的特點足以表達爆炸性的抒情方式。 情緒狂野,想象力迅速變化。 我們舉個例子吧! 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英語作文,就有了一些理想。 他拜訪了達官顯貴的宅邸,希望得到推薦。 然而他并沒有獲得任何官職,于是他沮喪地離開長安,沿著黃河東進。 這時,他寫了一篇《梁園吟》。 在這首詩中,消極思想和沮喪、及時行樂的感受強烈爆發,想象在現實與幻想之間來回飛翔; 參觀完古臺,突然想起了同樣在古臺上失意的阮籍,想起了阮籍的《畫水激起洪水波濤》;猛然回到現實,展開了一幅高樓狂歡的畫卷。樓房美酒:突然穿越時空,馳騁往昔,想起信陵君、梁王、梅、馬,再回到眼前,可見荒城月光,舞影婆娑。歌聲,汴河向東流,“人生如夢”,忽東忽西,忽古忽今,同例“瀘縣堯廟送竇明甫伯華回西京”。白先生病已久,前往瀘縣堯廟送行,人生無常,向往隱居的消極思想感情又從堯周圍的風景中強烈地爆發出來。寺廟,山水間縈繞,銀鞍繡轂,遠處青煙繚繞,雪中飛翔的白鷗。 突然,想象如閃電般飛離現實,奔向遠古,洛陽綠明珠塔出現的地方。 、碧綠的珍珠池,仿佛花園里依然開滿了鮮花,但人走后建筑空空如也; 還有洞庭秋風,屈原吟; 還有魏武帝和銅雀臺。 人生如流水的強烈感嘆貫穿在這一系列的想象中。 然后低回婉轉的意思,他回到現實,告別:“我唱白云里的愛與痛,你聞聲揮手,風吹月過海,勸仙飲。”一杯遠方的酒。” 你看,他想象月亮被風吹過,月亮里有仙人,他想勸仙人來一起喝酒。 想象到這里就結束了嗎? 又是一連串的飛躍,“為何不讓高耀憑借他的聰明才智,直上藍天,一掃浮云呢?” 等等。 相反,直到當時的情緒完全傾訴之前,想象才會停止。
如果將杜甫與他相比,這種獨特的想象方式就更加明顯。 與描繪山巒的崎嶇一樣,李和杜的作品卻截然不同。 乾元二年深秋,杜甫從欽州到成都途中寫下了一系列詩,描寫沿途的高山峻嶺:“山險路無蹤跡,是森林,空氣高,有數萬英尺的臺階可供國王攀登。” “南方。” 攀登木皮嶺,難判斷……遠離山體,萬石崩塌、崩塌。 “梁和蕭掛在一起。” 他的想象力從未離開過真實的風景低回婉轉的意思,將真實的危險展現在讀者面前。 而李白寫山:“妙仙山山勢險峻,能聞天籟之聲,霜崖明如海,如長扇海,海波洶涌,神秘莫測”。猿青舔嶺,險巖震動,驚恐萬狀,群峰高聳,群星掛巖。的幻想。 想到山峰扇浪,山似乎在動;想到山峰,扇浪,山似乎在動;想到山峰,扇浪,山似乎在移動;想到山峰,扇浪,山似乎在移動; 當你想到山的險峻,當你想到那恐怖的猿嘯、哨聲,恐怖的氣氛就出來了; 當你想到山的高度,當你想到山上掛著的星星。 山那么高。 這是米飯。 他向讀者展示了一種高度夸大的危險。 著名的《蜀道艱辛》、《夢游殷奶奶送別》,充滿想象力的變化,色彩繽紛,神奇瑰麗,更令人嘆為觀止。
想象飛翔在現實的境界,善于將現實反映得淋漓盡致; 想象力飛揚在幻想的境界,充滿浪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 在同樣的想象運用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實主義詩人和浪漫主義詩人想象方法的普遍差異。 同樣的浪漫主義詩人卻有不同的風格和想象。 李白的想象天上地下,千變萬化,卻又往往一脈相承。 一種想象引發另一種相連的想象,一個鏡頭引發另一個鏡頭。 李賀的想象也瞬息萬變,但往往一一出現出乎意料。 同樣宏偉,但與想象的方式不同。 可以說,李白奔放而有力的爆發性情感,是用天地間無拘無束的壯麗想象來表達和形象化的。
3.獨特的圖像描述技術
天鵝觸碰到了浩瀚的大海,海浪翻滾著。 ——季由恭《唐詩年譜》引張碧玉的話。
情感迸發,思緒萬千,只縈繞在詩人心中。 “思維帶來命運,所有的油漆都明亮:規則是空的,雕刻是看不見的。” ③要將刻在心里的形象變成文學形象,還需要大量的人物塑造。 在詩歌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創作風格的詩人不僅有不同的情感基調和表達方式,而且有不同的想象方式,也有不同的描繪形象的方式。
李白的詩歌描繪形象粗獷而富有表現力。 如果用國畫來比喻,李白的詩是寫意畫,杜甫是工筆畫。 李白詩的畫面中,常以三筆、二筆的形式,描繪云山、霧峰、霧水、千里之外的遠方。 在杜甫的畫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梯田上的青山和花亭。 甚至可以看到山間被蟲蛀的楓葉,以及漫步林間的蜂須上的花粉。 李白以寫意傳神,杜甫以工筆傳神。
杜甫詩詞對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令人驚嘆。 寫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濃濃的雨霧,如煙如紗,被“淹沒”、“潤澤”、“無聲”。 寫得太準確了,我一個字也改不了。 關于乘船游覽有這樣的記載:“石出聽楓葉,槳搖背則菊花開”。 船在石崖下行駛。 由于動作突然,所以稱為后指。 不仔細觀察、反復猜測,是寫不出來的。
李白則完全不同。 他只在大的地方畫了墨,描述了表情,其他的都被拋在了一邊。 他畫作中的形象往往是粗獷而有力的。 “項王實力強大,雙眸明亮如紫電。” 光是畫出項羽那雙閃閃發光的眼睛,就將項羽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至于外貌、身材、衣著、動作,都留給讀者想象。 馬毛交名馬,雕弓控弦聲。 鷹草白,狐兔肥鮮。 他們互相追趕,然后離開了城東田野,掃過周圍的田野,在鞍馬面前大聲吶喊。 這是一幅蔚為壯觀的秋季狩獵景象。 想象一下,用你自己的聯想豐富這個場景。 亦是“鞍馬喧鬧前”。 有些人可能會想到被獵殺的動物堆在地上和獵人的歡呼。 有些人想到的可能是獵人們剛剛跳下馬,手持雕弓歡呼,馬身上還掛著各種各樣的獵物。 其他人也可能會想起其他的畫面,甚至可能根據自己的經歷想象出獵人的各種表情和笑容。 李白只是勾勒出獵人們的英雄氣概和歡樂氣氛,但整個畫面卻“明朗有力,聲色欲動”,④牽動著讀者的想象、人物和場景,以其豐富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文字內容是在讀者的腦海中重新創建的。 李白的想象力跑得太快了。 太多的場景接二連三地出現,他根本無法一筆一劃地詳細描繪出來。 精美的雕刻會阻礙他情感的爆發性表達和想象力的飛翔。
李白寫自然風景時,并沒有像杜甫寫得那么準確。 “百鳥齊飛,孤云獨行,兩樣都看不厭,唯獨敬亭山。” 敬亭山是什么樣子? 不是他寫的。 想象一下吧! 悠閑而知足,似乎還有感情。 至于形狀和顏色,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來重新創造。 “天下最悲傷的地方,老老在亭子送客,春風識痛,不送青柳枝。” 姥姥亭長啥樣? 他也沒有寫。 但他抓住了折柳為送別的要義,用富有表現力的筆觸將春風和柳樹擬人化。 他把無限的情感賦予了春風柳最與離別的情感相關的東西,在情感的地方引發了無數的聯想。 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想象老勞亭告別的情景。 大幅的水墨畫和寫意畫般的圖像表現手法,和諧地表達了他爆發性的情感和變幻莫測的思鄉之情,塑造了他詩歌的獨特形象。 李白的崇拜者張弼在評價李白詩詞形象時說:“天鵝觸大海,波濤怒翻。” 它確實擊中了要害。
李白詩歌的獨特風格是不可復制的,但并不是唯一的。 正如我們歌頌松柏的挺拔、牡丹的嬌艷、水仙的淡雅、玫瑰的嬌艷一樣,我們歌頌中國詩歌的歷史。 優秀詩人的各種風格都歌頌花的美麗和“風格即人”。 一個作家的思想感情、審美理想、藝術素養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滲透到他的創作風格中:時代、階級、民族的各種因素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給作家的創作風格留下深刻或深刻的印象。其他。 淺標記。 李白的創作風格前后略有變化。 這與安史之亂前后不同時代的特點有關,也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有關。 然而,這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
1.劉勰:《文心雕龍·體行篇》。
2.《唐詩全集》卷261,《致李白》。
3.《全唐詩》卷847,《讀李白集》。
4.《昭梅展望》卷十二,第三十七條。
作者簡介:費振偉,出生于陜西省興平市南市鎮費家莊村,中國財經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財經作家協會理事、陜西省財經書畫家協會會員、現任興平市作家協會理事。 作品散見于都市財經報、咸陽日報、興平新聞、絲路財經文學等報刊及網絡平臺,部分散文作品曾獲獎。 出版《銀行新聞集》、《金融情》、《父子情書》等書籍。 2018年5月,我受邀參加第二屆全國賈平凹與中國當代文學學術研討會,我撰寫的論文《賈平凹走出商州》發表在本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