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8 11:05:11作者:佚名
九月里,各所大學陸續開學。新入學的學生認識學校時,校訓是經常接觸到的內容。國內外的學校中,絕大多數都擁有自己獨有的校訓,它清晰地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學術風格。
學校的座右銘反映了這所高等學府的治學精神,也是教育培育人才的根本依據。最近,網易數讀對兩千四百五十四條大學校訓進行了數據收集和分析,結果顯示,在我國的大學校訓里,“品德”二字的使用次數排在最前面。
四詞八字最常見
最長校訓28個字
學校為了方便教育引導,會挑選一些關于品德修養的內容,制作成醒目的標志牌,掛在校園里容易被大家看到的地方,這就是校訓。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醒每一個人,并且促使大家去執行這些規定。通常情況下,校訓是老師和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共同信守的準則,也是大家應該具備的道德標準,同時代表了學校希望達到的精神境界。它集中體現了學校的教育宗旨、精神風貌和根本準則,也是學校教學風氣、學習氛圍和整體風貌的顯著特征,彰顯了大學文化內涵的精髓所在。總而言之,校訓就是學校的核心象征。正因如此,人們認為,校訓最能展現大學的辦學歷程和教育個性。
國內高校的校訓大多采用規整的對稱格式,其中“4詞8字”最為普遍。根據相關數據,采用這種結構的校訓的高校數量達到1836所。此外,還有其他字數的校訓,4字校訓有231所使用,9字校訓有89所使用,6字校訓也有86所采用。從字數多寡角度分析,鄭州大學校訓有28個字,是國內各高校中最為長的一句哈佛校訓,其內容為“明時風,達治體,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厲奮進,竭忠盡智,扶危邦,振貧民”;校訓最短的僅有2個字,全國共有13所大學采用,例如北京交通大學的校訓為“知行”,三峽大學的校訓為“求索”。
“德”字排第一
“學”“行”“求”列其后
校訓代表一所大學的核心追求和育人理念。有評論指出,“校訓是大學文化的重要象征,彰顯著對師生的關懷與期望”。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強調“成為良師,成為楷模”,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要求“堅持誠信,不做假賬”,中國農業大學的校訓體現“致力于解決民生難題,培養杰出人才”,這些表述雖然文字精練,但內涵豐富且意義深遠。
統計表明,在2454條學校訓詞里,“德”字的使用率最為突出,有8.7%的高校將“德”字納入校訓之中。緊隨其后,出現次數位列第二至第九的字依次是“學”“行”“求”“新”“篤”“厚”“博”“創”“實”。校訓總共運用了605個漢字,其中最為常見的校訓是“博學、厚德、篤行、求實、創新”。二百零八所高等院校選用了“博學”二字,一百三十六所高等院校選用了“厚德”二字,一百一十二所高等院校選用了“篤行”二字,此外,部分高校的校訓內容相似,出現了雷同情況,例如“學以致用”是北京聯合大學、南京工程學院等六所高等院校共同選用的校訓。
國內大學校訓通常強調規范行為和培養品德,那么海外大學校訓又注重哪些方面呢,劍橋大學的校訓主張這里是追求知識學習的最佳場所,哈佛大學的校訓提倡讓真理成為你的伙伴,斯坦福大學的校訓祝愿學術自由之風吹拂四方。
激勵前行
清華校訓最受歡迎
國內高校校訓是隨著近代教育的興起而出現的。
最早的校訓形成于二十世紀初。例如東吳大學,該校訓最初由美國監理公會于1901年確立,其含義為培養社會所需的優秀品格,后來調整為弘揚天地正氣,效法古今完人。清華大學則在一九一四年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理念作為其校訓。隨著中華民國建立,中國的高等教育逐漸興盛,眾多知名學府紛紛誕生,并形成了各自的著名校訓。
學校的訓導是其精神準則。卓越的訓導如同衡量標準,持續鞭策本校教職員工與離校學子奮勇前行。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訓導是“學做良師,行作楷模”,中國海洋大學的訓導為“包容萬象,追求高遠”。這些訓導,內涵豐富且易于傳誦。
某報業機構曾遍及全國發起一項關于“最受推崇的十大學府箴言”的民調,統計表明,清華大學的校訓“剛毅堅卓,容載萬物”憑借五成四的最高票數,位列民眾最鐘愛的學府格言首位。這所高等學府的座右銘出自梁啟超先生的演說。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發表講話,引用“宇宙運行剛健有力,君子應效法天道剛毅堅卓”以及“大地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效法大地寬厚載物”,以此勉勵清華學子立志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力量。依照張岱年哲學家的說明,“自強不息”涉及政治層面時,意味著面對外來侵犯絕不退讓,對于不良勢力絕不讓步,涉及個人層面時,則注重個人品格的獨立,意志不容動搖。
北京交通大學的校訓“知行”,最初出現在1923年該校畢業生的紀念冊中。那個時期,學校的校徽和校旗上都印有“知行”這兩個字。有學術研究指出,北交大校訓“知行”的形成,與孫中山的知行學說有著密切關系。孫中山的知行學說,對時任交通部總長且兼任交通大學校長的葉恭綽產生了深刻影響。1921年9月10日,葉恭綽于交通大學京校開學儀式上發表演說,詳細介紹了其教育思想。長期以來,對“認識”與“實踐”的探討,始終伴隨著北京交通大學的發展歷程。
現在留學之路,高校領導在迎接新生時,經常會提及學校的校訓。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將“崇德尚能、經世濟民”作為其校訓。在研究生入學典禮上,校領導的發言中特別提到,“崇德”這個概念源自《論語》,其中一句是“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同時哈佛校訓,校領導也鼓勵大學生們努力成為能夠“經世濟民”的學者。
相關鏈接
哈佛墻上真有所謂的校訓嗎?
有關哈佛大學的座右銘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哈佛大學官方在其官方網站上明確指出,這些所謂的座右銘都是不實的,在哈佛的墻壁上根本不存在這些標語,而且強調這些所謂的座右銘完全是虛構的。
很多人對網絡流傳的所謂哈佛校訓并不生疏,里面提到“當下懈怠,未來將多夢;而眼下勤勉,未來可圓夢……”以及“成功并非唾手可得,它源于周全的自我約束和不懈的堅持……”。但這些話語實為好事者編造的仿冒勵志標語,誤導了不少人,真正的哈佛校訓應當是——“要結交柏拉圖,要結交亞里士多德,更要結交真理。”
有人冒用哈佛的名義傳播奮斗格言,僅激發了大眾對成功的渴望,卻沒教他們怎樣樹立目標。換句話說,只喊出了"要拼命前進",卻沒說明該往何處走。這就是近年來"成功勵志說"之所以盛極而衰又備受批評的癥結。而哈佛的真校訓注重的是"如何選擇方向"以及"選擇哪條方向",這是它與虛假標語的核心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