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5 20:13:10作者:佚名
4月15日發(fā)布的《中共南京大學委員會關于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里,南大方面說明,對于《南京大學“十四五”規(guī)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的制定,學校在推進整體發(fā)展和學科布局時,已經(jīng)不再將國際排名當作核心衡量標準了。
早先,南京大學是國內(nèi)率先采用SCI這一外部評價體系的高校,現(xiàn)在,該校也成為首個表達出希望擺脫高校排名惡性競爭的高校。隨著全球大學排名不斷受到質(zhì)疑,南京大學的這一決定無疑是一個積極的先例。
國際排名為何不再受推崇
20世紀以來留學熱潮催生了世界大學排名,該排名隨著聲望日益增長,對國內(nèi)高校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當前國際上知名的大學評估體系有四種,包括英國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英國的QS世界大學排名,美國的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以及中國的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這些世界大學排名在很多方面展現(xiàn)了其正面效用。對于高校提高自身發(fā)展水平而言,國際排名是一個直接的參照標準。排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科建設、科研水平、教學質(zhì)量等方面的成效,進而為高校制定有目的的改進方案提供依據(jù)。此外,排名在爭取辦學資源、吸引優(yōu)秀人才等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排名也是高校開展品牌建設和招生推廣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大學排名的實質(zhì),是高校用來審視、改進自身的標尺,同時也是有助于提高學校知名度、爭取教育支持的途徑。
對大眾特別是學子來說,世界排名能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學習機會,對企業(yè)招募人才時,這個排名也是關鍵的參考依據(jù)。
然而,在“名次”這項競技的運作方式中,當下我們已目睹,國際排名引發(fā)的種種反?,F(xiàn)象、混亂狀況已然完全顯現(xiàn)。癥結(jié)何在?
指標體系差異大,難以反映真實水平
當今眾多權(quán)威的世界級排行榜,其衡量尺度不盡相同,所以無法完整、確實地衡量高等學府的真正實力。
例如,QS世界大學排名里,“學術聲譽”這一項的比重非常重,達到了40%。軟科排名比較在意學校里老師的科研成就,比如有沒有得過諾貝爾獎或者菲爾茲獎的老師。泰晤排名的評估標準里,教學、研究和論文引用這三項是最重要的,每一項都占30%的比重。美國綜合大學排名的重要衡量標準里,聲望占最大比重,具體由全球?qū)W術聲望和區(qū)域?qū)W術聲望兩部分組成,各占25%的比重。
圖注:U.S.News排名指標
圖注:軟科排名評價指標
這些衡量標準彼此不同,促使大學在宣傳時更注重那些能體現(xiàn)自身更優(yōu)水平的個別項目,由此造成排名結(jié)果無法真實展現(xiàn)學校的整體水平。
某些評價標準引起公眾詬病
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對外開放水平,這個標準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排名榜單的評估標準里,同時,這也是社會民眾經(jīng)常提出疑問的一個衡量維度。
長久以來,關于“仰慕外邦”、“享有特權(quán)”之類的說法持續(xù)不斷,然而此類狀況即便常受詰問,卻始終未見好轉(zhuǎn),根本原因在于出國留學人數(shù)會左右高校的全球聲譽。再者,比起那些與學術研究成就更為緊密相連的衡量標準,留學生數(shù)量這個參數(shù)反而更容易被人為操控和實現(xiàn)。因此,大學投入巨額資金招收海外學子,并且給予他們比本地學生更優(yōu)越的條件,這就顯得很自然了。
要阻止這種情況出現(xiàn),不再讓中國學子承受精神壓力,就必須對那些偏重留學生比重的世界排名表達拒絕態(tài)度。
造假買榜,國際排名已經(jīng)“爛”了
為了爭奪排名中的有利位置,部分高校不惜動用金錢購買排名結(jié)果,偽造相關數(shù)據(jù),這些違規(guī)舉動削弱了國際評估體系的公信力,同時也玷污了高校自身的形象。舉例來說,今年三月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曾遭到指控南京大學排名,指其向U.S.News提交了不真實的資料。但是,這種欺騙手段對于改善學校的實際教育水平究竟有什么正面作用呢?
本末倒置,丟失辦學育人初衷
在排行榜這個標尺的影響下,大學在各項發(fā)展藍圖制定上顯得急功近利且目標不清。排名結(jié)果與資源投放直接關聯(lián),又以排名作為學科建設的依據(jù),因此造成學科發(fā)展差距懸殊。
提升名次的過程耗費了許多資源,包括時間與財富,導致專注科研和教學的工作受到忽視??释麧撔难芯康娜?,也難以抵擋唯利是圖的風氣影響,導致偽造成果、違反學術規(guī)范的情況頻發(fā)。
同樣受損的,還有高等學府的教學水準。依據(jù)排名南京大學排名,我們無從判斷教師授課效果起步網(wǎng)校,學生掌握程度,關乎機構(gòu)教育水準的關鍵點被忽略了。
拒絕排名,解綁之后向何處去
南京大學對國際排名的拒絕,是一個好的開始。
摒棄名次,核心在于不再盲目跟從單一標準,而是重新關注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據(jù)《南京晨報》披露,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圣教授闡述了對國際排名的看法:他并不認同這些排名的權(quán)威性,認為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并且指出這些排名往往忽視了教育的本質(zhì)和實際價值,因此不能作為評判高校水平的唯一標準。
學術界的聲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社會對高等學府的認可度,并且這種評價會被廣泛傳播,進而產(chǎn)生顯著作用。所以,國內(nèi)眾多大學都對此十分關注。操太圣指出,從某種角度來看,許多大學實際上被國際排名所左右,過分關注其中那些明顯且單一的衡量標準,卻忽略了教育最核心的立德樹人使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事業(yè),單純依靠排名這種簡化的參考,容易使大學偏離其真正的目標,影響其發(fā)展路徑。
大學排名造成的一系列負面效應,以及南京大學最近釋放的信號,都正推動人們開始客觀審視這些榜單,促使大家對于高校排名競賽展開冷靜的思考。
如今,國際排名的火爆程度及其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但拒絕排名的影響,并非能立刻實現(xiàn)。對大學而言,對普通大眾而言,排名觀念都極為普遍,擺脫排名的束縛,將是一個漫長的時間,還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不參與全球排名,并非排斥所有衡量方式。公開的榜單可以不予理睬,但隱性的比較依然存在。從根本上說,各方都需要衡量手段來推動各項選擇,大學需要某些基準來塑造自身聲譽,民眾也需要一些依據(jù)來形成對大學的理解。與中國國際排名脫鉤之后,國內(nèi)高校仍需構(gòu)建自身的衡量體系。雙一流工程與學科考核都體現(xiàn)了減少名次看重的傾向,然而無論如何,名次終究是一種參照依據(jù),例如初次確定雙一流工程的高校名單時,就曾依據(jù)了廣泛流傳的位次榜單,因而引發(fā)過不少討論。
去除名次,這已逐漸成為多數(shù)人的共同看法,南京大學對于國際排名的否定態(tài)度,在民眾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鼓勵。不過,在實踐層面,南京大學這次拒絕國際排名之后,是否會有其他大學效仿?實際上,早些時候部分高等院校也對不參與排名表達了立場,例如中國人民大學于2020年宣布,自2022年起將不再向任何全球大學評價機構(gòu)供給信息,2021年蘭州大學還自行脫離了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體系。
高校對待排名的態(tài)度,與其自身實力密切相關,實力較強的學校往往不太在意,而實力相對較弱的學校則更愿意參與,希望通過排名獲得更多資源和社會認可,這種狀況在短期內(nèi)難以有顯著變化,就像“985”、“211”項目至今仍未被“雙一流”完全替代一樣。
南京大學這次脫離全球排名“圈子”能否充當一個信號,國內(nèi)高校是否馬上會掀起一股“落選”風潮,我們靜觀其變。
參考鏈接:
雷峰網(wǎng)雷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