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2 21:10:28作者:佚名
品相說明:徐遐生是天文學家,曾在美國石溪紐約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之后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天文系任職,先后擔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長講座教授和大學講座教授等職務國立清華大學,他還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研院院士以及美國專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等,2002年出任清華大學(臺)校長
徐遐生,中國籍人士,出生于云南昆明,具體日期為1943年6月2日;他擁有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頭銜,并且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獲得了天文學博士學位;徐遐生還取得了美國天文學會的獎項。
美國天文學會獎
美國哲學學會院士目錄1基本資料
2人物任職
3人物簡介
4人物榮譽
5獲邵逸夫獎
1基本資料編輯姓名:徐遐生
徐遐生
性別: 男
親屬: 父親徐賢修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博士(1968)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學士(1963)
2人物任職編輯美國加州大學教授
加大柏克萊分校天文系主任
徐遐生
加大柏克萊分校天文系校長講座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徐遐生是位學者,來自浙江永嘉,1943年出生于云南昆明,那一年是民國三十二年。他在1987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1990年獲得臺島“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頭銜,1992年又加入了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行列,到了2003年,他成為了美國哲學學會的院士。徐遐生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在密度波和恒星形成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這顆小行星用它的英文名字來稱呼,就是Frank Shu。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學士,也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博士。他曾經在美國石溪紐約大學和柏克萊加州大學任教,并且擔任過柏克萊加州大學天文系的大學講座教授。2002年,在臺島清華大學和臺島教育部完成選拔程序,獲得擔任清華大學第二任校長資格,得以實現與父親徐賢修先生在同一所國立大學擔任校長的愿望。
徐博士回到臺灣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起步網校,這件事讓全球學術界非常重視,同時他也得到了兩個頂級期刊的專題報道,一個期刊用“天文學家即將在臺灣閃耀”作為標題,說明徐博士在臺灣任教,將有助于臺灣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另一個期刊則說徐博士的回歸堪比中研院李遠哲院長,為海外優秀學者回國共同建設科技中心,掀開了新的一頁。這是海外才俊極為難得的成就,更為臺灣吸引海外杰出人才貢獻力量,做出了典范性的示范。
徐博士在臺島清華大學擔任校長職務時,始終心系當地,傾力投入教育事業,繼承學校重視學問的優良作風,強化了基礎學科和跨機構的教學科研活動,踴躍融合校內科研資源,學術成果和產業協作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確立了清華積極爭取卓越、打造世界級研究型大學的決心,提出了20/20規劃,目標是在20年之內使清華成為
徐遐生
頂尖大學中位列全球前二十強,肩負著明確的后續發展任務;秉持社會擔當與育人理念國立清華大學,不僅面向高校及學術團體開展專業講座,更傾力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普及工作,演講內容以詼諧手法、淺顯表達和創新視角,為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群體,開啟全新的全球視野、科學認知、宇宙認知,并激發對未來人生道路的規劃靈感,充分彰顯了教育工作者對社會所產生的感召力與責任感。
參與多個國家級機構工作,如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教育部學術審議、國科會及中研院等組織成員;同時受聘為荷蘭知名大學NOVA計劃、漢城大學BK21項目與澳洲國立大學品質評估的評審專家;致力于國內外教育公共事務,積極建言獻策,在教育領域為國家做出顯著貢獻。
一位天文學家獲得了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權,該小行星以他的英文名命名,名為Frank Shu。這顆小行星是由萊登天文臺的訪問研究員van -夫婦等人發現的,他們還保留了一部分小行星的命名權利。
美國哲學學會院士 (2003)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師研究講座 (2001)
美國物理和天文學會共同頒發獎 (2000)
徐遐生
美國天文學會獎 (1996)
荷蘭大學Oort講座教授 (1996)
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2)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0)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7)
美國天文學會獎 (1977)
邵逸夫獎已經迎來第六個年頭,這個被稱作“東方諾貝爾獎”的獎項,其獎金總額高達三百萬美元,折合港幣約二千二百萬元,其中一位獲獎者獲得了超過五十萬美元的獎金,他是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教授徐遐生,也是首位獲得天文學獎的華人,與此同時,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的兩位獲獎者道格拉斯高爾曼和杰弗理弗里德曼,共同揭示了一種叫做瘦素的物質,這種物質對控制體重有顯著作用數學科學獎授予了西蒙唐納森和克利福陶布斯,他們專注于研究三維及四維幾何學,共同獲得了這項榮譽。
天文學獎授予了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系統多所分校的教授徐遐生,以肯定他在理論天文學領域的成就,徐遐生是首位榮膺邵逸夫獎天文學獎的華人天文學家,并且自2006年起
徐遐生
再有華人科學家獲邵逸夫獎。
徐遐生闡述了普適性理論體系,說明了恒星生成的背景,例如流動的氣體、混亂的磁場以及由新恒星噴射出的物質流。他接著構建了恒星形成規范模式,氣體團在引力驅動下收縮,匯集到團塊核心,變成原恒星,并且終止了向剛形成恒星區域的物質補給。徐遐生的學說也涉及到了太陽系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