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8 11:03:06作者:佚名
今年高考,情況十分意外。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竟然比去年減少了7萬人,這是八年來的首次下降。
可是,這一年考生的出生人口仍在上漲,三年前高中生入學數量同比上升了42.59萬,也就是說提前放棄高考的孩子估算足足增加了50萬之多 。
一組更具沖擊力的數據是,2025年考研人數暴跌50萬,降幅高達11.4%,今年很有可能首次被國考報名人數超過。
高考,考研,考公,海歸等等,種種跡象顯示,拐點就要到來,意外之事連續發生。而這些賽道,過去一直被看作是中產階層雞娃的終點,是自帶光環的目標 。
時代變了,雞娃即將崩潰?
記得哈佛女孩劉亦婷嗎?
這是一代中國孩子的噩夢,是上千萬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堪稱初代雞娃榜樣。
很多80后體驗過劉爸劉媽傳授的絕招,那就是“捏冰”訓練,要手握一塊冰,堅持十五分鐘。很多90后也體驗過劉爸劉媽傳授的這一絕招。《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的銷量,甚至超過了《哈利波特》。
但“天才少女”劉亦婷,最后怎樣了呢?答案是,泯然眾人矣。
畢業后,她曾在波士頓咨詢工作,也曾在百事工作,還曾在一家對沖基金工作,然而這些工作經歷都未產生太大影響,后來她合伙開公司,最終也以慘淡的結局收場。
不過,歸于平凡的人生,其實已經很理想了。
根據耶魯大學教授的研究,雞娃能達到的最好效果,就是成為一名“精英”,其賺錢超過普通中產,每天忙于工作,為一份薪水而奔波 。
而如今,這樣的邊際收益處于不斷遞減的狀態。2025年出現了最新變化,許多孩子歷經千辛萬苦完成碩士、博士學業哈佛女孩劉亦婷現狀,成為名校海歸,卻遭遇“就業難”的困境,高薪行業也持續崩塌 。
金融業出現了降薪情況,互聯網大廠的紅利逐漸消退,風投也變得愈發謹慎了……而海歸,更是被蒙上了一層有色濾鏡。
曾幾何時,“雞娃定律”是這樣的:
考上好初中,就能考好高中,就能考好大學,就能找好工作。
但如今哈佛女孩劉亦婷現狀,碩博畢業生找工作的難度比本科畢業生更大,本科生的就業情況甚至比不上專科生。許多家長早就已經“情緒崩潰”。智聯招聘于2024年5月發布的一份《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表明,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為56.6%,比碩博畢業生的就業率高出12.2個百分點。在碩博畢業生當中,只有雙一流高校的就業情況稍好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碩博畢業生獲得offer的比率僅為33.2% 。
麥可思的研究報告表明,2024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6199元。專業比較好的高職生,畢業半年后也能夠達到差不多這樣的收入水準 。
為什么會出現鄭州鐵道技術學院推出“本升專”的新聞呢,原因在于很多普通本科生的就業情況,其就業水平還比不上專科 。
培養一名本科生起碼需要15萬到20萬,西南財經大學有一項調查表明,存款超過20萬的家庭所占比例僅在20%左右 。
投入多回饋少,性價比越來越低了。
雞娃出海的家長們,開始放下執念了,相較于高考、考研這類常規路徑 。
在當下的求職場上,海歸遭遇被拒的情況,這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就有消息傳出,某汽車大廠會對港碩畢業生采取“泡池子”的做法,其會將畢業生的簡歷照單全收,并且相關測評以及面試也會照常開展,然而卻幾乎不會給畢業生發放offer 。
2024年,從帝都起始,多省市開展公務員選調工作,這些工作逐漸對留學生加以限制,甚至“拒絕”留學生。
廣東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2025年度“選調優秀大學畢業生”的高校范圍內,往年可報考的“國(境)外知名高校”名單全都不見了,這其中包含哈佛、劍橋、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在考公大省山東,2025年度定向選調的范圍取消了海外高校,常規選調的范圍同樣取消了海外高校,這等于向留學生關上了一扇門……
更為致命的是,留學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海歸的薪酬卻越來越低。
發布的《2023 - 2024年美國高等教育學費報告》表明,其中涵蓋公立和私立大學,全日制本科生所需學費及其他費用急劇上漲,全日制研究生所需學費及其他費用同樣急劇上漲。哪怕是公立學校,每年總費用也在2萬美金以上,換算成人民幣超過14萬 。
獵聘報告表明,在2020年的時候,海外留學人才的實際平均年薪是26.82萬元,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4.41萬元,而在2023年上半年,其實際平均年薪為20.45萬元。
對于想走海歸路線的家庭來說,已經不得不慎重考慮性價比了。
至于藝考這種更為小眾的賽道,近年來也是事故頻發。不久前,演員王星有被騙去緬甸的經歷,由此能夠看出普通小演員的生存狀態,而明星只是處于金字塔尖的少數群體 。
張頌文曾經講過,中國有不少演員一天要工作18個小時,拍戲4個月的收入僅有幾千元,甚至一整年可能也就只有這幾千元的收入 。
更不用說還有無數“資源咖”不走尋常路,擠占普通演員的位置。
從客觀發展趨勢來講,未來上大學這件事,會變得越發容易。也就是說,大學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將會持續降低。
這幾年,中國高考錄取新生數量都超過1000萬 ,2024年新生兒數量僅為954萬 ,未來人人都有機會讀大學 ,與此同時 ,中國大學的本科 、碩博也都在擴大招生規模 。
2005年的時候,全國本科招生數為230萬,如今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450萬。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意見》發布,其中提及了一項關鍵內容:
新建1000所以上優質普通高中,進行改擴建,重點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加快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比例,按學生規模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且向農村學校等傾斜 。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人大代表陳眾議提出建議,應盡早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還要化解“內卷”現象,把教師和學生從不必要的考評以及惡性競爭中解救出來 。
家長們最為憂慮的“普職分流”終于迎來了轉折點,往后上高中變得越發容易。畢竟,對孩子們而言,中考決定終身還為時尚早。
新生兒數量減少,教育資源變得越來越充裕,這時人們會更愿意依據孩子的稟賦以及家庭的需要來規劃求學和職業,如此一來,雞娃的時代自然就過去了。
這一點,發達國家已經給了我們參考。
以鄰居日本為例,在90年代之前,說到教育內卷,日本若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當時,日本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這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只要能夠畢業于名牌大學,那就意味著能獲得高薪厚職,買車買房也不再是夢想。
于是,日本的家長們不遺余力地雞娃,“四當五落”成了流行的口號,意思是睡4個小時就能考上好大學,睡5個小時就會落榜 。
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企業開始大規模裁員,學歷貶值由此拉開序幕留學之路,1995年至2000年,日本大學生的就業率從80%驟降至55%,家長們的雞娃夢也徹底碎了。
漸漸地,日本著手開展“寬松教育”的改革舉措,其縮減了上課的時長,取消了快慢班的設置,并且不允許公布學生的成績以及排名……
如今,日本的競爭沒那么激烈了,最新一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了98% 。
當“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情況漸漸遠去,人們會冷靜下來,會認識到雞娃的作用實際上非常有限。美國學者凱瑟琳·佩奇·哈登在《基因彩票》一書中提出,我們出生時的遺傳基因如同抽到了一張彩票,“它能決定,對于我們在社會中想要的幾乎一切,誰會得到更多,誰會得到更少”。雞娃,本來就沒太大意義。
人少了也就不卷了,雞娃現象終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資料:
外灘教育,對39所985高校畢業生數據進行了剖析,除了存在“就業難”的情況,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動態 。
智谷趨勢:太突然,多省市選調開始“拒絕”留學生,什么信號?
李砍柴提出疑問,學歷貶值的情況下,瘋狂“雞娃”是否還有意義,日本以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 。
胡錫進:中國城市里畸形的“雞娃”時代應該結束了
視覺志:第一代雞娃現狀曝光:雞了25年,還是歸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