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15 10:07:43作者:佚名
臺島遙測專家陳錕山。
臺灣方面新聞稱,臺灣“中央大學”的陳錕山教授未經申報便離開臺灣到大陸工作,臺灣“教育部”對此表示惋惜,并指出此類事件較為罕見。
陳錕山是臺灣地區遙測領域的頂尖學者,早在2001年就出任“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負責人,2006年榮膺IEEE會士稱號(即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亦稱榮譽會員),此后還相繼執掌通訊系統中心、前瞻科技研究中心等重要職位。
臺“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透露,陳錕山去年9月與外界失去聯絡,向“中大”發出的文件多次得不到回復,因此從11月底起停止了他的薪資發放和相關職務。
王作臺提及,以往臺灣學界人士多在退休之后進入大陸工作,類似陳錕山主動離職的狀況十分罕見。對于陳錕山是否關聯臺灣內部機要,王作臺說明不便對此加以評述。
臺方面人士表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陳錕山屬于依據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界定的“從事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等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機關人員,且涉及國家機密”,前往大陸前需先獲得“內政部會”聯合“國安局”、“法務部”及“陸委會”組成的審查小組的批準。
“因而他棄職赴大陸擔任研究員,已經違法?!迸_情治人員表示。
陳錕山其人
陳錕山現年54歲,恰好契合“千人計劃”引進人才的要求。
陳錕山堪稱亞洲遙感學界的翹楚,是IEEE的會士成員之一,并且是臺灣地區在遙測方面獲得榮譽的開創者。
他零六年贏得這份榮譽之后,擔任“中央大學”校長的李羅權在采訪中談到,陳錕山發明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處理方法,在國防安全和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陳錕山學術研究之外的形象也逐漸被臺島媒體勾勒出來。
中國時報披露,中大同僚覺得陳錕山頗具才智,并且社交能力很強,能感受到他懷有雄心壯志。不認識他的人覺得他有些專橫,不過也有人覺得這是陳在學術領域表現出的自信,因為他經常出現在媒體上,一些同事認為他喜歡表現自己。
另一種“失聯”
陳錕山赴陸任職的消息引發媒體渲染大波。何以如此?
主要涉及兩個吸引眼球的方面,一個是他的突然不見蹤影,另一個是他或許手握軍事方面的機要文件。
臺“安全機構”表示,這位身兼臺島“中央大學”“通訊系統研究所”要職的學者,早在去年八月便行蹤不明,時至今日已過去六個月。
中央大學的主管徐國鎧表示,陳從去年九月學校開始運作后,經常接到學生反映他并非親自上課,學校因此著手調查,陳僅通過一封電子訊息解釋自己有健康問題,之后便徹底失聯。經過集體商議,今年四月學校決定終止與他的工作關系,并且保證他今后不會被再次錄用。
“教育部”的發言間接證明了“失蹤說”。
“教育部”主秘王作臺表示,自去年9月起,他們無法與陳錕山取得聯系,隨后按照規定程序暫停了他的薪水,并安排了教學評估會議,會議決定不再續聘,解聘通知書于5月14日送交“教育部”。
陳的免職事宜,教育主管部門表示將依照規定提交委員會審理,估計兩三日內會舉行會議進行審議。
不過對于陳的離開,網絡上還有另一種傳聞。
聽說,2013年,陳錕山進行了心臟方面的手術,因為體質較弱,沒有條件植入心臟支架,手術之后需要靜養一段時日。
手術結束后,陳錕山親自書寫了休假申請,同時通過口頭方式申請,期待在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后補辦請假的相關程序。
然而“中央大學”沒有法律依據,就將其視為缺勤,到2014年2月末期,副校長召集教師會議決定解雇,追溯時間從2013年9月開始算起,學校宣布“中央大學”將不再錄用陳錕山。
據說這一情況還引來了該校其他學者的戲謔,他們評論道:這樁事,確實是件要事,該校自創建以來,首次有學者遭到解職,而且是被徹底除名。
機密資料是否外泄
臺灣媒體透露,陳錕山長期以來參與臺灣的“國防”相關研究項目,在“起義”期間,他帶走了部分重要的機密文件。
消息稱,陳錕山堪稱遙測領域的杰出人物,同時精通大陸及臺灣的軍事部署情況,其存在對臺灣的“國安系統”構成了潛在風險。
陳錕山掌管的“太遙中心”承擔著接收福衛二號和法國SPOT-5衛星傳回的數據的任務,這兩顆衛星是臺島當前僅有的具備偵察功能的星體,它們主要對大陸進行情報搜集,并且在過程中也會捕捉到臺島自身的防御部署狀況。
中央大學表明立場,對于各機構開展學術項目,其內容是否屬于國家機密,目前難以確定。
陳目前僅有一項2.2億的項目,是農林航空測所委托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系統采購案”,該案用于災害防治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計劃主持人已經更換,陳究竟拿走了哪些資料無法核實,整個事件的發展,學校感到難以想象,十分遺憾。
臺島“國防部”23日表態,其軍事發言人羅紹稱,陳錕山教授近些年參與了“中科院”以及“電展室”交予的科研任務,根據目前掌握的查辦情況,該研究屬于普通層面的學術探討,并非核心裝備的尖端技術攻關,其中涉及的內容并非國家機要。
羅紹和強調,如果研究項目涉及秘密內容,“國軍”委托機構不僅會責令參與研究的學者簽署保密承諾書,還會要求他們接受出境管理措施。
羅紹和著重指出,在已責令“中科院”和“電展室”對陳錕山教授負責的研究課題展開徹底核查的同時,今后對于各機構提交的學術研究計劃,將實施更為嚴密的審核,同時會將研究小組的履歷、過往合作方等要素納入評估環節。
臺島人才外流
陳錕山傳出離職前往中國內地消息后,學校立即著手處理,將其個人信息從教師展示頁面中移除。
亦有“中央大學”學生在網絡留言,稱陳為“中央之恥”。
從大陸方面考慮,陳錕山進入大陸研究所,是人才吸納計劃的良好實踐,這項計劃并非僅針對臺澎金馬地區的人才。
一件事情,兩種說法。
如果能夠忽略尚有分歧的陳錕山“失蹤傳言”和“信息外泄傳言”,就能夠察覺到事件所暴露的,是臺灣方面對于人才流向異地的深切憂慮。
臺島《遠見》雜志于2011年7月曾就人才外流問題進行專題探討。
文章表明,歲月催人,臺灣挽留及吸引杰出人才的相關政策,存在諸多弊端。這些政策法規的宗旨在于防范風險、實施監督,而非以服務和支持為重心。倘若繼續不作為,國家的綜合實力將面臨嚴峻挑戰。
臺島當前遭遇的人才外流困境,表現為外部優秀人才難以吸引,內部有才能的人士又無法留住。
報道指出,近些年內地為促進尖端科技領域進步,于各省市設立了三十九家研發機構,積極延攬臺灣地區優秀人才。據了解,臺灣研發機構的薪資標準,內地完全參照,不過貨幣單位全部轉換為人民幣,漲幅超過四倍,確實頗具吸引力。
臺島“中研院”經濟所所長彭信坤曾做出對比,1989年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之后,面前擺著兩條路,要么繼續留在美國,要么返回臺島。
如今已過二十年,人才遷徙已無國界,那些在臺島出生并成長,最終赴海外獲取博士學位的人,職業發展的道路變得極為寬廣,他們既可以在中國大陸工作,也可以在香港、新加坡或日本發展,同時臺島地區的薪資水平相對不高,學術機構在招聘新成員時,從系所到學院再到學校層面的審批流程,往往需要半年的時間,這樣漫長的時間,怎能吸引得住這些優秀人才?許多臺灣青年在完成博士學業后,選擇前往海外國家發展,將才智貢獻給其他地區,展現其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又有誰會愿意回到臺灣呢?
《遠見》特意挑選臺島杰出人士參與,針對臺島前200家知名公司、42所頂尖學府、以及19家醫療核心機構開展問卷調查,旨在掌握這些單位優秀人才外流狀況。
調查問卷完成后,制作出《2011年臺島人才外流危機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海外工作的福利條件非常好,再過五年,人才流失的情況會更加嚴峻。
這是一個警示。困境并非突然形成,需要盡早應對,臺島高等教育評鑒中心董事長劉維基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