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04 10:15:00作者:佚名
這首詩據說是元稹為紀念已故妻子韋叢而寫的(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為紀念初戀情人崔鶯鶯而寫的)。 寓意:看過大海的人,不會對小溝渠、小河里的水感興趣。 除了巫山的彩云很漂亮之外,其他地方的云根本就沒有什么美感,甚至可以說不是云。 我從一朵又一朵的花經過,卻懶得看一眼。 一方面,這是因為我修行道法,摒棄世俗的雜念。 另一方面,是因為想念我那無與倫比、難忘的愛人。
“從前,大海難成水,除了巫山,別無云。” 這兩句詩語言奇幻,意境朦朧,堪稱愛情的經典語言。 后來因金庸武俠小說中多次提及而廣為人知。
按常理來說,能寫出如此名句的詩人應該是忠于愛情的,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 元稹的婚戀經歷是這樣的:21歲住在某寺廟時,認識了崔鶯鶯(不是《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而是元稹的初戀情人),也認識了崔鶯鶯。住在某座寺廟里。 當然,這個真正的崔鶯鶯就是《西廂記》里的崔鶯鶯。 《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原型)除卻巫山不是云的上一句,震驚得愛上了她,甚至絕食一周。 后來盈盈終于愛上了她,并且第一次愛上了她。 每天晚上都抱著她,一起生活了幾個月,治好了元稹的相思病。 當時,鶯鶯還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約會詩:“西廂月色下等候英語作文,迎風門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佳人”。來了。” 兩人發(fā)誓風流一段時間后,元稹成了一名求功成名的人,他到長安做了大官,漸漸忘記了盈盈。 24歲時,他愛上了太子弟弟衛(wèi)夏卿的小女兒衛(wèi)叢除卻巫山不是云的上一句,并娶她為妻。 遠大詩人在30歲時認識了薛濤,兩人自然產生了戀愛關系。 同年,韋叢病逝,時年27歲。兩年后,元稹將其妃安嫻貶于江陵。 36歲時,他與裴淑再婚,成為了千家萬戶的小姐。
這是一首紀念他已故妻子的歌曲。 元稹夫婦十分恩愛,相敬如賓,感情非常好(見元稹《哀情詩三首》)。 然而幸福只維持了七年,深愛的妻子就不幸離開了他。 元稹寫下這首詩,抒發(fā)無限悲痛之情。
前兩句是“從前海難為水,唯獨巫山非云”。 它由《孟子·心心篇》演變而來。 原句是“望海者難為水,游圣門者難”。 這句話有一個絕妙的比喻。 大海又深又寬,與其他地方的水相比就相形見絀了。 巫山有朝云峰,面臨長江,云氣蒸騰,云彩絢麗。 宋玉在《高唐賦》中描述:“其上有奇云,‘山兵’直上,忽變容貌,霎時間,變幻無窮。” 他認為,云是神女所化的,郁郁蔥蔥,如松波。 美麗如妃子,魅力萬千。 人們觀察到它之后,就不會再注意到其他地方的云了。 詩人用這兩句來比喻夫妻關系就像大海的水和巫山的云。 它是如此的美麗和真實,其深度、廣度和美麗是世間無與倫比的。 所以,除了他心愛的妻子之外,沒有其他女人可以讓他一往情深。 他的感情的真摯來自于他的內心,這是世間罕見的。 于是就有了第三句:“采下一朵花叢,懶洋洋地回頭看看。” 他走過那些“花”,卻懶得看它們,說明他對其他女人已經不再有任何執(zhí)著。 這種心境絕不是“走在萬花叢中,無葉粘身”的無拘無束的矯揉造作和虛偽,而是深愛的真摯和萬念俱灰的絕望。 為什么會這樣呢? 最后一句“一半注定為道,一半注定為王”,反映了詩人在妻子去世后的孤獨感。 元稹一生精研佛法,尊佛敬道。 “修道”也可以理解為行為??和知識的學習。 詩人深深思念妻子,無法逃避,于是轉向修行。 其實,無論是“半元修道”還是“半元為王”,都表達了詩人郁郁寡歡的心情,其憂郁之情是一致的。
這首詩意境深邃,抒情真實,情感強烈,文筆精彩。 前兩句話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句子。 “滄海”、“巫山”都有英雄的寓意,有悲壯的歌聲,有奔流江河之勢。 全詩自由多變,形成跌宕起伏的旋律。 就其意境而言,浪漫而不庸俗,宏偉而不浮華,悲壯而不深沉。
如今,這兩句話已經突破了哀悼的本義,表現出人們歷盡滄桑的感悟。
看看有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