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8 21:13:53作者:佚名
南懷瑾先生有言,了解他人無需窮究到底,否則容易招致怨恨;認識他人不必言辭過于盡致你真是對我好,話說得太滿便難以交到朋友。然而,識人卻必須深入,否則滿腔赤誠,最終可能被他人辜負。
人的內心深不可測,有些人外表熱情洋溢,內心卻冷漠無情;有些人看起來言語不多,實際上卻情深義重。如果分不清誰是真心誰假意,那么很容易徒勞地增加憂愁,甚至可能因此犯錯損害自己。
如何才能撥開表象,看清一個人的本質?
人們談論他失意時的神情,人們議論他對待窮苦人的方式,人們評價他履行諾言的作為。
要我說:看清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對他好。
不必藏著掖著你的善意,這份真心,恰恰是照見人性的最好鏡子。
01
[]
那時公司剛有起色,兩個核心設計師同時出了狀況。
第一位設計師小吳,家中親屬突然遭遇重大疾病,需要立即籌集高額的手術費用。老李得知情況后,不僅主動借出了他半年的薪水,還個人出資填補了剩余的缺口,為了讓他沒有經濟上的顧慮,特意表示“等公司資金到位了再逐步償還”。
沒過多久,老李就得知客戶那里傳出了小吳的牢騷,他指責老李企圖強迫他工作,認為這點報酬連塞牙縫都不夠,甚至暗中把公司的關鍵項目資料泄露給了對手,隨后立刻跳槽去了那家公司,老李為此感到心寒,不過他只把這當作一次花錢換來的教訓,從此以后就不再與小吳有任何往來。
另有一位設計師徐先生,在任務關鍵階段急發闌尾炎病癥,手術住院后,工作進展面臨延誤風險。李經理并未讓徐先生擔憂,親自帶領團隊加點加班推進任務,并且每日抽空前往醫院送上熱湯,同時代為辦理住院相關事宜。
小徐從醫院回家后,一句問候也沒說,只是埋頭把丟下的活兒做了個遍,并且主動表示“往后項目加班時我多擔待些,把耽擱的時長趕回來”。接著公司遭遇了財務上的窘境,小徐不僅自告奮勇減少薪水,還約上自己的同僚一起出力,總算幫助公司挺過了難關。現在小徐已經成了公司的合伙人,私下里和那個人也能推心置腹地談事。
同樣的善意,不同的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回應。
正直的人,會視你的恩惠為“心中慰藉”,即便一時無法報答,也會銘記在心,等待時機以行動來補償;不端的人,會視你的恩惠為“應得之常”,不僅不會感激,反而會揣度你“另有企圖”,甚至可能反過來損害你。
這好比是檢驗人性的標尺,你給予友善,對方的回應,就能看出他本來的面目,貪婪之徒會顯露出私心,懂得感恩的人會表露真情。
作家李娟曾在文章里寫過她母親的經歷。
母親早年在牧場經營一家小店鋪,期間接待了一名前來求職的青年,由于他無處安頓,母親便允許他在店鋪的偏房棲身,提供飲食住宿,并收取少量補償。
年輕人起初工作很努力,但漸漸地變得非常懶惰,不僅不協助經營店鋪,還時常悄悄拿走小賣部的食品和消耗品,有時候母親不在家進貨期間,還擅自給老顧客降價,把省下來的錢偷偷放進自己的錢袋里。
母親察覺到后,并未與他爭執,而是編造借口要求他離開。之后得知那個年輕人更換過許多職業,每次離職的原因都是“貪圖小利”。母親不禁嘆息:先前對他友善,并非有所圖謀,純粹是希望給予援助,然而恰恰是這份善意,讓她看清楚了此人不可信賴的本質。
世間絕無無回報的溫情,你待他人友善,或許能贏得一段彌足珍貴的情誼,也可能識破一個不堪交往的對象,不論結局如何,都算有所得。
02
網友小夏剛入職場時,曾遇到過一個 “看似投緣” 的同事。
她們倆同時加入公司,由于有共同的愛好,彼此很快就熟悉起來,成了朋友。那位同事提到自己租的房子離公司很遠,小夏就提出讓她每天和自己一起上下班,可以同車。當同事在制定方案時遇到困難沒有頭緒,小夏就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幫她查找相關資料,并且重新梳理了方案的框架。不僅如此,同事家里遇到急事需要請假時,小夏還主動接手了她的工作任務。
小夏逐漸察覺到異常情況:同事情愿不提燃油費分攤的事,反而認為幫忙搭載是理所當然;她修改的方案,對方很快就拿去邀功,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夏因病請假一日,委托同事情緒項目進展,對方卻遺忘此事,造成項目失誤,還向領導誣稱是小夏交代不明。
小夏某次遇到家中有突發狀況,不得不提早離開工作崗位,她便向一位共事者請求代為處理剩余工作,不料對方毫不客氣地回應道 "我有什么理由要幫你,個人的事情應當獨立承擔",這讓小夏瞬間意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她一直以來毫無保留的付出,在他人看來竟毫無價值,只被當作是理所當然的期待。
自那以后,小夏不再主動親近同事,逐漸與她斷了聯系。盡管初期感到些許不自在,小夏卻表示:“果斷結束無謂的關系后,反而感到釋然——不必再為不值得的人耗費心力,確實令人欣慰。”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晚年也曾遇到過類似的事。
他曾經暫居在燕園的宿舍中,隔壁住著一位新婚不久的伴侶,季老秉持著“左右鄰居應當彼此關照”的信念,時常將自家做好的水果和點心分享給他們,對方遇到突發狀況需要外出時,他也樂意幫忙看管住處。
他們起初向那對夫婦索取些許油鹽醬醋,卻從未歸還,隨后又借走季老收藏的書籍,歸還時書籍要么缺少部分頁碼,要么布滿污點,甚至有一次,那對夫婦企圖將自家廢棄物品堆放在季老陽臺,在遭到拒絕后,便四處散播季老吝嗇、自視甚高的謠言
季老聽完,就沒有再辯解,從此不再主動與他們接觸,陽臺的門也很少打開。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季老說:“善良并不是沒有原則的,如果對方把你的好當作欺負你的借口,那么這份善意,不如收回,留給真正值得的人。”
和善絕非輕易被欺負的對象,而是檢驗品格的標準,它能夠分辨出他人是懂得知恩圖報之輩,還是無盡索取之徒。
與人交往,我們能夠真誠給予起步網校,卻不能無底線地透支自身。若察覺到對方不配得上我們的好意,需立刻抽身,以免一段不合適的關系,影響我們的情緒,磨滅我們的情誼。
03
陳寅恪先生是位歷史學家,他早年執教于清華大學,期間特別垂青學生吳宓。
吳宓剛到學校工作不久,在學問上還不為人所知,陳寅恪常常和他交流學術上的事情,并且把自己的研究資料送給他看,在吳宓撰寫《紅樓夢新談》期間,還幫他修改文章、給出意見。
后來,由于學術見解相異,吳宓在暗地里貶低陳寅恪,指責他的研究“虛無縹緲,刻意堆砌”,并且當著學生的面質疑陳寅恪的見解,隨意截取他的論述,歪曲他的學術思想。
陳寅恪得知此事后,并未與他發生爭執,而是從此不再與他交流學問,也不再提供自己的研究心得。旁人詢問他緣由,陳寅恪解釋道:“我對他友善,是出于愛才之心,也包含師生之情分。然而他的行為,讓我看透了他的心胸狹小——與這樣的人,沒有必要建立深厚關系。”
而作家沈從文,早年北漂時,曾得到過徐志摩的幫助。
那個時期沈從文生活窘迫,連住處費用都難以負擔,文稿也鮮少獲得刊登機會。徐志摩得知情況后,不僅為他引薦了出版社編輯,還在個人撰寫的文章中推介他的文章,還時常設宴款待他,并悄悄遞給他一些現金。
沈從文始終不忘這份情誼,等到他聲名鵲起,每逢有人提及徐志摩,他總會說道:“若非志摩先生,便沒有我沈從文的如今。” 徐志摩離世之后,沈從文特意創作了《記徐志摩》一文,字句間無不流露出感激之情;即便到了晚年,他還時常向門生講述徐志摩的扶持,叮囑他們“應當銘記他人的恩惠,更要懂得將這份恩惠傳遞下去”。
馬云表示 阿里巴巴不會去改變任何人,他們只尋找合適的人選——那些擁有相同價值觀,并且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值得與他們共同前行的人。
人際互動本質上也是一種挑選過程,并非所有對你友善的人都會以同樣方式回應,并非所有你重視的聯結都能維持永久。
值得深交之人,絕不會辜負你的好意,你對他真誠相待,他便對你肝膽相照;你給予他援手,他便銘記在心,永志不忘。正如《詩經》所云,以木瓜相贈,則以美玉回報,這種彼此珍視的情感,才是維系情誼長久的基石。
常言道:待人以誠,方為高明的為人處世方式;施以善意,乃是精準判斷他人品格的有效途徑。
與人交往,無需絞盡腦汁去猜測對方想法,也不必時刻警惕去驗證他人誠意。
可以毫無保留地對他施以關愛:看他是否視你的情誼如至寶,還是視之如敝屣;看他能否知恩圖報,還是只懂得一味索取。
這份好意,能夠幫你淘汰那些不合適的人選,也能幫你吸引到真正值得交往的伙伴你真是對我好,畢竟,那些能夠記住你的優點并且加以回報的人,才是能夠與你長久相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