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09 15:51:45作者:佚名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將有1076萬名大學生畢業,畢業生數量再創新高。 同時,受COVID-19疫情、經濟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蘭州理工大學就業網,就業形勢嚴峻復雜。 為全面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月17日,前鋒互聯網、東方國信、蘭州理工大學開展線上企業參觀和就業推介活動,與會領導探討建立校企長效機制人才合作與發展,擴大蘭州理工大學畢業生招聘崗位,研究高校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及產業。 學院的建設工作就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思路等話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探討。
蘭州理工大學、前鋒網絡、東方國信線上參觀企業招聘會成功舉辦(蘭州理工大學分會場)(圖片由企業提供,中央廣播網發布)
蘭州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曹杰,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楊金明,計算機與通信學院副院長年福忠,副院長陳玉苗計算機與通信學院黨委書記、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楊鶴麗、信息與計算科學系副主任楊林出席活動。 企業方面,北京前鋒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立峰、品牌總監殷軍、高教產品部總監陸春林、校地合作總監顧偉、北京東方李國新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應先生、工業學院院長李衛平、工業學院技術總監金國斌、工業學院校務合作總監趙軍出席會議。
北京前鋒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立峰主持會議。 他在致辭中表示:“前鋒互聯網深耕職業教育十一年,非常關心大學生就業問題。這次,我們將以政策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開展“奮峰促就業、高校百企”系列活動,為高校教師和畢業生提供多維度、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本次線上活動是與蘭州理工大學、東方國信合作開展的上訪企業活動是合作的開始,未來三方將深化合作,充分發揮學校各自的優勢與企業對接,整合產業和教育資源,為高校畢業生發掘更多就業資源,發現優質企業和單位,創造實習和就業機會。
北京前鋒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立峰致辭(圖片由公司提供,央視發布)
蘭州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曹潔在致辭中對前鋒網絡、東方國信對蘭州理工大學發展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取得了進步從辦學歷史、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招生就業等方面對學校進行了整體介紹。 她表示,為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北京市教委開展高校書記校長到企業招聘崗位促就業專項行動要求,切實促進學校畢業生就業為尋找更充足、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蘭州理工大學開展全方位走訪企業招聘崗位。 促進就業專項行動。 她希望本次專項行動的實施,在前鋒互聯網和東方國信的支持下,通過線上線下招聘的方式,為2022屆畢業生開辟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機會,同時也為2022屆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做出貢獻。學校產教融合建設、人才培養與就業有機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蘭州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曹杰教授致辭(左二)(圖片由公司提供,央廣新聞發布)
蘭州理工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學院副院長年福忠、計算機與通信學院黨委副書記陳玉苗、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楊鶴麗蘭州理工大學就業網,分別詳細介紹了各自學校的歷史發展、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 北京東方國信科技有限公司工業學院技術總監金國斌詳細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業務范圍。 他表示,東方國信作為一家專注于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核心技術的高科技軟件公司,正在打造多元化、多元化的企業。 在打造高水平大數據技術生態的同時,還以開放賦能的心態創辦東方國信產業學院,讓學校和企業發揮各自的育人作用,共同促進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
隨后,北京東方國信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李穎詳細介紹了東方國信的人才需求及招聘情況。 她說,目前,有20多名蘭州理工大學畢業生在東方國信的核心崗位上工作。 疫情前,雙方已在校招方面開展了多次合作。 東方國信高度認可蘭州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希望得到學生的認可,并積極參與國信校招活動。
北京東方國信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李穎女士分享校園招聘活動(圖片由公司提供,央廣網發布)
會議最后今日網校,蘭州理工大學、前鋒互聯網、東方國信就學生就業發展、現代產業院校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與企業的線上招聘活動,通過校企合作,幫助緩解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同時,為蘭州理工大學、前鋒互聯網、東方國信未來建立長期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形成提供教育的合力和持久動力。并賦予學生權力。
據悉,“前鋒就業促進高校百企系列”重點圍繞招聘服務、就業指導、職業培訓、精準幫扶等工作,為高校教師和畢業生提供多維度、精準就業服務。 其中,“前鋒就業學院百企”活動整合了前鋒十一年職業教育積累的教學資源和行業2萬多家企業的資源,依托全國20家直營分院(分院)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鄭州、大連、武漢、成都、西安、杭州、青島、重慶、長沙、哈爾濱、南京、太原、沉陽、合肥、貴陽、濟南)全國各高校。
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參觀研討,誠邀書記校長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明確崗位招聘規模,調研技術能力模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給需求對接,與高校畢業生長遠建設。 打造市場化、社會化的就業工作機制,幫助高校拓展企業合作渠道,為大學生提供更合適的崗位和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