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7 09:11:50作者:佚名
復旦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于日前共同躋身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行列。這兩所高校同斯坦福大學的平臺達成了合作協議,同意提供以中文或英文授課的課程,并在經過審核后發布。這些網絡課程的有效期限由學校自主設定,若獲得積極評價則可繼續開設,倘若收到負面評價貝語網校,亦可決定提前終止。該中文課程報名人數若突破一萬,就會在七天之內免費制作課程字幕,并且還可能配備英文語音軌道。
MOOC今年大規模進入亞洲
十年前出現的網絡公開課,主要是大學推動的教育資源共享,而MOOC的興起,則更多得益于風險投資的推動力,一位大學校長透露說,網絡公開課以往一直是公益性質,許多風險投資機構在這類項目上投入了大量資本,但始終未能尋獲合適的盈利途徑,因此其受歡迎程度持續走低這回線上課程好像發現了些賺錢的門路,部分高校開始認可由此獲取的學分,或許會變成網站盈利的一個方法。
這個慕課的問世是在2011年秋季,斯坦福大學提供了三門大規模、無費用、網絡實時的計算機學科課程,每門課程都吸引了十萬名注冊學員。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人工智能基礎”,其注冊人數達到了十六萬。
這幾門課程的講授者得到啟發哈佛大學的公開課,開始各自成立新的教學機構。其中,教授“人工智能導論”的塞巴斯蒂恩·斯朗創立了一家;其余兩位也分別創辦了各自的營利性組織。這兩家新興機構獲得了大量投資。現階段,全球已有81所高校或相關單位成為聯盟成員,共同使用386門課程,注冊學員數量超過400萬,使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在線課程合作網絡。二零一一年十二月,網絡公開課的開創者麻省理工著手實施了MITx計劃,其后又憑借該計劃與哈佛大學聯手創立了edX平臺這個項目,不過edX屬于非盈利性質的組織。
MOOC今年在亞洲迅速普及。4月,香港科技大學加入該平臺,開設了首門課程,主題為“科學、技術與社會在中國”。5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也加入了edX平臺。香港中文大學計劃于9月在該平臺推出一門課程,內容涉及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此同時,日本的東京大學將在9月發布自己的公開課,名為“宇宙的演變”,并在10月增設“和平與沖突”課程。
中國高校加入MOOC心態不一
中國高校參與MOOC的態度不盡相同。清華與北大挑選了edX作為合作方,該機構對合作院校有嚴苛標準,通常只選擇區域頂尖學府。考慮到edX多數課程在國內難以訪問,這兩所大學更注重將課程上傳至網絡,供全球學習者選用。
挑選的合作伙伴必須是每年最新公布的全球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前5%的機構,這些機構需要按照合作約定,承擔對復旦教師的教學指導工作,確保課程滿足網絡開放課程的上傳規范和教學規范,例如哈佛大學的公開課,授課教師每周需要三次登錄網絡平臺,并針對學習者提出或探討的議題進行回應。
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之所以決定參與慕課項目,目的是讓學子們接觸更卓越的教育內容,并且借此機會增強教學隊伍的整體水平。復旦大學某位主管教學副校長陸昉教授表示,眾多教師已經適應了舊有的授課模式,竭力向學生傳授知識,不過,網絡上有許多課程可供學生自主學習,因此不必再占用課堂時間進行講解。將來,課堂教學將轉變為學生掌握知識后與教師探討、互動和探究。眼下,眾多教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了。
如今在復旦大學,選到心儀課程全憑運氣;在上海交通大學,選到心儀課程需要爭分奪秒。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導致課堂規模不斷擴大,而優質高等教育的標準卻是課堂規模持續縮小,事實上三十人一個教室就已經讓人感到擁擠,最好能將人數限制在二十人左右,這樣學生才有更多機會參與討論,這才是大學學習的正確途徑。兩校合并之后,都期望能分享部分優質課程資源,供更多學子選擇,其他教師則應加強組織學生互動環節,密切留意學員學習進展,同時務必提升自身教學水平,以便未來也能成為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MOOC沖擊下,高校的淘汰將成為可能
網絡公開課演變為MOOC,每一次轉型都源于技術推動,中國高校這次迅速行動,是避免再度錯失高等教育發展的良機,陸昉教授向記者闡述了這個觀點。
某些看法指出,伴隨慕課的興起,未來將有眾多教學水平不高的學校被迫停辦,僅剩頂尖學府得以留存。這些頂尖學府,或為傳統觀念里的名校,抑或是純粹的在線教育資源運營者。有消息稱,海外部分企業現正商議招聘環節是否認可網絡教育三大平臺的結業憑證,此舉勢必給高校帶來嚴峻挑戰,倘若今后求職者僅憑網課資質即可獲得職位,那么學術機構的設置價值何在?
MOOC面世之前,網絡上的線上課程一直備受外界關注,但高校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原因在于這些課程內容多為在線閱讀、書面問答和教學視頻的簡單組合,缺乏系統性,難以與實體課堂的體驗相媲美,即便是那些知名的網上公開課,也無法在大學看來構成對頂尖學府地位的實質性挑戰。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某組織實施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百分之三十的大學在讀生至少選修過一門網絡課程,不過參與調查的多數學生覺得收獲甚微,如今MOOC的運營方幾乎都與世界頂尖學府建立了合作關系,授課教師每周也必須在網絡平臺上與學生進行規定時長的互動。通過支付一定費用完成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得到這些平臺授予的課程憑證,并且部分課程的學分還會被一些高校所認可。
利用網絡課程,你能夠與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同步進行學習,你既可以向授課教師在論壇中提問交流,也能夠和同學們即時互動交流,每完成一節課的學習都會有相應的自我檢測環節,公司總裁吳先生日前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如此介紹,他提到自己先前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教職的同事開設了這門課程,在遠程輔導過程中,當有學生提出疑問時,他起身去沖了一杯咖啡,計劃稍后回來解答這位學員的問題這僅僅是一分鐘,他就看到來自全球各地許多學生已經為那個提問的人提供了解答,并且討論得非常激烈,他只是眾多參與者中的一個。“這不正是我們一直期盼的研討課的樣子嗎?”
今年三月,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離任之際曾指出,需要重視高校的教學水準,由于部分北大學生出于個人愛好或對校內課程不適應,因而轉向了MOOC平臺上的斯坦福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進行學習倘若無法研發數量充足且質量上乘的學科體系,那么即便北京大學的教學成果向全民及全球開放,也恐怕屆時燕園內的學子,接受的是牛津、耶魯的教材,獲取的是海外學術機構的學歷證明。
實習生 楊白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