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4 17:02:56作者:佚名
最新公布的QS 2024全球高校排行榜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雖然各高校名次先后存在不同看法,但內地高校在該榜單中取得的成果令人矚目。北京大學繼續穩居頂尖二十行列,排名第23位的哥倫比亞大學也表現強勁,緊隨其后。
六月份剛開始,哥倫比亞大學決定和US News停止合作關系,但US News還是自行把哥大的位置定在了第十八位。從第二名直接掉到第十八名,作為八大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對此非常生氣,于是撕毀了合作協議。
讓我們來盤點下這波鬧劇的始末。
哥倫比亞大學試圖以體面的姿態,率先發起對排名榜單的挑戰。緊接著,美國本土一些知名的法學院和醫學院相繼表態,決定不再參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評估,哥大的法律與醫學分支機構也在此次行列之中,其后其護理學科也選擇終止與美國新聞網站的合作關系。
美國新聞媒體方面迅速對此事作出表態:會持續對達標的教育機構進行評估,當前大學費用不斷上漲、錄取比例有所下滑的情況下,更需一個公平的渠道為學子及家庭給予切實的信息與指導,以便他們進行高校選擇和入學申請工作。此外,該機構還倡導各界在發表意見時哥倫比亞大學排名,不應僅將目光局限于排行榜這一個維度,那僅是眾多考量要素中的一項。
01
留學屆的“貨不對板”
該排名信息完全基于各高校自行提交的數據,未經過任何第三方機構的核查驗證。盡管這種評定方式無法排除人為操縱的嫌疑,并且長期受到美國高校的批評,不過它在考生和家長中依然具備一定認可度,至少他們覺得這代表了一種公正。
事情發生后,他們于今年五月十九日修改了評估順序的方法:不再把校友捐助數額、集體人數、入學者在中學時的學業表現以及教學人員中具備本專業頂尖學歷的份額這些要素計算在內。
今年早春,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公開發布了一份題為《事實的真相》的報告,對虛假信息進行駁斥,一直被掩蓋的真相終于得以揭露。
教授對哥大位列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行榜第二的結果提出質疑,他提交了一份數萬字的研究文獻,運用大量數據材料來支持其看法,指稱學校與該機構涉嫌數據作假。
教授指出,哥倫比亞大學能從第三名躍升至第二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極高的畢業生比例,但U.S. News發布的這份報告中,畢業生比例并未計入轉學生的表現,而哥大2020年秋季的轉學生數量占到了新生總人數的三成,這讓人不禁懷疑這個畢業生比例的真實性。
哥倫比亞大學一直推崇規模較小的課堂,學生人數通常不超過二十人,這個比例實際大概在六十二點七百分之六十六點九分之間,但在排名榜單中,該校小班化教學的占比卻達到了八十二點五分之百。另外,有學者指出,在U.S. News的排名中,哥大的師生比例從二零零八年至今一直維持在六比一哥倫比亞大學排名,通過精確計算,合理的師生比例應為十一比一。
存在教師與學生數量比例的虛報,同時,在公開的賬目記錄里,也察覺到哥倫比亞大學對于教育開支的夸大,并且涉及到了美國其他性質相同的大學的花銷。
在近期U.S News的榜單里,哥倫比亞大學96.5%的非醫學教學人員是專職的,然而官方聯邦報告顯示這個比例是74.1%。該排名聲稱所有教職員工都具備博士學位,不過有學者通過官網信息核查發現,有66位工作人員僅持有本科和碩士學歷,這些人當中既有知名學者也有杰出藝術家,還包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杰出人物。
外界發覺,這所位列八大藤校的學術殿堂,其公開的教學成就、師資力量以及財政狀況等數據,存在顯著的虛報現象,猶如商品宣傳圖與實際購買物品的巨大反差。
哥倫比亞大學公開承認丑聞后,決定不再參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榜單評選,這一決定讓該校的社會聲譽受到嚴重打擊,令人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長期以來備受家長和學生信賴的選校參考依據,如今信譽大減,許多人對它的評價大幅降低。
02
“注水排名”為哪般
各種排行榜次第登場,諸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榜單、QS大學排名、全國性大學排名、文理學院排名等等,這些以數字標示的榜單,讓眾多高等教育機構之間展開了一場不見硝煙的競爭較量。哥倫比亞大學利用其位列第二的“表現”吸引更多申請者,增強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顯而易見的“虛增”排名使排名制作方和高校雙方獲利,最受損害的是那些對美國大學缺乏了解的學生及其家長,以及旁觀者中的普通民眾,排名被當作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尺度。
事實上,向外界透露的不過是九牛之一毛,在哥倫比亞大學脫離榜單之前,這類情況早已層出不窮。
2012年,埃默里大學進行了官方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校部分教職人員為了使數據呈現更理想的狀態,蓄意隱瞞了長達十年的信息,把錄取者的標化考試分數、班級位次以及平均學業水平,都篡改為實際入學者的情況。
201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克里普斯學院、馬爾斯希爾大學和俄克拉荷馬大學,都因虛報校友捐款而被取消資格。
可以想象起步網校,所謂的“注水”排名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因為市場存在這種需求,所以總會有辦法來滿足它。
我們評判學生卓越的標準是否恰當,目前還難以得出結論,但這件事暴露出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將子女送往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好比處理一個蘋果,以往家長購得“蘋果”,清洗掉表皮并切成片,精心陳列在果盤上,便直接喂到孩子口中即可。
如今,這個“蘋果”不再普通了,它慢慢被當作商品來對待。家長去市場購買“蘋果”時,必須先參照一份排名表進行認真比較。這份浮夸的列表它呈現了蘋果從土地、萌芽、幼苗、栽培、管理等諸多環節的形態,用看似精確的資料引導你挑選出最適合個人與子女能力的最佳“蘋果”,最終你心滿意足地支出了自己的財富來購得那個最頂級的“蘋果”。買回來之后發現它吃起來跟一般蘋果沒什么兩樣,只是或許被擺放在檔次較高的超市里,家長們卻已經為教育過度商業化付出了代價。
03
寫在最后
通過閱讀 《U.S. News專訪-美國留學形勢與就業前景分析》的內容,可以得知,以往無論是美國企業還是中國公司,都傾向于重視申請者的大學聲望,但如今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變化?,F在,人們更加關注畢業生就讀院校的專業實力,以及個人是否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這些要素直接關系到求職者能否獲得面試資格,進而影響是否能最終得到錄用通知。
學生進入大學,決定所學學科,深刻影響他們日后的工作選擇、收入狀況、生活品質,此刻的決定與長遠的人生軌跡息息相關,不能只盯著那些表面的因素,而要更重視學校的學術水平、校園環境、理念取向,以及對待外國學生的方式,這些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要素。
重拾教育的初心,希望學校能夠成為培育社會棟梁,揭示教育本質的場所。
圖源:知乎
美國留學動態及職業發展機遇深度訪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