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08 15:04:39作者:佚名
漫畫:徐簡
985工程顯著提升了若干高校吸收教育資源的實力,進而將它們置于高等教育分層體系的最高層。
絕大部分最初生源質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維持了優勢
某些高校生源質量原本水平相當,卻因是否被納入985工程,導致排名間的差異顯著拉大。
嚴禁對特定內容進行篡改,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維護數據的一致性,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用戶隱私,堅守道德底線。
985工程對于本科生源的確存在一種聚集效應
2013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教育行政部門及高校舉辦的就業招聘活動中,不得發布包含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眼的招聘信息,旨在打造一個公平的就業氛圍。
該文件的成效還需時間來驗證,然而其中所蘊含的矛盾邏輯引發人深究:一方面,政府積極制定并堅決執行211、985等體現國家強烈意愿的高等教育扶持政策和振興戰略,顯著提升了部分高校獲取教育資源的能力,使它們躍升至高等教育分層結構的頂端;另一方面,這也導致了非985和非211高校在分層結構中處于較下的地位。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由于來自不同高校,客觀上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結構性位置;同時,市場對此作出反應,將他們劃分為三六九等,而政府則認為這種行為違背了公平原則,應當予以禁止。
這種市場反響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布局帶來顯著影響。一個可能的結果是,一些表現卓越的院校——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由于未納入985工程,其畢業生在求職時可能會遭遇困境,比如在知名高校就業的機會極為有限。不難預料,面對不利的市場反響,這些高等學府對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將逐步減弱網大大學排名,而它們的整體發展勢頭也將逐漸落后于那些實力更為雄厚的985類綜合性大學。
就業市場對于畢業生的出口反應已受到廣泛關注,那么,從招生的學生入口視角看,這些國家意志推動的工程是否正在促使優質生源大量流向這些“工程類”高校,進而導致“非工程類”高校處于較為不利的地位呢?
為了驗證或推翻這一觀點,我們需借助數據。我們主要依據中國網大大學排行榜中公開的生源質量相關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高校1998級新生以及2001至2006級、2010至2011級的學生,時間跨度達14年,涉及9個不同年級的生源情況,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分析。
歷年比較單個高校或數所高校的生源質量排名網大大學排名,均能明顯看出985工程對本科生源具有顯著的集聚作用:對于原本生源質量就位于前列的985高校,加入該工程進一步鞏固了其地位;而對于那些原本生源質量排名相對較低的985高校,加入工程后則顯著提高了它們的生源質量排名。
財經類專業的吸引力沖抵沒能進入985的不利影響
985工程對非985高校的生源質量是否產生了作用?那些曾經吸引優質生源的高校,是否由于未能躋身985工程行列,而逐漸流失了優秀的新生?
歷經十年有余,共有七所非985類高校,其生源質量持續保持在高水平,均躋身于高考平均錄取分數排名的前38名,這些高校包括:北京郵電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以及中國政法大學。其中,北京交通大學和外交學院各有一次未能進入該排名,而北京語言大學則有兩次未能達標,其余年份均名列其中。
引人注目的是,這十所高等教育機構均專注于特定領域,涵蓋三類財經院校、三類語言院校、一所政法院校、一所外交院校、一所信息技術院校以及一所交通院校。觀察排名變化的折線圖,我們發現盡管三所財經院校的生源質量整體仍在上升,但中央財經大學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生源質量排名增速顯著放緩;同時,三所語言類院校的生源質量排名在保持穩定的同時,略有下滑趨勢,尤其在2001年和2002年,這兩個年份成為了關鍵的轉折點。北京郵電大學與中國政法大學的排名近年來持續走低,而北京交通大學在經歷了迅猛的下滑之后,目前呈現出相對穩定的態勢。外交學院在長期維持高入學質量排名的基礎上,于2011年遭遇了顯著的排名下跌。
這一現象表明,未能入選985工程確實導致了生源質量的下滑;同時,這也反映出985工程并非唯一影響生源質量的要素,專業選擇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財經類專業的吸引力極強,甚至能夠抵消未進入985工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選取了幾所財經類高等學府進行對比研究。在部屬財經類高校中,總共有8所院校,我們針對其中的7所——包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以及江西財經大學——進行了深入的推理和分析。若非985工程的未納入使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以及上海財經大學在生源質量排名上出現下滑,加之財經類高校專業吸引力的增強普遍提高了生源質量,那么這三大高校與其他四所高校在生源質量排名上的差距本應逐步減小。正如我們事先預料的那樣,數據明確反映出,一方面,那七所財經院校的生源質量排名普遍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剩余四所財經院校與上述三所院校在生源質量排名上的差距也在逐步減小。
一些曾經排名靠前卻未進入985的高校生源質量下降
北京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以及國際關系學院等部分高校,其生源質量排名一度高居前38位,但近期卻顯現出下滑的跡象。
985工程主要針對綜合性大學和理工科院校。以那些同樣屬于理工科類別、且在985工程實施之前,生源質量排名相近的部分高校為樣本,我們通過觀察這些高校在后續年份的生源排名變動,旨在探討加入985工程對其生源質量可能帶來的影響。
北京理工大學與華東理工大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98年,它們的生源質量排名分別為第37位和第39位。經過數年的激烈競爭,自2004年起,兩校間的差距逐漸擴大。未能躋身985工程行列的華東理工大學,其生源質量排名顯著低于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南大學的比較也耐人尋味。北京科技大學與中南大學(其中一所前身是中南工業大學)均曾是冶金部管轄下的強勢高等教育機構。得益于北京的地域優勢,北京科技大學的招生質量長期領先于中南大學。然而,自2001年中南大學被納入985工程以來,兩校的招生質量排名差距逐步收窄,到了2012年,它們在招生質量排名上的差異已變得十分微小。
另一項引人注目的對比研究,涉及位于北京且在工科領域均有顯著優勢的5所高等學府,分別是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以及北京交通大學。在985工程實施之前,北京郵電大學位居前列,緊隨其后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以及北京科技大學。然而,自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被納入985工程以來,這兩所學校的生源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其余三所非985高校的生源質量則相對出現了下滑或保持不變。
985工程只是國家眾多教育工程中的一個,然而,在985工程的推動下,絕大多數起初生源質量較高的985高校保持了領先地位,絕大多數起初生源質量較低的高校提升了排名,部分起初排名靠前的非985高校逐漸滑出前列,同時,一些起初排名相近的高校,由于是否被納入985工程,排名差距也隨之拉大。985工程正在對中國高等教育體系進行重大調整,一些具有顯著專業特色的一流高校正遭遇著極大的考驗。
我們指出,985工程對本科生源的影響關鍵因素之一是就業市場的反饋機制。盡管教育部已發布禁止高校進行出身歧視的相關文件,試圖打破這一機制,但該文件的執行范圍僅限于其管轄范圍內的“教育行政部門及高校舉辦的就業招聘活動”,而對于管轄范圍之外的就業市場,則顯得力不從心。
在就業領域,每一位應屆生都兼具兩個角色,一方面是他們的母校,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所學的專業。當前,就業市場對于高校排名的關注度遠超專業排名,這一現象促使高校傾向于采取全面發展的策略;倘若就業市場對專業排名給予更多關注,那么對于具有獨特辦學特色的專業型高校來說,無疑將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栗曉紅為同濟大學副教授,張莉娟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副研究員)