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2 16:03:25作者:佚名
人們普遍知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咱們國家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的校旨,不過在臺灣地區,存在一所大學,它的校旨和北京清華大學完全相同,而且學校名稱也毫無差別,這所大學就是和北京清華大學有著相同起源的國立清華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清華大學分裂為兩個部分,由時任校長梅貽琦在臺灣地區重新建立一所學校。要論及清華大學的歷史淵源,就必須追溯到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當時美國的部分賠款退還給中國,也就是所謂的“庚子退款”,這些款項專門用于創辦留美預備學校,這便是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的由來,這筆經費始終用于清華大學的發展,任何資金動用都需要得到清華校長等人的批準。
新中國成立之際,梅貽琦為守護“庚子退款”離開了北平,在紐約安頓下來。即便身在海外,他始終掛念著清華,當建國后清華的文、理、法三院并入北大時,這一決定無疑動搖了他的信心,最終促使他在臺灣新竹市重新創辦學校。
忘卻那段令人壓抑的過往,當今的國立清華大學已經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畢業生是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選哲先生。步入清華大學校園,濃厚的文人氣息撲入眼簾,青青草地伴隨和煦的微風吟唱著春天的歌謠,讓人頓感陽光明媚、心境平和。國立清華大學跟北京清華大學一樣,都是聲譽卓著的高等學校,不過國立清華大學的校園面積比北京清華大學小一些,校園里的校舍和教學樓等設施都比較新,不太能體會到百年老校的那種歷史積淀。
秉承了清華園的儒雅傳統,該校的寄宿場所都稱作“齋”,諸如明齋、新齋、善齋、靜齋、平齋之類,這些稱謂源自古代典籍中的名句,“求學之道的核心,在于彰顯美德,在于更新民風,在于達到至善的境界;明確目標才能產生堅定,堅定才能保持寧靜……家庭和睦才能治理國家,國家治理才能天下太平”,整體上顯得頗為迂腐。
創建學校多年的辛勞,讓梅校長身體變得虛弱,他畢生都在為清華大學付出,“生于斯,長于斯,吾愛吾廬”,簡單的話語表達了眾多中華兒女真摯的情感。今天,清華大學欣欣向榮,在校園的湖邊和水池邊行走,那些高大而頑強的大樹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就像梅校長寶貴的品格,讓人充滿敬意。
成功湖步道盡頭,有座中國式八角亭安放在湖畔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背后柳樹成行,前方湖中隱約可見,陽光照耀下,它顯得格外巧妙雅致。這座亭子是1976年國立清華大學校友捐資興建的,如今已是校園里一個著名的景觀。
歷史的進程雖然把原本關系密切的兩個人隔開,但依然無法阻礙教育培育眾多學生的純真情懷。
現在正是畢業時節,去學校參觀時看見許多學子穿著學位袍拍照留念,想要把校園的難忘經歷記錄下來,那溫馨的景象讓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學生歲月。
春日繁花盛開,那段憂愁的少年時光,懵懂的童年歲月,以及那些流逝的歲月印記,全都消逝了最初等待的青澀年華,多年后離開校園,又遇見了本真的自我。生命轉瞬即逝,在漫長時間的河流中,體味一段歲月的寧靜,也就獲得了一份人生的平和。(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