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0 09:06:09作者:佚名
寧都縣地處江西省東南部,屬于贛州市北部區域,總面積達到4053平方公里。該縣下轄23個鄉鎮,2個街道,299個行政村和47個居委會,總人口約為83.5萬。寧都縣享有諸多美稱,包括“客家祖地”、“文鄉詩國”、“蘇區搖籃”以及“贛南糧倉”。1972年12月,鄧小平曾親臨寧都縣考察,并對此地表示高度贊賞,他指出:“這里真是個好地方!”
寧都是千年客家古邑。寧都縣始建于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即公元236年,西晉太康元年時被命名為寧都,至今已有1788年的歷史。這里曾是中原先民向南方遷徙的早期定居點和中轉站寧都四中,也是贛閩粵客家民系的重要起源地。客家儺戲等十余種民俗文化被收錄進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該地仍完好保存著田埠東龍、大沽暘霽、黃陂楊依等一批擁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因此榮獲“江西十大文化古縣”的稱號。
寧都地方是贛南文化教育中心。當地歷來重視文化教育,從唐朝到清朝,全縣一共選拔出132名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當中有兩位狀元、一名探花,這個數量在贛南地區是最高的。清朝初期建立的易堂學館是“三山學派”的核心機構,“易堂九子”的聲名傳遍全國。從近代開始,寧都一直重視教育和學校發展,高考表現一度取得贛州市十年連續第一的佳績,造就了能通過肉眼觀測發現新星的科學家段元星、研究微生物的專家管軼、中國科學院的學者李蓬等杰出人才。
寧都曾是紅色蘇區的發源地。寧都曾是中央蘇區早期政治軍事活動的核心地帶寧都四中,是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反“圍剿”戰役的指揮樞紐、主要作戰區域、穩固的后方基地。這里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寧都起義”,出現了“鐵流后衛”的紅五軍團,組建了“紅軍里最年輕”的少共國際師。蘇區年代,本縣總計五萬六千名民眾加入紅軍,二十余萬人次參與支援戰爭,能夠查明的犧牲者超過一萬六千名,寧都縣出過十三位開國將軍。
寧都地方生態條件優越。當地梅江水流經贛江區域,為該流域中面積寬廣、路徑綿長、水源豐沛的第一大支流。此區域植被覆蓋程度高達百分之七十二點三。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呈現典型的丹霞構造景觀,以山峰高峻、巖石奇特、洞穴深邃、水景優美而聞名遐邇,目前正積極創建國家級五A級旅游目的地。硫鐵礦儲藏量與開采潛力在華東地區最為突出,鋰輝礦位列全國主要礦產地的前三位,鈾礦資源、稀土礦產以及地熱能源等均相當豐富且集中分布,當地不僅擁有自然風光的優美秀麗,同時也具備經濟資源的深厚積累。
寧都是新興的產業重鎮。多條鐵路和高速公路在此匯聚,包括興泉鐵路、寧定高速、廣吉高速、興贛高速。該縣的公路總長度和高速公路總長度都在全省名列前茅,是國家級的交通建設試點區域。新能源產業以及相關電池制造、電子信息、輕紡服飾、食品加工(客家預制菜)等關鍵行業已經形成相當基礎留學之路,設施農業、寧都黃雞、贛南臍橙等特色農產品在全省范圍內處于領先位置,糧食年收獲量達到八億斤,成功獲得創建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縣的資格。水利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自然資源部門長期以來對寧都給予深度幫扶,全縣整體經濟與社會進步不斷展現出積極向上的勢頭,黨的作風、政府作風以及民眾風貌都發生了顯著改善。
寧都是投資興業福地。寧都區域振興、中部發展、西部開發、建設大灣區前沿陣地、扶持贛州老區經濟進步、深化贛贛協作等多項關鍵舉措在寧都集中實施,惠及企業的信貸業務簡化流程、民意響應加速機制、單一行業許可制度、縣域鄉村聯合辦公等改革在寧都全面推行,推行“共享司法平臺”“六項配套服務”等改革方案,著力塑造“高效便捷”服務品牌,支持企業安心投資、順利運營、穩健成長。
群山環繞之中,寧都縣宛如一條玉帶般橫貫。眼下,該縣正致力于打造新型工業強縣、現代農業發達縣、綠色生態秀美縣、文化教育領先縣、商貿旅游繁榮縣,在工業發展、城市提質、文旅融合、改革創新、鄉村振興、美麗城鄉建設、民生改善、黨建提效八個領域積極進取,循著高質量的發展道路穩步前行。2024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6.07億元,增長了6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提升了0.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7.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8.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7.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938元,分別增長了4.9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