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4 11:05:29作者:佚名
近日教育部再次宣布數所學院升級為大學,此舉引發網民熱議,部分人質疑國內高校盲目追求頭銜,過于注重虛名,而學科進步與人才培養才是大學核心要務,同時也有觀點指出麻省理工學院位居全球頂尖,卻始終未更改校名
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這完全是一種缺乏見識的行為。該校的英文全稱是 of ,中文譯為“學院”,系民國時期沿用至今的譯法。
麻省理工的名稱,在美國意味著這是一所專注于理工學科的大學,美國其他以理工命名的大學,例如加州理工、新澤西理工,也均為世界級的頂尖學府。
中國頂尖大學聯盟中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其英文名稱翻譯時也包含了完整的 of 字樣,顯然美國麻省大學,人們并不會將哈爾濱工業大學稱作哈爾濱工業學院。
麻省理工的名稱中,學院才是其真正的含義,美國多數學校冠以大學名,實際上多為規模不大的文理學院,學生人數通常只有幾百或幾千,專注于本科階段的基礎教育,很少開展研究生層面的教學。
此外,多數美國綜合性高等院校最初是作為學院建立的,后來經過發展才升格為大學,例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
最初這所學院叫作“劍橋學院”,時間是1638年,是為了紀念哈佛先生的捐贈,隨后在1639年改名為“哈佛學院”。到了1780年,在馬薩諸塞州議會的批準下,哈佛學院正式升級為哈佛大學。
耶魯大學創建于1701年,最初是一所宗教性質的教育機構,為紀念英國商人耶魯的資助,于1718年更名為耶魯學院。
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間,在伯克利主教、斯泰爾斯牧師、波特校長等人的持續推動下,耶魯學院逐步實現了從學院到大學的轉型。到了1887年,耶魯學院正式更名為耶魯大學。
國內高校熱衷于更名為大學,緣由十分明了,校名變更后,招生名額得以擴充,國家財政支持力度隨之加大貝語網校,畢業生求職時不再因身份是學院而受冷遇,吸納優秀師資更具吸引力,各類社會資源對接也更為順暢。
我國社會普遍存在以身份劃分等級、按資歷排序的現象,高校尋求更名實屬正常,畢竟誰都渴望被認可,期盼得到更多支持,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當某個學院資金充裕,且在業界享有盛譽,社會地位穩固時,通常沒有必要更改為大學名稱,例如醫學界的頂尖機構協和醫學院,以及藝術范疇內的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但大多數學院不具備這樣的聲譽和條件,因此只能遵循教育部規定,通過常規途徑逐步提升自身層次,并謀求發展。
學院如何才能轉變為大學?根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學院升級大學的明確標準,涉及辦學體量、學科專業設置、教師團隊構成以及教學科研能力,只要學院符合這些標準,就有資格提出更名申請。
提及國內高校更名,亦可回顧國內著名學府的更名歷程。以清華大學為例,該校1911年時名為清華學堂,1912年改為清華學校,1928年定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方面,該校1898年成立之初稱為京師大學堂,1912年先后更名為北京大學校和北京大學。
交通大學始建于1896年,其前身是南洋公學,1911年時曾更名為南洋大學堂,1929年最終定名為國立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美國麻省大學,同樣起源于清末的省立學堂,后來經過更名才成為大學。相比之下,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眾多高等院校,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由當時組建的專業學院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最終更名為大學。
-----------------------------
上林院有位名叫楊飛的人,他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大學里任教,長期研究產業經濟和財經領域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