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9 21:03:09作者:佚名
“497分讀民辦?
瘋了吧!
”——昨晚刷到這條評論,差點笑出聲。
可以確認,珠海科技學院今年將分數線設定在497分,這個分數超過了許多公辦二本院校的水平。
廣東考生用腳投票,直接把“民辦=兜底”的老黃歷撕了。
分數排行榜好比明鏡,珠海科技學院以497分領先,廣州城市理工485分緊隨其后,電子科大中山學院480分位列第三,這三所院校穩居榜單前列;而湛江科技學院僅獲310分,招生困難,地域差異問題因此凸顯。
有人認為“湛江位置偏僻”,然而鄰近的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在湛江的校區依然能招收四百五十人以上,歸根結底還是學校自身未能充分展現其吸引力。
廣東人算賬向來精。
家長群里流傳一句話:“讀四年書,不如學四年本事。
珠海科技學院在招生宣傳中提到,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合作開展3+1項目深圳民辦高中,學生完成前三年學習后,可赴硅谷實驗室進行最后一年的深造;廣州城市理工大學則邀請華為和美的的工程師進入課堂授課,使學生在大二階段就有機會接觸價值百萬的生產線;電子科大中山學院更是獨具匠心,其畢業證書上印有“電子科技大學”字樣,人力資源部門在看到該證書時會立刻識別出其為該校的直屬畢業生。
這些操作讓分數水漲船高,誰還管你是不是民辦?
省級財政今年投入三千億元實施“校企協作票據”計劃,公司攜項目入駐學校,當局根據學生數量發放補償金。
那家從事新能源領域的汽車公司深圳民辦高中,在珠海科技學院租下了全部樓層,學生研發的電池維護計劃,被直接安裝在車輛上,完成學業就能成為正式員工。
這種“讀書=入職”的誘惑,比任何招生廣告都管用。
當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喝到湯。
湛江科技學院也有意向參與,然而當地缺乏功能完備的產業基地,因此產學研互動僅停留在方案層面。
省里的最新援助計劃頗具巧思,準許湛江科技學院與廣州三所學校實現“學分銜接”,新生先在湛江完成基礎課程學習,隨后集體前往珠海進行實踐訓練,最終仍可獲得正常畢業文憑。
聽起來像“教育扶貧”,但確實給310分的孩子們開了一條縫。
更扎心的是,廣東已經把高職和本科的墻拆了。
深職院與深圳技術大學推行“3+2”模式,學生先完成三年的技術課程學習,隨后直接升入本科階段,其最終獲得的學歷證明上,甚至不體現“專科起點的”字樣。
有家長進行過估算,孩子中考分數若在五百多分,與其競爭激烈地進入公辦普通高中充當普通學生,不如選擇就讀高等職業院校,五年之后同樣能夠獲得全日制本科學歷,并且可以提前兩年開始工作賺錢。
歸根結底留學之路,廣東省的教學習慣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不論是什么貓,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優秀的貓。
學歷是門票,但真本事才是VIP通道。
那些獲得497分進入民辦高校的學生,追求的并非"本科"這個頭銜,而是四年期間能夠接觸到的無人機、芯片、手術機器人等先進技術,這些技能的價值遠超任何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